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春村(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卷硐鄉下轄村)

逢春村(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卷硐鄉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逢春村位於渠縣卷硐鄉東南部,地處華瑩山麓之高寒山區,雲霧山主峰之下,東鄰大竹縣城清水鎮天池村,西靠奉家椅子岩村,南與清水鎮拱橋壩村相連,北接梨樹村,幅圓面積12平方公里,轄十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逢春村
  • 外文名稱:FENGCHUNCUN
  • 別名:三大隊
  • 所屬地區:渠縣卷硐
  • 電話區號:0818
  • 郵政區碼:635219
  • 地理位置:卷硐鄉東南部
  • 面積:12平方公里
  • 人口:3000人
  • 方言:四川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雲霧寺
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經濟,文化,交通,旅遊,遺蹟,

地理環境

逢春村位於渠縣卷硐鄉東南部,地處華瑩山麓之高寒山區,雲霧山主峰之下,由歐家壩,何家壩,逢春壩組成,雖在高山之巔,但地勢平坦,無旱之虞,澇之憂。東鄰大竹縣城清水鎮天池村,西靠奉家椅子岩村,南與清水鎮拱橋壩村相連,北接梨樹村,幅圓面積12平方公里,轄十個村民小組。離卷硐鄉街道8公里,離縣城35公里.。

行政區劃

2003年以前有十五個生產小組,但在03年撤鄉並鎮過程中也把十五個村民小組合併成十個。

經濟

農業主產水稻、玉米、紅苕、土豆、油菜籽。養殖業以生豬、牛、羊、家禽、淡水魚為主。
逢春村一社有雲霧山天然飲用水廠。

文化

逢春村希望國小。
逢春村

交通

村村通公路基本貫通全境,東可通大竹縣清水鎮,西可到卷硐,北通梨樹村。

旅遊

雲霧山顛萬畝茶園,森林茂密,空氣清新,古寺掩映其間,鐘聲繚繞,鳥語不斷,可悟道亦可參禪。待風清日麗,站山顛東望大竹,西可觀渠縣。
逢春村境內有雲霧山,海拔1190米,山勢雄偉,是華鎣山重要山峰之一,常有雲霧繚繞而得名。景區內森林生態景觀豐富多樣。雲霧峽常綠闊葉林茂盛,原始性高,馬尾松蒼翠蔥蘢,景觀優美。山中藏煤豐富,遍布石灰石礦,所產雲霧茶遠近聞名。
山上有寺,雲霧山寺建於雲霧山頂,始建於唐代,寺廟處華鎣山脊,竹、渠分界,一寺跨兩縣,有“石橋金扁擔、一頭挑大竹、一頭挑渠縣的傳說,是觀景絕佳位置。廟宇原貌秀麗壯觀,諸殿井井有條,神像著色精緻,庭、廓、柱、檁、檐、梯、階、欄、碑記石刻工藝非淺,雕畫有素,個個像身穿顏著色,錦繡非常,庭院形式古樸,樓廓四通八達,且有古樹相陪襯,廟內有羅漢松,廟側有茶柏、白果、香樟、桂花、麻柳、松柏等,遍布四周,能尉夏日酷暑,清靜幽閒,景色怡人。每年農曆6月19日"拜香節",渠縣、營山、廣安、南充等地遊客前往雲霧山"朝山拜佛",紛紛屢敬"香火",捐助"恭果",熱鬧非常。
據文獻資料記載,雲霧山寺原名普賢寺,始建於南北朝梁蕭時期(公元503—557),(據大竹《縣誌》記載:雲霧山寺創建於唐朝聖歷二年(公元697))有川東“小峨嵋”之稱。據續修《渠縣誌·宗教篇·寺觀》記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梁蕭時,在逢春壩雲霧山建普賢寺。南宋死心和尚曾在普賢寺修行”。死心和尚圓寂時,盤膝而坐對眾僧曰:四十年淨身自修,苦渡深山寒寺,本來無蹤,本去無影。話畢而終。明末破山海明大師曾在雲霧山普賢寺修行,在寺內親書“俗霞台”三字。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雲南進士李雲程撰《募修雲霧山普賢寺殿引》,文中說到:“宜樂禱無不靈,十邑景仰。求無不應,全蜀聲揚。以故禮之者,老幼提攜,朝之者,寒暑絡繹。人人目前有雲霧,個個心中有普賢。”可見雲霧山寺在當時的規模和影響。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雲霧山普賢寺僧通訓募集四方善款,時歷五十餘月,重修普賢寺。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雲霧山普賢寺進行大規模擴建。先後建有大雄寶殿、文殊殿、天王殿、玉皇殿、觀音殿、老君殿、舍利殿、舍利塔、韋陀殿、魯班殿、祖師殿、八仙殿、聖母殿、關聖殿、藥師殿、禪堂、法堂、念佛堂、臥佛堂、延壽堂、報恩堂、南天門等殿宇建築。所有殿宇皆為青石砌牆;所有佛像皆為青石雕琢。擴建畢,寺名以山名更為雲霧山寺。解放初期,雲霧山寺一片空寂,旋由一勞教農場駐紮至1958年上半年。1959年2月又建一茶場至“文革”時期,近三十年中,雲霧山寺慘遭劫難,四十餘座殿宇、百餘尊佛像、八百羅漢、歷代塔林被嚴重毀損,全部傳世經書化為灰燼。寺內只見兩殿、一堂和南北廂房牆體與天蓋尚存,余皆蕩然無存。
石橋金扁擔石橋金扁擔
逢春村(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卷硐鄉下轄村)
逢春村(四川省達州市渠縣卷硐鄉下轄村)

遺蹟

譚家公墓座落在逢春村北方位2公里一山坡上,石室,土冢為橢圓形,直徑3米,高1.5米,前有墓碑,為三室墓,碑為石質仿木結構,重檐歇山式,4柱三開間,刻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圖案,題記清代乾隆三十八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