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枷棒:古代打擊兵器,屬於棍棒中的節棍一類。在中國古代又稱“連梃”“鐵鏈夾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枷棒
-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古代打擊兵器,屬於棍棒中的節棍一類。在中國古代又稱“連梃”“鐵鏈夾棒”。
連枷棒從古代敲打穀物的農具“連枷”發展而來,一般用堅硬沉重的木料製作,由一長一短兩節棍棒組成,中間以鎖鏈相連。較長一節用於手持,可稱把節;較短一節能上下左右甩動,用以打擊敵人,可稱梢節。由於梢節能夠彎折,所以不易防禦,是有效的打擊兵器。
連枷棒在中國戰國時期已見使用,當時稱為“連梃”,用於守城作戰。《墨子·備城門》將它列為主要的守城器具之一,要求城上“二步置連挺(梃)”。唐代杜佑《通典·兵典》記,“連梃如打禾連枷狀”,作用是“打女牆外上城敵人”。
連枷棒在中世紀的歐洲和中近東地區(如古波斯)比較流行,主要用於騎兵。一些步兵也有使用。騎兵用連枷棒和步兵用連枷棒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把節和梢節都較短,單手握持使用;後者則較長,雙手握持使用。歐洲和中近東地區的連枷棒常將梢節裹以鐵皮並作出尖刺,有的甚至用鐵製作或代以小鐵錘,具有較強的殺傷力。
中國古代雖然較早就出現了連梃,但在中原地區僅限於守城作戰使用。北宋慶曆年間刊印的《武經總要》記:“鐵鏈夾棒,本出西戎,馬上用之……如農家打麥之(枷),以鐵飾之。”說明宋代騎兵使用連枷棒可能是受到了西部遊牧民族的影響。據《清會典》記載,連枷棒在清代的漢軍和綠營中仍有使用,形制與《武經總要》所載鐵鏈夾棒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