連珠紋又稱聯珠紋、連珠、圈帶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幾何圖形的紋飾,是由一串彼此相連的圓形或球形組成,成一字形,圓弧形或S型排列,有的“珠”為實心圓,有的為空心圓,還有的是同心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珠紋
- 又稱:聯珠紋、連珠、圈帶紋
- 組成:一串彼此相連的圓形或球形
- 具體:中國傳統文化的幾何圖形的紋飾
寓意,歷史由來,
寓意
連珠紋的樣式多以圓形為主,表示太陽,環形表示太陽光輝的放射,片狀、塊狀、不規則面積的存在很少,多表示“火”,即人造太陽。是古人想像中的人造太陽,是人們對宇宙相互關係認識前用來黑暗的光明使者,是史前文化太陽崇拜的繼續。
歷史由來
連珠紋、連珠圈紋是古波斯薩珊王朝最為流行的花紋;連珠紋用於青銅器、建築、陶瓷等上作為裝飾。在商代的葉脈紋鏡上就可以看到連珠紋的裝飾。
連珠紋圖案於5~7世紀間沿絲綢之路從西亞、中亞傳入我國,但在這一時期基本是作為器型排列的邊飾。連珠紋在中國的唐錦中成為數量最多,而且具有時代特色的紋飾。至隋代,連珠紋發展為連珠圈紋,並成為各種器物的主題紋樣。 波斯錦傳入後,約7、8世紀時我國也曾模仿織造。不論其產於何地,凡屬此類薩珊波斯風格的織錦,皆稱為“薩珊式”織錦(Sasannian’figured silks)。
用小圓圈作橫式排列而產生的紋樣,叫做“帶圈紋”,是最早的青銅器紋飾之一。在夏代晚期爵和肇的腹部,已有實體的連珠紡,作單行或雙行排列,周圍以弦紋作界欄。商代早期的連珠紋是空心步圓圈,商代中期,連珠紋是空心小圓在內還有一點。連珠紋一般用作主紋的分欄線,或作為獸面紋的邊飾。連珠紋是用一個管狀器在陶匯范上印製的,因此,圓與圈之間的疏密雖不均勻,但也還自然。西周青銅器上很少見連珠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