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石浮圖發願文》是唐代玄奘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造石浮圖發願文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玄奘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造石浮圖發願文
玄奘自惟薄祐,生不遇佛,復乘微善,預聞像教。倘生末法,何所歸依?又慶少得出家,目睹靈相。幼知慕法,耳屬遺筌。聞說菩薩所修行,思齊如不及;聞說如來所證法,仰止於身心。所以歷尊師授,博問先達,信夫漢夢西感,正教東傳,道阻且長,未能委悉。故有專門競執,多滯二諦之宗;黨同嫉異,致乖一味之旨。遂令後學相顧,靡識所歸,是以面鷲山以增哀,慕常啼而假寐,潛祈靈祐,顯恃國威,決志出一生之域,投身入萬死之地。經是聖跡之處,備謁遺靈,但有宏法之人,遍尋正說。經一所悲見於所未見,遇一字慶聞於所未聞,故以身命餘資,繕寫遺闕。既誠遂願,言歸本朝,幸屬休明,詔許翻譯。先皇道跨金輪,聲震玉鼓,紹隆像季,允膺付囑,又降神發衷,親裁三藏之序。今上春宮講道,復為述聖之記,可謂重光合璧,振彩聯華,渙汗垂七曜之文,鏗鈜韻九成之奏。自東都白馬,西明草堂,傳譯之盛,詎可同日而言者也!但以生靈薄運,共失所天,惟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諸,二聖天文,寂寥無紀,所以敬崇此塔,擬安梵本,又樹豐碑,鐫斯序記。庶使巍峨永劫,願千佛同觀,氤氳聖跡,與二儀齊固。
作者簡介
玄奘(600或602~664年)唐初高僧,佛經翻譯家。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13歲出家,玄奘為其法號。苦心研習佛家經典,四處訪師求學。在遊歷及研讀各派理論過程中,他發現疑難甚多,佛經譯本缺乏,屢見舛錯,遂決心西行佛教聖地——天竺求法解惑。於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過玉門關,穿越戰亂不已的邊境,經中亞,進入北印度,跋涉高山雪嶺,荒漠流沙,歷盡艱辛。貞觀十六年(642年)在曲女城(今印度卡諾吉城)舉行的佛學辯證大會上,他為論主,獲譽甚高。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歷時10餘年,行程5萬里。回國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先後主持弘福寺和大慈恩寺的譯場,並修大雁塔,以保存佛經。主持譯經75部、1335卷。授業弟子數千人,成為中國佛教法相宗的創始人。《大唐西域記》一書是他回國後,口述旅行中的豐富見聞,由弟子筆錄而成,是重要的歷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