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山大米
- 產地名稱: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米粒飽滿、色澤晶瑩、玉白通透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保護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4年第55號
- 批准時間:2014年05月16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連山大米米粒色澤晶瑩玉白、通透;形狀呈細長或長圓形,橫斷面呈扁圓形,無腹白或腹白小;蒸煮時有自然清淡的米飯香味;烹製出的米飯晶瑩剔透,富有光澤,柔而不粘,質地適中,口感好,並且冷卻後不硬、不回生。
產地環境
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地處廣東省西北隅,南嶺山脈西南麓,東鄰連南瑤族自治縣,西接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南毗懷集縣,北接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介於北緯24°10′25″—24°51′15″,東經111°55′15″—112°16′00″之間。
連山地貌可分為中山區(海拔1000米以上)、低山區(海拔500—1000米)、丘陵區(海拔500米以下),以低山、丘陵為主。整體地勢是由北向南和由東向西傾斜,地層穩定,水流四方,地形山水交錯。氣候暖和,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熱資源豐富,雨量充沛,但降水分配不勻,立體氣候明顯,具有風和氣清的特徵。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春秋季過渡快,夏季較冬季長,春季陰冷多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雨,四季氣候分明。
連山是生態發展區,是北江上游的水源涵養地。森林覆蓋率超過83%,居廣東省之首,且無污染工業,是粵港澳腹地中難得的一塊淨土,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歷史淵源
連山大米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瑤族皇太后”明妃紀太后,出生在連山,自幼吃著這裡的大米長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被“俘入掖庭(入宮)”,進宮後授為女史,警敏通文字,得憲宗之寵。宮中的生活奢侈,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明妃紀太后卻總是想起幼時在連山吃的大米飯,便命當時的廣東布政使呈貢。當連山大米運抵宮中,明妃紀太后更是親自下廚,煮出香噴噴的米飯宴請憲宗及宮中大臣。自此,連山大米名揚天下。
清代,連山香粳、大糯被列為貢品。
民國四年(1915年),連山香粳被北洋政府農商部鑑定為全國最優等稻種。
2003年,連山縣大力推行無公害食品稻米、綠色食品大米和有機稻的種植和生產。
2012年,連山縣制定了《連山優質水稻栽培技術規程》和《連山大米》兩項縣農業地方標準,從耕地整理、秧苗培育、種植、田間管理、土壤管理、施肥、到病蟲害防治等一整套標準化技術,使農戶在生產時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做到栽培技術標準化、質量數位化,徹底改變過去長期沿用的傳統落後耕作管理方式。
生產情況
2012年,連山有水稻種植面積達12.3萬多畝,年產量4.9萬多噸,產值18620多萬元;稻米生產加工產量達到1.8萬噸,產值達到了10800多萬元。
產品榮譽
連山縣先後被廣東省政府評為糧食高產先進單位,糧食創高產活動三等獎,被批准為廣東省第三批商品糧基地縣,授予糧食改低創高產先進縣,列為優質水稻基地建設基地縣。
2014年05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連山大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象牙香占、五星絲苗及適宜產地種植的單季稻及雙季晚稻優質秈稻品種。
二、立地條件
由花崗岩、砂頁岩自然風化形成的水稻土,土壤有機質含量≥2%,土壤pH值4.3至6.3,耕作層厚度≥14厘米。
三、栽培管理
1.育秧:水田濕潤育秧。單季稻在5月下旬之前播種,雙季晚稻在7月上旬之前播種。
2.移栽:單季稻在6月中、下旬完成,雙季晚稻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完成。移栽密度:單季中稻每畝≤1.8萬穴,雙季晚稻每畝≤2.2萬穴。每穴2株至3株。
3.田間肥水管理:每公頃每年施用有機肥≥10噸。利用無污染的地表水灌溉。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收穫
水稻完熟期收割,單割、單收,割後及時脫粒、曬乾後貯存。
五、加工
稻穀→清理(磁選)→去石→礱穀→谷糙分離→碾米→白米分級→白米精選→檢驗→包裝→入庫。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米粒色澤晶瑩玉白;形狀呈細長或長圓形。米飯晶瑩剔透,富有光澤,柔而不粘,質地適中,有自然清淡的香甜味,冷飯不回生。
2.理化指標:堊白粒率≤16%,直鏈澱粉含量14%至21%,膠稠度≥70毫米。
3.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連山大米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連山大米的檢測機構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