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橢球分布,恆星剩餘速度的分布規律。恆星的本動速度不是完全沒有規則的。1904年卡普坦在確定太陽運動的向點時,發現除太陽運動引起的視差動外,還存在著彼此相背而行的兩大星流,它們的運動方向與太陽的運動方向之間有一固定夾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速度橢球分布
- 外文名:ellipsoidal distribution of velocities
簡介,類型區別,
簡介
1907年K.史瓦西提出,星流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實際上沿給定坐標系三條軸線運動的恆星數目、平均速度、速度彌散度均不相同,因而以速度為坐標變數畫出的星數相等的曲面是一些三軸橢球,其軸長之比等於沿各該軸恆星運動的速度彌散度之比,比值約為8:5:4。橢球長軸的主方向──向點的坐標約為赤經18h5m),赤緯-17°5(1950.0)。速度橢球分布的本質是:恆星的剩餘速度遵從各向異性的常態分配。
類型區別
不同類型恆星的運動差別頗大。主序星、中晚型巨星和經典造父變星屬於星族Ⅰ,其速度彌散度較小,由此定出的太陽運動也較正常。由星族Ⅱ的恆星求得的太陽運動速度很大,向點由武仙座移到仙王座,恆星運動的速度彌散度也很大。星族Ⅰ的恆星位於銀道面內,繞銀心公轉,軌道近於正圓;星族Ⅱ的恆星也繞銀心公轉,而軌道則為偏心率很大的橢圓,各處速度差異很大;所以前者彌散度小而後者彌散度大。另外,由於星族Ⅰ的恆星繞銀河系的轉動速度比星族Ⅱ的恆星大得多,而太陽屬於星族Ⅰ,所以由星族Ⅱ求得的太陽運動與由星族Ⅰ求得的很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