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窯在今福建連江,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建國初在浦口、魁歧發現宋元時期窯址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江窯
- 位於:今福建連江
- 隸屬: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 性質:瓷窯
- 年代:宋元明
一、連江史概述:
春秋戰國時期,與福建毗鄰的于越(或稱"於越",在今浙江省境域)被楚國吞併,大批居民紛紛向閩地遷移,逐漸融合成閩越族,建立閩越國,連江屬閩越國轄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閩越國,連江隸屬閩中郡。
漢高祖時因閩越首領無諸等幫助漢王劉邦反秦滅楚有功,漢封無諸為閩越王,連江歸他管轄。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滅閩越國,讓百姓遷移到江淮一帶,連江改屬會稽郡(郡治在今蘇州)管轄。到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閩越遺民返遷,自立冶縣(在今福州),這是福建最早置縣,連江屬它管轄。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連江建縣;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為福建最早設定的縣份之一,始稱“溫麻縣”,到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稱連江。
二、連江瓷窯文獻記載:
《連江縣誌》有兩條間接材料:
第一,元代賦稅,在三十二種“額外”課稅種,有窯冶稅;
第二,明代雜稅,有窯冶鈔,全年“六十六定二貫四百文”。
三、連江窯:
連江窯位於閩東沿海地區,建國初在浦口、魁歧發現窯址群,是宋元時期重要外銷瓷產地之一。其中連江浦口窯入圍了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的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中,在挖出150噸龍泉青瓷外,就有浦口窯的身影。證明了浦口窯在當時大量外銷,影響巨大。
浦口鎮所屬井頭裡、錦上窯及西山頂三處遺址均燒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看為白胎,數量較少,粗者釉偏灰。三處遺址也燒少量青瓷碗,碗裡飾以刻花蓖劃紋,碗外刻複線。燒這類碗的瓷窯福建發現很多;也發現有仿浙江龍泉窯浮雕蓮瓣紋碗的,胎釉紋飾均很相似。
四、連江定海沉船黑盞窯口
連江定海白礁一號沉船,出水大宗黑釉盞,專家認為這些盞為現福州地域內的閩侯南嶼窯、鴻尾窯、福清東張窯、以及連江浦口窯的仿建盞產品。
五、小結:
福建地區因在宋代時期經濟文化發展達到一個巔峰,瓷器燒制也在那個時代繁榮發展,因此在當時福建各地窯口均有仿製建州建盞;隨著近些年不斷發掘考古發現越來越多的古瓷窯精彩的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