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春建

連春建

連春建,男,相聲演員,北京人。現任中國煤礦文工團相聲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煤礦文聯曲藝協會秘書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春建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市
  • 出生日期:1962年3月
  • 職業:相聲演員
  • 經紀公司:中國煤礦文工團
  • 代表作品:《士兵羅曼史》、《心聲》、《禁區》、《問路》、《入鄉隨俗》
個人簡介,辛勤耕耘,從藝道路,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探索,

個人簡介

連春建自幼學習相聲,1984年考入新疆南疆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表演相聲,1987年調入中國煤礦文工團至今。 進團後拜丁廣泉為師,學習併合作演出相聲等節目,代表作品有《士兵羅曼史》、《心聲》、《禁區》、《問路》、《入鄉隨俗》等,均在中央電視台播放。與丁廣泉合作創作的相聲小品《入鄉隨俗》,在《曲藝》雜誌發表。相聲小品《洋腔洋調》在北京電視台1997年春節文藝晚會播出。
在連春建30多年的從藝道路上,一直伴隨著鮮花和掌聲,他的表演不僅得到了相聲前輩和同行的認可,同時也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僅以其中幾個獎項為證:
1986年,初出茅廬的連春建在北京市青年文化節上榮獲二等獎;
1994年,在北京市慶祝建國45周年曲藝小品大賽中,相聲《白衣天使》獲得最佳表演獎;
1995年,在中國劇協舉辦的“重剛杯”小品大賽中,小品《洋腔洋調》獲三等獎;
2001年,在中國曲藝家協會 、河北電視台聯合舉辦的“錢江杯”青年相聲邀請賽評選中,榮獲二等獎;
2004年,在中國曲藝家協會舉辦的“華翔杯”全國相聲小品邀請賽中,相聲《兒子夢》獲一等獎;
2008年,在第六屆中國曲藝節上榮獲“優秀演員”獎。
2011年,獲“中國人口文化獎”曲藝類一等獎。

辛勤耕耘

說起從藝的經歷,連春建說:“我們這一代人,完全是受話匣子的影響。”“文革”結束以後,相聲藝術迎來了最燦爛的春天。那時的娛樂方式非常單調,沒有電視可看,也沒有歌廳舞廳,最普及的娛樂就是聽收音機。連春建也不例外,整天抱著收音機聽個沒完。那時收音機里播放的都是馬季、姜昆、侯耀文的相聲,什麼《如此照相》、《詩歌與愛情》、《下象棋》……他聽了一遍又一遍。從此,連春建迷上了這門笑的藝術,一段段令人捧腹的相聲,在他年幼的渴求藝術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後來,小小的收音機再也無法滿足連春建對相聲藝術的追求。
他家住在北京郊區的門頭溝,為了拓寬眼界,他需要經常到市里觀摩演出。為了能夠買到一張相聲專場演出的門票,他常常大清早爬起來,換兩三趟車趕到中山公園音樂廳或前門小劇場排隊買票。每次看完演出都已經是夜裡10點多了,從蘋果園下了捷運,回門頭溝的末班車早已開走,他只能走著回家。雖然有僅三塊錢的出租摩托,但他就是捨不得,他寧願把錢攢起來去市里看演出。就這樣,從痴迷到追求,最後深深地相愛。連春建如戀愛般地迷上了相聲藝術。他開始有意識地背段子,並且模仿表演。頭一天聽到的相聲作品,第二天就能倒背如流。漸漸地,對於相聲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體會。功夫不負有心人,連春建對於相聲藝術的痴迷和執著,終於讓他迎來了登台表演的機會。

從藝道路

就在上初二那一年,熱愛文藝的連春建考進了北京門頭溝區文化館,從此開始了他在舞台上的探索和實踐。在文化館,連春建又說相聲,又唱京東大鼓,是文化館的主力演員。那時他經常下鄉演出,被分配到農戶家吃派飯。與老鄉同吃、同住,為農民演出,使他懂得了藝術要根植於百姓、根植於生活的道理。“那段生活讓我過得很充實,也很快樂。”提起當年的經歷,連春建至今依然津津樂道。在文化館的幾年,連春建的表演有了很大提高。在隨後的北京市的各類文藝匯演中,他更是屢屢獲獎,因此也開始小有名氣。
1982年,他考入了新疆南疆軍區政治部文工團,他的理想終於實現了,成為了一名專業相聲演員。在新疆當兵的日子,連春建終身難忘。在那個流行穿國防綠、背軍挎的年代,能夠穿上一身嶄新的四個兜兒軍裝,讓年輕的連春建激動不已,幾乎一夜未睡。在部隊的幾年,他的足跡踏遍了整個兒新疆地區,無論南疆還是北疆,無論是中蘇邊境還是中蒙邊陲,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也留下了他帶給戰士們的笑聲。艱苦的環境磨練了連春建的意志,也使他的性格中充滿了“不拋棄、不放棄”的堅韌,在追求相聲藝術的道路上,這種堅韌的性格讓他受益匪淺。
1987年,已經復員的連春建參加了全國業餘相聲大獎賽,在北京賽區的評選中獲逗哏一等獎。此時正趕上煤礦文工團的丁廣泉老師和申景旺老師去比賽現場挑選演員,連春建清新的形象和瀟灑的颱風給丁廣泉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參加完比賽,連春建被正式調入中國煤礦文工團。
中國煤礦文工團是專為礦工服務的專業文藝團體,成立60年來,演員的足跡遍步百里礦山、千里煤海。連春建在與礦工的接觸中,被他們的樸實和熱情所感動,每到一地,他都會拿出百分百的熱情,為礦工們演出。有些礦工師傅因為倒班,沒有時間觀看節目,演員們就在井口露天為他們表演。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雪,連春建都會認真表演好每一段作品,讓礦工師傅滿意。也正因為如此,連春建獲得了多個“榮譽礦工”的稱號,被礦工們親切稱為“黑哥們兒的笑星”。在連春建的藝術道路上,有三個重要的搭檔,對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跟他們的關係是半師半友,他從搭檔的身上汲取藝術營養,充實自己的表演風格。他說:“我從搭檔身上學到了很多有益的東西。”連春建在進入煤礦文工團後,就拜在丁廣泉老師門下,系統地學習相聲並與師父搭檔演出。大家都知道丁廣泉是有名的京城“洋教頭”,教出了很多外國弟子。其實,他教中國學生也很有一套。連春建在丁廣泉老師的悉心指導下,表演上有了很大進步,他跟師父共同創作表演的“集束相聲”,在當年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隨後他又出現在中央電視台和北京電視台等多個欄目中,成為相聲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為了充實自己的相聲表演,連春建也開始涉獵其他藝術門類。比如在中央電視台兒童節目《玩的學問》和北京電視台《皇城根兒》、《民以食為天》欄目擔任主持人。同時他還參加了電視劇《雨天的故事》、《李三闖京城》、《大商場》的拍攝。特別是1995年以說評書的形式為四十二集電視劇《新七俠五義》錄製片頭解說,這是把傳統曲藝和電視劇有機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
1994年,連春建和相聲前輩於連仲搭檔。於連仲先生出身相聲世家,師從相聲表演藝術家、捧哏大家郭啟儒。深厚的相聲底蘊,使他對相聲藝術的理解更為深刻和脫俗。連春建和於連仲這一對“老少配”,一出現在舞台上,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們表演的相聲不僅獲了獎,還錄成盒帶出版發行。連春建說,“於先生的相聲表演在當時來講,是比較新潮的。同時他又有深厚的傳統功底,對我的幫助很大。”
2004年,連春建和賈侖走到了一起。同在相聲界打拚多年,並且年齡相當,他們的合作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意味。這次合作使他在表演又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以前他是逗哏演員,這次改為捧哏,對他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雖然相聲演員應該能捧能逗,但畢竟捧哏和逗哏不是一股勁兒。經過一段時期的磨合,他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他們的作品不斷獲獎,他們的身影不僅活躍在礦山、工廠,而且時常出現在北京的各個相聲小劇場,成為了深受觀眾喜愛的一對“火檔”。

對外文化交流

1992年,連春建第一次走出國門,應美國紐約中央藝術中心邀請和師父丁廣泉赴美國皇后大學講學,示範表演相聲。並參加了美國紐約世界電視藝術中心十三集電視劇《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拍攝,擔任主要角色。同期還參加了美國紐約“美東藝術節”及美國紐約世界電視台1993年春節晚會的演出。 “那時相聲演員出國很少有一對一對的,所以當地華人對我和我師父的表演非常歡迎,在美國錄了很多的節目,反響也很好。” 這一趟美國之行讓連春建收穫頗多,“我們那時的出訪不僅開闊了眼界,同時也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橋樑,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做了一點小小的貢獻。”
隨後,連春建去了突尼西亞,參加“突尼西亞迦太基藝術節”,並訪問了埃及、土耳其等國家。後來又隨中國曲藝家協會到新加坡、澳門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問演出。出訪了這么多的國家,做為一名文化使者,連春建一直堅持擯棄糟粕、弘揚精粹的原則,讓國外的觀眾欣賞到健康、純正的中國文化精髓。

不斷探索

俗話說“業精於勤”。連春建是行內有名的“勤快人”,不僅勤於練功和鑽研,而且勤于思考。在對相聲藝術的理解和認識上,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連春建“柳活”好,是圈內公認的。為了練就一副好嗓子,還在上中學的連春建就經常大清早爬起來,跑到山根底下練聲,天天如此,從不間斷。“我這個人就是‘狠’,想乾什麼都要下狠心乾好。”結果,由於練得太猛,以至於失聲了。這下,可把連春建嚇壞了。但是沒過多久,嗓子剛剛恢復就又跑到山下練聲去了。就這樣日復一日,連春建終於練就了一副又高又亮的嗓音。每每在使“柳活”時,剛一出口便贏來滿堂喝彩。
雖然在嗓音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連春建對“柳活”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看法。“柳活不是一味的拼嗓子、比高音,還是要唱出它的韻味。而且相聲演員的唱和歌唱演員還不一樣,相聲演員要把唱巧妙地融入到段子中,根據段子的內容適當加以誇張,這樣才能產生包袱和強烈的效果。”善於思考的連春建就這樣把自己的見解運用到實踐中,從舞台上發現問題,找到亮點。
從逗哏演員轉型為捧哏演員,是連春建藝術道路上又一個新的課題。由於習慣了逗哏演員的主動性,使得他和賈侖一開始的合作並不十分默契。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連春建終於找到了捧逗關係的契合點。“捧哏演員是被動的,太主動就會攪亂逗哏的節奏。但是太被動,也不能起到烘托的作用。如何在主動與被動之間找到平衡點,既不能攪和人家,也不能無所事事,這是捧哏演員應該下的功夫。”
人們都願意把相聲演員的捧逗關係比喻成“紅花綠葉”。如今,連春建在舞台上瀟灑、清新的形象沒變,但捧逗角色卻有了改變。可不管是做紅花,還是做綠葉,連春建都以他特有的執著性格,堅守著自己那份藝術追求。
正如已故曲藝評論家王決曾對連春建的評價:“連子的表演不俗氣,不是耍貧嘴,而是以情感人,有自己的風格。”連春建也正是按照前輩的點化,在不斷探索著自己的藝術道路。他從不諱言命運對自己的眷顧,使他在人生和藝術的道路上總顯得一帆風順。但他也堅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的道理,相信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如今在舞台上摸爬滾打了30多年的連春建已年近半百,但他依然保持著青春的面孔和一顆為藝術而生的堅定的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