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梅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三。具有清心瀉火,滋腎養液之功效。主治暑邪深入少陰,火灼陰傷,消渴引飲;暑邪深入厥陰,筋脈失養,手足麻痹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梅湯
-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 組成:雲連、烏梅、麥冬、生地、阿膠
- 功用:清心瀉火,滋腎養液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歌訣
連梅湯中連烏梅,生地阿膠麥冬心;清心滋腎除消渴,手足麻痹亦可醫。
組成
雲連二錢(6g),烏梅(去核)三錢(9g),阿膠二錢(6g),麥門冬(連心)三錢(9g),生地黃三錢(9g)。
用法用量
清水五杯(1000ml),煮取二杯(400ml),分二次服。
功用
清心瀉火,滋腎養液。
主治
暑邪深入少陰,火灼陰傷,消渴引飲;暑邪深入厥陰,筋脈失養,手足麻痹者。
方義
方中黃連清心熱;阿膠、生地滋腎液;麥冬養肺陰,以滋水之上源;烏梅與黃連相合,有酸苦泄熱之效,與生地、麥冬相合,有酸甘化陰之功。心火清,腎水復,肝陰充,則消渴、麻痹均可愈。
運用
現代常用於膽道蛔蟲症合併感染、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陰虛熱盛型糖尿病。
加減化裁
脈虛大而芤者,加人參。口乾渴者,加石斛、天花粉、玉竹。心煩不寐者,可加遠志。
使用注意
1、本方治陰虛有熱,虛實夾雜之證,陽虛者不可用。
2、服藥期間不宜食用辣椒、大蔥、姜、海產品、蛋類等高脂、辛辣食物,應多食蔬菜等食物。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本方與黃連阿膠湯均可治療心火上熾,腎水下虧的心腎不交證。但本方以消渴不已為主要臨床特徵,而後者以心煩不得臥為辨證要點。
重要文獻摘要
1、《溫病條辨》:腎主五液而惡燥,暑先入心,助心火獨亢於上,腎液不供,故消渴也。再心與腎均為少陰,主火,暑為火邪,以火從火,二火相搏,水難為濟,不消渴得乎!以黃連瀉壯火,使不爍津,以烏梅之酸以生津,合黃連酸苦為陰;以色黑沉降之阿膠救腎水,麥冬、生地合烏梅酸甘化陰,庶消渴可止也。肝主筋而受液於腎,熱邪傷陰,筋經無所秉受,故麻痹也。再包絡與肝均為厥陰,主風木。暑先入心,包絡代受,風火相搏,不麻痹得乎!以黃連瀉克水之火,以烏梅得木氣之先,補肝之正,阿膠增液而熄肝風,冬、地補水以柔木,庶麻痹可止也。心熱煩躁神迷甚,先與紫雪丹者,開暑邪之出路,俾梅、連有入路也。
2、《溫病條辨》:暑邪深入少陰消渴者,連梅湯主之,入厥陰麻痹者,連梅湯主之;心熱煩躁神迷甚者;先與紫雪丹,再與連梅湯。
各家論述
程昭寰:黃連苦寒,清心瀉火,使不燥津,為主藥;烏梅味酸斂陰生津為輔;二者相配,酸苦為陰;酸苦互濟,瀉熱而不苦燥,清熱而兼柔陰,而達酸苦泄熱之效。生地、麥冬、阿膠甘寒滋液,與烏梅相配,有酸甘化陰之功,為佐藥。且生地甘寒清熱滋陰,阿膠滋陰補血,合為本方方根,加強滋腎水之力。諸藥相伍,使心火清、腎水復。方以烏梅、黃連之酸苦,合麥冬、生地之甘寒為主,而構成酸苦甘寒之劑。亦是酸苦、酸甘合法,以連、梅之酸苦,合烏梅、冬、地之酸甘,構成酸苦泄熱、酸甘化陰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