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舡》是選自《嘉靖寧夏新志》中的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是張文魁。該書主要講述了造船的場景以及作者的滿腔憤慨之情。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造舡》
作品原文
造 舡①
川掄山采眾情諧②,半百新成水靸鞋③。
吳下蒙曾潛困羽④,閒中賊忍界長淮⑤。
祖生擊楫勤王室⑥,扶氏投鞭梗厲階⑦。
譯語解泅逃溺者⑧,好將渾脫付燔柴⑨。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嘉靖寧夏新志》。舡(chuán),同“船”。是一種黃河戰船,當時用於防止蒙古韃靼等部族從黃河上潛渡的船隻。
②川掄山采:在平原上選擇木材和入山採伐木材(準備造舡)。
③半百新成水靸(sǎ)鞋:意思是說剛造了一半的新船就像濕漉漉的水拖鞋一樣。唐包賀《諧詩逸句》:“霧是山巾子,船為水靸鞋。棹搖船掠鬢,風動水槌胸。”
④吳下蒙:即吳下阿蒙。起初,孫權對大將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軍中事務,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成為傳授經書的官嗎!只不過要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要說事務多,誰像我事務多?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十分有收效的地方。”於是呂蒙開始進行學習。等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研討議事,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吳地的阿蒙了!”潛困羽:孫權用呂蒙計襲破荊州,殺關羽。
⑤閒中賊忍界長淮:這句大概是說,唐代,各地的節度使都是由朝廷任命的,但到了唐憲宗時,淮西節度使自李希烈以來,節度使均由軍中擁立,專制一方,他們以淮河為界,與唐中央分庭抗禮。閒中,馬廄中。《周禮·夏官·校人》:“天子十有二閒。” 鄭玄註:“每廄為一閒。”賊忍,殘忍。長淮,淮河。
⑥祖生擊楫勤王室:祖生,即祖逖(266—321年),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縣北)人。晉室大亂,祖逖率領部曲百餘家,毅然從京口渡江北上,船到中流,祖逖眼望面前滾滾東去的江水,感慨萬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塗炭的情景,想到困難的處境和壯志難伸的憤懣,豪氣乾雲,熱血涌動,於是敲著船楫朗聲發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意思是說,不能平定中原,收復失地,決不重回江東!元帝(司馬睿)時,祖逖為豫州刺史,自募軍,收復黃河以南為晉土。
⑦扶氏投鞭梗厲階:扶氏投鞭,疑為“苻氏投鞭”之誤。《晉書·苻堅載記》:前秦之符堅,將要進攻晉朝,其下屬石越勸說晉有長江之險,不宜動兵。而苻堅說:“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梗厲階,《詩·大雅·桑柔》:“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厲階,指禍端;禍患的來由。厲,怨,禍;階,台階。梗,阻塞,製造困難。
⑧譯語:異域的語言。解泅:押解的偷渡者。
⑨渾脫:原指北方民族中流行的用整張剝下的動物的皮製成的革囊或皮袋。可用作渡河的工具,俗稱羊皮筏子。燔(fán)柴:古代祭天儀式。將玉帛﹑犧牲等置於積柴上而焚之。此指將渾脫放在柴火上燒掉。
作者簡介
張文魁,字元甫,河南南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山東布政司右布政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在任期間,添置平虜(今平羅縣)以北黃河戰船,用以扼敵潛渡,浮水之患為之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