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凍食品中VBNC狀態大腸桿菌O157:H7形成的分子機制研究

速凍食品中VBNC狀態大腸桿菌O157:H7形成的分子機制研究

《速凍食品中VBNC狀態大腸桿菌O157:H7形成的分子機制研究》是依託武漢工程大學,由趙喜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速凍食品中VBNC狀態大腸桿菌O157:H7形成的分子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趙喜紅
  • 依託單位:武漢工程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速凍食品中大腸桿菌O157:H7在低溫誘導下可進入活的不可培養狀態(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在適當條件下可能復甦,從而恢復致病性,成為食品安全的潛在威脅。目前對其VBNC形成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缺乏系統性研究。本項目擬綜合運用轉錄組學、蛋白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手段,構建差異表達譜,解析狀態轉變中的細胞物質基礎及代謝特徵;通過轉錄組和蛋白質組比較關聯分析,篩選調控VBNC狀態形成的特異性基因,構建特異性基因的缺失突變株,研究突變株在正常狀態和VBNC狀態時的生物學特性和致病性;利用反轉錄實時螢光定量PCR研究在低溫下誘導培養不同時段這些基因的轉錄特徵,進一步研究其生存能力與特異性基因表達的關係。在以上工作基礎上,最終闡明VBNC狀態大腸桿菌O157:H7形成的分子機制,為速凍食品中大腸桿菌O157:H7的生存和致病的發生機制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食源性大腸桿菌O157:H7在低溫誘導下可進入VBNC狀態,在適當條件下可能復甦,從而恢復致病性,成為食品安全的潛在威脅。目前對其VBNC形成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缺乏系統性的研究。 (1)本課題分別在-20℃和4℃建立速凍牛肉丸低溫誘導體系,通過塗布平板計數法在-20℃誘導152 天后確認速凍牛肉丸中E. coli O157:H7進入不可培養狀態,同時採用萘啶酮酸活菌直接計數法驗證了不可培養狀態的E. coli O157:H7為活菌狀態,並測得活菌數即VBNC菌數為6.3×107 cells/mL,但是4℃速凍牛肉丸中E. coli O157:H7無法進入VBNC狀態,其可培養數在誘導第156天依然保持在108 CFU/mL; (2)採用轉錄組學方法對低溫誘導進入VBNC狀態的E. coli O157:H7與正常對數生長期細胞進行轉錄組測序與分析,得到兩者間顯著的差異表達基因,通過GO功能分析對實驗中得到差異表達基因進行注釋及其功能的預測,再通過KEGG Pathway分析對實驗中得到差異表達基因進行代謝途徑的分析預測,從而推測出在低溫誘導條件下進入VBNC狀態的E. coli O157:H7中存在的相關分子機制。KEGG Pathway分析結果在轉錄水平層面上說明了在-20oC誘導進入VBNC狀態的胞內蛋白質合成不但沒有停止,反而合成了相當數量的蛋白質來維持VBNC狀態的機能代謝過程和生命活動,而VBNC細胞的形成與這些蛋白質的合成密切相關。 (3)探究了E.coli O157:H7野生株與基因缺陷株進入VBNC狀態的差異。結合AODC法、DVC法和平板計數法觀察VBNC誘導過程中細菌的變化發現,在-20℃富營養誘導條件下E.coli O157:H7-∆rpoS缺陷株18天便完全進入VBNC狀態,與野生株和其他缺陷株相比,其誘導進入VNBC狀態時間縮短了一半;研究了E.coli O157:H7野生株與基因缺陷株在生物學特性的差異。研究發現,傳代10次的基因缺陷株與初代基因缺陷株相比沒有遺傳水平上的差異;fimC基因缺失會造成E.coli O157:H7菌株運動性降低;rpoS基因缺失使E.coli O157:H7應對酸脅迫的能力嚴重降低;與野生型E.coli O157:H7相比,fimC和luxS基因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細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