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縊蟶

連江縊蟶

連江縊蟶,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真瓣鰓目竹蟶科縊蟶屬貝類。其貝殼自殼頂至腹緣有一條微凹的斜溝,形似繩索的縊痕。通稱“蟶子”,又稱蜻,由殼頂至腹緣近中央處,有一道傾斜的內陷溝,稱內縊溝,故名。個大殼薄,肉質肥滿,湯汁清甜醇美。閩東沿海人工養殖縊蟶已有400餘年歷史,《潮州府志》載:“閩粵以田種之,謂之蟶田”。有滋補、清熱、除煩之功效,亦屬婦女產後滋補良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江縊蟶
  • 地點:中國沿海
  • 特點:水管細長
  • 特色:縊蟶
產品產地,形態特徵,產品價值,生長環境,捕捉方法,發展歷史,產品傳說,

產品產地

連江縊蟶,中國沿海均有分布,山東壽光、浙縊蟶江寧海、玉環、樂清,福建連江、長樂、福清、晉江等地是主產區。

形態特徵

連江縊蟶殼薄而脆,長方形。背、腹緣近平行,前緣稍圓,後緣略呈截形。足部肌肉發達,兩側扁平,在足孔周圍有2~3排觸手,水管細長。

產品價值

連江縊蟶肉滋味鮮美,除供鮮食外還可加工成罐頭、蟶乾和蟶油等。蟶肉有滋補、清熱功效,能治療產後虛損、煩熱和痢疾等。蟶殼可治胃病和咽喉腫痛。

生長環境

連江縊蟶生活於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內灣,靠足部挖掘,穴居於潮間帶的軟泥或泥沙灘內。蟶體強大,底質鬆軟,水溫低時潛居較深,一般穴居深度10~20厘米。濾食性,主食底棲的或浮游能力不強的硅藻。雌雄異體,1年性成熟。在整個繁殖季節親貝性腺成熟和排放3~4次,一般是大潮汛時成熟排放,小潮汛性腺恢復。縊蟶的養殖分采苗和養成兩個階段。縊蟶苗多附著在風浪平靜、潮流暢通、流速緩慢而有適量淡水注入的內灣高、中潮區,水溫15~30℃的沙泥層。

捕捉方法

根據縊蟶的繁殖習性和幼蟲的生活習性,及時進行平畦,能增加蟶苗的附著量,是蟶苗增產的重要技術措施。從蟶苗播種到養成商品規格的大蟶為養成階段。縊蟶播種後至當年7~9月收穫的稱1年蟶或“新蟶”;到翌年收穫的為2年蟶或“舊蟶” 。收穫方法在泥沙質埕地可用短柄四齡耙、蟶刀或蟶鋤挖捕,在軟泥埕地多採用手足或蟶鉤捕捉。

發展歷史

連江特產縊蟶人工養殖,歷史悠久。主要產區在曉澳和琯頭。曉澳鎮的百勝和道澳村尤為出名。縊蟶苗種主要來自寧德、福清、晉江、莆田和浙江樂清等縣。養殖分新蟶、盤種和舊蟶3種。新蟶,冬春整埕播苗,夏季收成應市;盤種蟶系初春把新養蟶苗收起再移種低潮區海埕,夏季收成,個體較肥大。舊蟶,是新蟶生長慢,個體小,當年夏季不能收成上市,留在海埕繼續養至翌年初夏收成,個體特大。後兩種只有百勝、道澳一帶能夠養殖。其他埕地均只能種新蟶。據調查,全縣種蟶面積約2000畝,產量1800噸。1952年縣在百勝創辦國營養蟶公司。農業合作化後,全縣養蟶業發展較快,1965年,面積擴大到6391畝,產量4176噸。“文化大革命”初下降。1971年面積擴大到7337畝,產量6124噸。此後,面積、產量基本穩定6000畝和6000噸上下。養殖面積最大為1981年,7444畝。產量最高為1988年,9408噸。1990年面積5925畝,產量5116噸。
縊蟶屬廣溫廣鹽性海產經濟貝類,廣泛分布於我國的沿海,是傳統養殖品種之一,尤以浙江、福建兩省人工養殖較為普遍,是海水貝類養殖的當家品種。近幾年縊蟶養殖在江蘇省也迅速展開,最初只是養殖技術問題,而很少有疾病的問題。

產品傳說

傳說蟶是龍的鼻涕。朱元璋率兵攻打福州,坐官船從浙江入閩,船舷上爬滿這種怪物,他有點怕,只好下令用筷子夾住,一條一條的扔進閩江里。朱元璋後來當了皇帝,人們才認真考究蟶殼上果然都有筷子的夾痕。於是認為蟶是非凡之物,原先寫成蟲奧字,也因之舍繁就簡改成蟶了,寓有聖上敕賜的意思。
現實應驗了傳說,家鄉種蟶至今種苗多從浙江樂清一帶採購來的,當年朱元璋拋蟶的閩江口沿岸成了養蟶之鄉,單烏豬港畔的曉沃鎮,每年全鎮養蟶收入可達千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