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出版物。紅色封面,白色的三個大字’造反者‘,其中’反‘字真的像是寫反了,讓人印象深刻。
基本介紹
- 作者:宋燕
- ISBN:9787549603817
- 頁數:277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3
- 裝幀:平裝
- 副標題:從隋末反政府武裝透視王朝末局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王朝更替的循環
一,根子就在上頭
二,暴民都是逼出來的
三,起義軍並不都是“解放軍”
四,末世景象
五,人民的自救
六,每一步都是迫不得已
第二章 隋朝,偉大時代的崩潰
一,隋的文治武功
二,創業者楊堅
三,跑步實現霸權主義
四,誰的盛世
五,獨夫最後的日子
第三章 遍地烽煙
一,眾叛親離的領袖
二,變亂四起,蔓延全境
三,無路可走,只好“上山”
四,讖語傳遞求變之心
第四章 來自統治者內部的反叛者
一,官二代也有掘墓人
二,振臂一呼,從者如雲
三,革命之火被撲滅
四,注定的失敗
五,先驅者的結局
六,開啟革命之門
第五章 革命家李密
……
第六章 農民竇建德
……
第七章 從鎮反者到顛覆者沒有距離
……
第八章 端了自己的江山
……
第九章 嚴防死守對象
……
第十章 趁亂投機者們
……
第十一章 盜賊還是豪俠
……
第十二章 政治的勝利
……
第十三章 人人都是仇敵
一,開歷史倒車的動亂
二,如果沒有隋煬帝
三,“不穩定因素”始終都在
四,人人都可能是造反者
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
根子就在主席台
東漢末年,政治昏聵,貪官污吏遍地,民憤洶湧,叛亂紛起。有社會責任心的大臣和知識分子不斷批評諍諫,希望國家能夠行動起來,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改善這種局面。於是,在漢順帝執政期間和漢靈帝執政期間,分別搞過兩次轟轟烈烈的反貪污運動。
漢順帝永和七年,鑒於民間對貪污腐敗的憤慨,政府命侍中杜喬、光祿大夫周舉、守光祿大夫周栩、馮羨、欒巴、張綱、郭遵、劉班——都是中央高官,分別到各州郡視察,褒揚賢能、推舉忠良;查處貪污枉法者,對州、郡長級貪污者,準用驛馬車送彈劾奏章到朝廷,對縣長以下級別貪污者,可以直接逮捕審判。
各位欽差接到命令後就分別出發執行任務去了,只有其中最年輕的張綱沒有。他只走到近郊洛陽都亭,就不能容忍自己去執行這項掩耳盜鈴的行動。他把車輪卸掉埋在地下,憤然宣稱:“豺狼當道,安問狐狸!”隨即擬奏章,先彈劾太尉桓焉、司徒劉壽——都是總理級的幹部——“尸位素餐,不堪其職”,也就是瀆職;又揭露司隸校尉趙峻、河南尹梁不疑、汝南太守梁乾等貪贓枉法、違法亂紀,並用檻車將他們送交廷尉治罪;還指控魯相寇儀有犯罪行為。寇儀隨後畏罪自殺。
這還沒算完,他的目標里有更大的。他隨即上書歷數當朝國舅、權勢熏天的大將軍梁冀十五條罪狀,京城為之震動。
張綱的主要觀點就是“問題出在前三排”,這一點確實是問題的核心。當時梁冀一手遮天,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沒有他的首肯當不上官,沒有他的庇護也不會敢貪污腐敗。派出欽差,不拔根本,只抓一些螞蟻,能有多大作用呢?那些欽差也都知道這一點,只是既不敢說,又覺得說了也沒用,不如下基層配合政府表演一下算了。
遺憾的是,漢順帝知道張綱說的是對的,但從他“講政治”的角度考慮,卻沒有採納,而是安撫梁冀任他繼續控制朝廷。後來梁冀是因為政治鬥爭的原因才被剷除的。他的勢力垮台後,他活躍在各個政壇的親屬門客被斬殺流放一空,但馬上,新的勢力起來,情況一樣。
過了些年,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民怨比原來更大了。到漢靈帝光和五年,皇帝又搞了一次反腐敗運動,他下詔令三公九卿收集人民輿論,檢舉惡名昭彰的州長郡長。
當時正是宦官當權,十幾名權傾朝野的宦官們,子弟賓客散布全國,但凡稍微有油水的差事,都被這些人把持,沒點根基的幾乎不可能當官。打狗還要看主人,這些官們,三公是不敢惹的。但皇命也要交差,太尉許戫、司空張濟,經過一番權衡,費了好大勁,從偏遠地區挑選了二十幾個沒有靠山的官員,提出了彈劾。
二十多個“惡名昭彰”的官員被送到首都,上訪的州郡百姓也跟來了。這二十幾人雖不一定是什麼清官廉吏,但看跟誰比,跟那些投靠黨比起來,這些人就算相當不錯的官了。真正的惡棍都沒抓,竟然抓了這些人,難怪百姓會為他們叫屈。
百姓的申訴阻止了一場冤案的發生。為了補救帝國的聲譽,這些被免職的官員都被任命當議郎,留在首都供事。但這場反腐敗運動,也就這么草草收場了。
為什麼決心甚大的反腐敗運動沒法有成效?根子當然就在主席台!腐敗官員是誰任命的?庇護腐敗官員的權臣是誰任命的?誰會革自己的命呢?!梁冀後來是被法辦了,但那是因為他權高震主,終於引起了皇帝的猜忌。而在這之前,正是皇帝的不斷支持和封賞,給了他無限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提拔人、壓制人、甚至處死人,使得朝廷官員們紛紛向他效忠。而那十幾個權傾朝野的宦官,也都是有皇帝在背後撐腰,因此被人無數次彈劾也屹立不倒,反而害死了彈劾他們的人。
漢順帝和漢靈帝當然知道梁冀與權宦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不願意制裁他們。這個“不願意”比較要命,因為他是這個帝國當中唯一有權力的人,無論臣民,還是軍隊,都是向他效忠,以他為核心,其他不存在任何可以抗衡的勢力(軍閥割據情況除外,這種情況後面再說)。百官是他行使權力的代理人,使用的是他讓渡過去的權力,他讓渡多少,完全憑他個人的意願。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時候低職位的官員,卻有著更高的權力、甚至沒有職位的太監,卻可以掌握生殺。百姓不僅沒有權力,甚至沒有代表——嗯,實際上不完全是沒有,他們是“被”代表的。任何一個“父母官”,任何一個野心家,都可以拿百姓說事,“為天下百姓計”。至於百姓究竟怎么想,通通由他們解釋,於是就會經常出現兩個意見完全不同的官員辯論,都聲稱自己代表了百姓意願的情況發生。當然也存在這樣的時候——皇帝失去了權力,成了擺設,但那時候也不過是有個代理皇帝,權力集中向了另一個核心而已,仍然沒有被分割。
由於全國上下只有一個權力核心,那么是否真想好好行使權力,就完全看這個核心的個人意願和個人能力了。當這個權力核心不想好好行使的時候,或者他聲稱自己想卻沒有真的乾的時候,悲劇就發生了——這就是自秦始皇以來不斷發生、各種戲曲里不斷演繹的“昏君誤國”、“暴君誤國”的老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