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珠快書(連珠快書)

聯珠快書

連珠快書一般指本詞條

聯珠快書,創始於北京,距今約有二百年的歷史,是形成於清代中期的曲調曲種,淵源於北京滿族文學“子弟書”。清朝道光、鹹豐年間,旗籍子弟奎松齋先生在子弟書名家高顯臣所演唱的“流水板”快書的基礎上,借鑑了當時流行的雜牌子曲、評書和戲曲說唱表演藝術,對流水板快書的曲詞內容結構、表演形式和唱腔進行改革,使快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曲種。因快書中最後的一個曲牌叫“聯珠調”,所以又叫“聯珠快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聯珠快書
  • 創始於:北京
  • 形成於:清代中期
  • 淵源於:北京滿族文學“子弟書”
表演形式,基本介紹,價值,主要結構,歷史發展,唱詞形式,主要名角,傳統曲目,

表演形式

基本介紹

聯珠快書是北京八角鼓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曾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等地。結構由詩篇、詩白、書注頭、春雲板、流水板、話白和聯珠調七個段落組成。
快書以磅礴的氣勢、明快的節奏、豪邁的腔調和灑脫的身段來歌頌英雄俠義、演述金戈鐵馬的故事。演唱起來講究乾淨利落,從頭至尾一氣呵成,使聽眾聽著解氣、暢快。
現在常見的快書是由一人演唱,而另一人用三弦伴奏。演唱者應該穿著長衫,只用摺扇、手帕和醒木三種簡單的道具。有一人扮演劇中各個人物,唱念做打,虛擬動作,變換位置,傳神領空。另一種演唱形式是由一人用三弦伴奏,而另有三位演員來演唱,稱作“拆唱”,演員分別扮演劇中人物。

價值

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聯珠快書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湧現出諸多深受民眾愛戴的大家,但是現如今,這門傳統曲藝正面臨失傳的困境。
聯珠快書本來就是北京流行的一種獨立的曲種(也有人認為快書系由數板岔曲演變來的)。因為快書有突出的剛勁勇武的風格,很受八旗軍人、八旗子弟的喜愛,在八旗子弟的票房組織全堂八角鼓的演出時,聯珠快書被當做一個品種組織進去,算作全堂八角鼓的一部分。既然算作是全堂八角鼓的一部分,所以說唱聯珠快書的演員在參加演出時,要先唱一段八角鼓岔曲,然後才轉入說唱聯珠快書。

主要結構

聯珠快書的結構是:詩篇+書注頭+春雲板+流水板+聯珠調。詩篇和書注頭是開場詩、引子。從春雲板才進入正文,曲體上也進入規整的結構。春雲板是抒情的唱段,到流水板就節奏加快,字字清楚、感情充沛,再到聯珠調就節奏越來越快,酣暢淋漓灑灑如貫珠,將全曲推向高潮。氣口充沛的演唱,加上勇武瀟灑的表演,使得聯珠快書在歌頌、塑造英雄人物方面,具有特別的長處和魅力。
聯珠快書
聯珠快書
從聯珠快書的曲體結構和聯珠快書作為全堂八角鼓聯合演出的一部分本身,就可以作為八角鼓從漢族曲藝吸收營養以求發展借鑑的索引和注釋。曲牌聯綴,由散板的曲子作為頭、尾,中間安排多個曲牌聯接成套。這種曲藝形式全國各處都有。京都是百藝輳集,在北京,八角鼓從南詞、西曲、甚至從纏令、諸宮調等進行的借鑑吸收,從岔曲發展到牌子曲、單弦的軌跡就可以說明。而最直接的明證,就來自同台共奏的聯珠快書。全堂八角鼓雖然還不能算作是獨立的曲藝曲種,但這種多種曲藝共生的形態,為曲藝的發展創造了一種相互交流借鑑的環境。北京曲藝的總體發展就呈現了這種規律性。當然,八角鼓在北京的發展,也還有另外的一些側面。岔曲這種詞曲比較古樸,伴奏樂器也比較簡單。
後來在眾多的曲藝品種競爭中,岔曲要在北京立足並求得發展就必須作多方面的努力。所以它除了傳統的唱史詩、歌頌古代英雄的唱段以外,也有一些如《罵雞》、《酒鬼》等幽默詼諧的曲目。滿族“下海”的藝人德壽山文化程度較高,為人耿直,以創演“現岔”出名。他可以即興編唱新詞幽默地諷喻時弊,如他的《話佐料》、《昆蟲賀喜》等都很受聽眾歡迎。但因他的“現岔”觸怒了軍閥,以至被剝奪了演出的權利,後貧困致死。舊社會的統治者壓制曲藝的發展,在京城較之外地尤為嚴重。另外,在社會開始向近代社會發展的情況下,八角鼓也必需尋找新的立足條件才能發展。約在鹹豐年間,八角鼓名藝人司瑞軒(外號隨緣樂)領班演出。他人緣雖好,但有一次因內部矛盾,到開演了其他的人員卻不到場。司瑞軒只得停演向觀眾致歉。經過一年的自彈自唱的苦練才重新登台,並從此以“一人單弦兒八角鼓”自我標榜進行演出。挫折後的標新立異卻大受歡迎。到後來一人單弦兒被商業電台看中,成了電台的熱門節目。著名的單弦演員曹寶祿就曾長期在電台播演。廣播的覆蓋面大、影響大,影響所及,從此“單弦兒”倒成了八角鼓的通稱了。

歷史發展

聯珠快書又名聯珠調、聯珠串詞、快書。形成於清代中葉。最初說唱中長篇書目,後來專唱短段,流行於北京、天津、瀋陽等地。
聯珠快書初興時,由三個人坐著清唱,分工是:左邊的只唱不說;右邊的只說不唱,稱“傍椅兒”;中間的人擔任三弦伴奏,沒有表情動作。其後又發展為多由一人演唱,有些曲目可由二至三人拆唱。
聯珠快書(連珠快書)
聯珠快書
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京郊南苑民間藝人高顯臣用自創的慢板、快板兩種曲調(一說為牌子曲〔數唱〕和〔一串鈴〕),自彈自唱中長篇書,書目有《隋唐》、《說唐後傳》等。後來轉到城裡獻藝,名噪一時,聽眾口頭讚譽說“真講氣力高顯臣的快書”(見子弟書作品《郭棟兒》),稱唱聯珠快書的為“唱高顯臣的”。隨後,內城旗籍子弟紛紛學唱,並開始將《秦瓊觀陣》等摘編成短段演唱。
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北京北城的旗籍子弟奎松齋,原名奎齡,擅唱岔曲、單弦牌子曲、聯珠快書。他精通音律,文化素養較高,通過演出實踐對聯珠快書進行了一系列革新:一是創作改編了許多段頌揚古代英雄賢臣的唱詞,如《截江奪鬥》、《草船借箭》、《空城計》等,豐富了演出的曲目;二是將三人坐唱改為一人站唱、一人彈三弦伴奏,亦說亦唱,形式更趨於簡便;三是演唱上避免了唱法的千篇一律,每段都有新的唱腔設計;四是通過面部表情、形體動作,鋪排故事的場景,摹擬人物的音容笑貌。
其時,南城亦有奎佐臣以唱聯珠快書享名,時人遂有“北奎(松齋)、南奎(佐臣)

唱詞形式

以七字句、十字句為基本句式,每個曲目,通常由“詩篇”、“書注(錄)頭”、“春雲板”、“流水板”、“話白”、“聯珠調”六部分組成。唱腔為上下句結構,唱段中常使用垛子句。“詩篇”系七言八句開場詩,大都是結合故事內容做的評論。“書注頭”共有兩句,概括地總敘唱段的主題大意,都以“表的是”三個字起唱。下面是詞的正文,共分三段,每段一個曲調,稱為一落(lào)。〔春雲板〕又稱“出雲板”,寓意曲調平穩緩慢,像春天的雲朵在晴空中悠悠飄過。〔流水板〕節奏較〔春雲板〕稍快,寓意曲調舒展流暢,像溪水湍湍不息。“話白”即承上啟下的夾白,長短不一,有的先韻誦四句七言詩,再說話白,故又稱“詩白”。〔聯珠調〕從“話白”的末一個字停頓以後起唱,在似說似唱中,節奏更加急促,從□拍變為□拍。唱詞中上句垛句較多,聽來一氣貫通,抑揚頓挫分明,字字清晰入耳,句句明朗響亮,形成灑灑如貫珠的特色。它最適合表現兩軍對陣將帥交鋒以及英雄豪傑剪除匪霸題材的故事。曲調的速度逐漸加快以渲染驚險場景,掀起高潮後,在激越的拖腔中戛然而止。
聯珠快書(連珠快書)
聯珠快書

主要名角

奎松齋有三個唱快書的弟子,他們是曾振庭、廣恩普和兼唱單弦的全月如,同時期及以後的聯珠快書的名家有奎佐臣、布俊亭、秀翠峰、桂蘭友、德俊峰、常旭久、何質臣、金曉珊、葛恆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唱聯珠快書的演員有單弦演員曹寶祿及工人業餘曲藝演員張玉林、希世珍等。

傳統曲目

《淤泥河》、《安天會》、《蟠桃會》、《青石山》、《銅旗陣》、 《蜈蚣嶺》 等,共七十餘段。新編曲目有《宋恩珍》、 《李逵探母》 、 《霍元甲打擂》 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