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達傈僳族鄉

通達傈僳族鄉

通達傈僳族鄉位於雲南省華坪縣西部,距縣城50千米,西北面分別與永勝、寧蒗兩縣交界,總面積151.7平方千米,海拔1562~3198.3米,相對高差1636.3米,地勢西北向東南傾斜,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全鄉轄通達、維新、雙龍、丁王、白姑河等5個村民委員會,有48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通達傈僳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華坪縣
  • 電話區號:0888
  • 郵政區碼:674804
  • 地理位置:華坪縣西部
  • 面積:151.7平方千米 
  • 人口:8317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攀枝花機場
  • 火車站:攀枝花站
  • 車牌代碼:雲P
  • 經濟作物:核桃、花椒、蘋果等
資源環境,基礎設施,民族文化,特色產業,基層組織,基本情況,黨建思路,黨建目標,人口衛生,教育情況,社會保障,

資源環境

通達傈僳族鄉國土面積15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394.16畝,林地193197畝(其中經果地3257.4畝;水面面積545.35畝;草地面積6392畝;荒山荒地13950.26畝;其它面積3064畝。適宜種植蔬菜、水稻、玉米、小麥、蕎子、蠶豆、豌豆、紅薯等農作物,經濟作物核桃、花椒、蘋果、雪桃、櫻桃、李子等為主。
通達傈僳族鄉
通達鄉地型氣候覆雜,屬山地寒溫帶氣候類型,全鄉最低海拔1562米,最高海拔3198.3米,相對高差1636.3米,年平均氣溫11℃—16℃,有霜期90—120天,年光照2500小時左右。霜凍、暴風、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繁。境內有豐富的煤、花崗石、石膏等礦產資源,水能資源較為豐富,現已建電站3座,裝機容量8280千瓦。
全鄉建有沼氣池1110口,裝有太陽能農戶53戶。

基礎設施

為了進一步夯實基礎設施,加快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鄉黨委、政府積極爭取資金,加大投入。水利建設上,對境內兩座小(二)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和溢洪道三面光改造;修建了通達上大溝和臘姑河人畜飲水水溝;維修了鐵匠村、維新村德坪大溝;改造了紅石岩水溝和雙龍大梁子溝;投資5萬餘元,新建小水窖180個,人畜飲水工程5件。公路建設上,組織民眾投工投勞,維修了全鄉11條公路;新修橋1座。農村能源建設方面,結合“919”生態富民工程和溫飽村、重點村建設工程的實施,現全鄉建成1070口沼氣池,節柴灶1850個,其中雙龍村沼氣池建設達全村總戶數的89%;教育基礎設施上,新建了白姑河村完小,完成了丁王民小學生住宿樓、通達九義校學生住宿樓的修建。

民族文化

華坪縣西部通達鄉的深山峽谷里,生活著一支謎一樣的他留人和一支奇異的花傈僳民族。這兩支民族以他們鮮艷多彩的服飾而得名,而最令人矚目是他們獨具特色的民間歌舞。唱歌、打跳、吹葫蘆笙等是他們的天性和愛好,歌舞像他們的影子和朋友,伴隨著他們的生產、生活,不斷積累,源遠流長。近 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加大了該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力度,通過實施溫飽村、重點村、整村推進等一系列建設,使這兩個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改善,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使這兩個民族的人民正朝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前進,有力地促進了這兩個民族人民的經濟文化發展。2000年,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命名暨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因丁王村花傈僳歌舞而享譽全國的華坪縣通達傈僳族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他留人
在通達鄉住著一支謎一樣的“他留人”人群,雖然1954年的民族認證把他們歸為彝族的一個支系,但是他留人卻認為他們的祖先是漢人,而且他們的語言既不是漢語也不是彝族的語言,“他留人”在他留話里的意思是遠方留下來的人,外江人。到目 前他留人只有600多人,居住在通達村各個村民小組。
他留人編織的火絨土布,是迄今踏破鐵鞋難覓的、名符其實的土布。在當地是男婚女嫁的定親信物,在外來者是難得買到的奇貨。
他留人的婚姻,是自由戀愛,自由結合的一夫一妻制。但以婚前男女雙方住他留“青春棚”戀愛為其特點。女子住他留“棚子”,男子“串棚子”,是婚前自由戀愛的主要形式。女子到了婚育年齡,父母則為女兒在大門口搭一間他留“青春棚”,讓其接待男朋友。凡穿黑裙子的少女,意味著可以開始結交男朋友。未婚女子在經期穿黑裙,平時穿白裙,住在“青春棚”內。每當夜幕降臨,小伙子便去串棚子,那悠悠的情歌、歡快的口哨聲、美妙的蘆笛之音,給他留山寨增添了幾分神秘,幾分浪漫。“串棚子”後,男女雙方不一定就會定下終身, 男的可以去串別的他留棚子,女方也可接待別的男性,互不干涉。戀愛雙方一經確立婚約之後,便可成婚,婚後即成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女方一般也不再穿白裙了。
花傈僳文化
該鄉居住的花傈僳族,是該鄉的主要民族,據《世紀行》相關史料記載,在公元前後就居住在此,經過千百年的生息繁衍,保留了優秀的民族原生文化,廣闊的大自然給了花傈僳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廣闊的文化發展空間。過去耕作方式以“刀耕火種”為主,耕作粗放。到今天,當地的花傈僳族加強了基礎建設,接受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教育和文化,生產生活穩定,經濟社會得到了較快發展。其傳統的民族歌舞、民族服飾、手工藝、婚俗、節慶日祭祀等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開發價值。
花傈僳族風俗習慣
1、傈僳族的服飾,大都穿自織的麻布衣服。男子一般著短衫,褲長及膝,有的用青布包頭,左腰佩砍刀,右腰掛箭袋。婦女上穿右衽短衣,下著長裙,頭上飾以紅白色料珠,胸前有彩色料珠串成的項圈。
2、傈僳族尊敬老人。吃飯時,第一碗雙手遞給年長者,吃雞把肝夾給老人,雞頭給年紀最大的。如果殺豬,有幾個老人就把肝切成幾塊,過年殺豬把頭留著,作為給父母、岳父母拜年的禮物。如果只殺一頭,就把頭砍成兩半。辦喜事殺豬宰牛,要把最大的牛頭送給岳父母。
3、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過去,頭人及富裕戶有一夫多妻的。男子婚後與父母分居,組成小家庭。青年男女婚前戀愛自由,但結婚往往由父母包辦。妻兄弟婦、姑舅表親及亞血緣族內婚盛行。人死後行土葬,壘土墳,有氏族墓葬場。
花傈僳族禁忌
傈僳族的禁忌很多,例如忌偷別人的東西。有“自己手心不出汗的東西不拿”的優良傳統;忌用污穢的語言罵人;忌在長輩祖先面前說流話;忌在墓內葬入鐵器和獵毛;忌隨便動供奉祖先的房角;忌吃狗肉、騾肉、馬肉;忌從屋內火塘上越過;忌坐門檻;忌在產婦不滿月時闖入;禁止打布穀鳥(說該鳥是天神派來);禁止砍動神樹等。
花傈僳族民族服飾
花傈僳的服飾,做工考究,古樸秀美,色彩絢麗,織進了日月星辰的靈感,綴滿了彩虹七色的光環,獨特的文化充蘊其中,把神話和現實巧妙結合,讓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和諧統一。相傳,爾薩天神把天地造好以後,指派娃爾神來頂天穩地。娃爾神光著頭,頂天頂不住多長時間,爾薩就做了一個大圓頭帕給娃爾戴著,有了頭帕,天才頂穩了。天穩了,地又穩不住了,經常晃動不停,主要是娃爾神沒有穿衣服,見了人害羞而晃動。爾薩天神就把十二座山的皮剝來做成裙羽,把九十九條江水的筋抽來做成裙柱,把七十七座山的花采來做成衣服,沒有腰帶,爾薩又把天上的彩虹剪了一半,扎在娃爾的腰間。美麗的衣裙加上彩色的腰帶,娃爾神才穩住了天地,花傈僳先祖才得以安居樂業。
由於娃爾神的衣裙鮮艷漂亮,花傈僳的先民就模仿娃爾的衣服和頭飾做成了婦女服飾,頭飾用十多米的黑布交叉盤成五稜角,層層向上,頭套前檐用七彩的絲線和白玉珠及彩珠穿綴成美麗的圖案,呈流蘇狀,後檐用七彩毛線集成穗,垂於鑲花帶上,上衣是銀泡領,右側扣紐,胸襟和袖管口、角邊用彩色絲線繡成五道花紋圖案,顏色以紅、綠為主色調,年輕婦女上衣色彩艷麗,中老婦女顏色深沉一些,長裙用十二塊上窄下寬的土織麻布拼縫而呈喇叭狀,裙長及腳跟,裙面用77倍數的毛織紅線和黑線在白布上相間織縫成裙柱,飄帶是八塊,每塊用絲線繡織成美麗的圖案,用一根小麻布帶連線繫於腰間,腰帶是用來穩固長裙的,一般用七彩的絲線繡成美麗的圖案,扎在腰間,上突出胸,下扎穩裙。充分襯托出女性的秀美和婀娜多姿。
花傈僳的服飾文化是獨具特色的,它從遠古的神話中走來,根植於勤勞、善良、勇敢的花傈僳人民的生產生活中,鮮艷、清新、秀麗,有一學者曾以詩讚曰:“千花萬卉集一身,環佩飄搖光照人,疑是天宮神女至,停行動靜俱多情”。花傈僳絢麗服飾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多地引起了外界注視,已被法國等28個國家和地區民俗博物館收藏。
花傈僳族手工藝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傈僳族在生產、生活中積累、流傳下來許多手工藝,有紡織、編制、刺繡、挑花、木刻、鑄造等。傈僳族的手工藝有其別具一格的製作工藝和審美情趣,蘊含了傈僳人民的聰明智慧和文化素養。
紡織是花傈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產工藝,其製作流程是將火麻加工成麻布。這其中有種、割、曬、淋、泡、理、漂、繞、紡織等20多道加工環節。紡織是花傈僳服飾的第一道工藝,也是服裝的底料。
傈僳族的編織有麻編、草編和竹編,用麻線編織挪扒是傈僳婦女普遍愛好的一種手工藝。挪扒為呈豬腰子形挎包,傈僳漢子和婦女隨身之物,編織有固定的款式,大小不一,精美之處在於挪扒不同的織紋和刺繡,挪扒經久耐用,集美觀與實用為一體,是傈僳姑娘訂情之物。傈僳族的麻鞋柔軟耐磨,編法和形狀與漢族的草鞋區別不大。傈僳族喜愛用竹子編織生活用具籮、筐、篩、竹蓆和籬笆等,形狀與漢族的竹具基本相似。草編主要是編織草帽,草鞋等。傈僳族還有用棕樹葉編織蓑衣的工藝,其形態古樸、耐用,與漢族蓑衣大不相同。
花傈僳的刺繡、挑花集中反映在服飾、挪扒上。刺繡手法與漢族相同,圖案以花草為多,形態多種。挑花是以數沙的方式在麻布上挑出各種幾何圖形。花傈僳婦女服飾以挑花為多,領邊、袖口、腰帶、飄帶上隨處可見其五彩繽紛圖案。花傈僳婦女的服飾因挑花而顯得十分美麗。
銀鑄飾品是花傈僳遠古就有的工藝。花傈僳婦女佩戴的耳環、項鍊、領泡、手鐲等,造形各異,精巧美觀。此外,用銀或銅鑄成幾何圖形花紋的菸斗也是傈家漢子的心愛之物。
傈僳族的木刻主要是餐具,以木碗、木杯最多見。
花傈僳族闊時節
通達鄉花傈僳人,將陽曆12月20日定為闊時節,這一天是他們過新年辭舊迎新的日子。每年這一天,當山上的第一聲鳥鳴響起,裊娜的晨霧尚未散開,山道上便飄起一朵朵五彩的雲霞。伴著一路流淌的山歌,花傈僳姑娘、媳婦與村裡的男人們一道,來到樹木繁茂的林中,男人們要砍回十二棵小松樹做迎新樹,女人們則採下一籃籃綠油油的松毛。在傈僳人眼中,松樹四季常青,枝上會出油,能去疾病,是長壽的象徵,所以,逢年過節或辦喜事都要鋪上一層松毛,企盼種下的莊稼象松毛一樣茂盛。這一切準備完畢,男人們便開始殺雞宰羊。姑娘媳婦則紛紛躲進房內換上自己最心愛的裙裝,等再聚攏時,村中的平地上已被花傈僳特有的艷麗服飾裝扮得五彩繽紛,人一走動,便如行雲流水,環佩叮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到一塊兒,在尼扒的主持下,舉行除舊迎新的儀式。男人們種上迎新樹,在樹枝上掛上弩箭、納撇、火銃、刺繡品和新衣服等,樹下放一個裝滿糧食的大籮筐,籮筐旁擺上一隻羊頭。還要以迎新樹為中心,在周圍放十二籮插上松枝的蕎麥和十二碗新酒。
花傈僳族器樂
華坪的傈僳族民間音樂相當豐富。除山歌外,還有葫蘆笙、口弦、吹樹葉等。傈傈族男性多以吹奏葫蘆笙為榮,女性以彈口弦、吹樹葉為樂。吹葫蘆笙、彈口弦也是傈僳男女娛樂和談情說愛的一種表達方式。傈僳族的口弦曲內容豐富,大多是即興演奏,現存的曲目有《七哩沙、七哩唱》(黃風日子共同過)、《粱竹篩》(哄娃娃)、《撒莫撒耐》(三老沙)等十多首,還有的可彈“打跳”的樂曲和現代歌曲。樹葉的吹奏隨意性更大,根據吹奏者的喜好即興吹奏,無固定的調式。
葫蘆笙是花傈僳最常用的一種民間樂器,可獨奏、伴奏。最多可吹奏一百多首葫蘆笙曲。其中最常見好聽的要數《接新娘》、《過山調》、《芝子開》、《阿吃阿支左點》、《狗吃水》、《穿山甲打洞》、《編籮筐》、《老調子》等,尤以《山羊與毛羊打架》、《公雞叫母雞叫》兩首最獨特。傈僳老藝人中還流傳著用鼻孔吹奏葫蘆笙的絕技。葫蘆笙與傈僳族舞蹈渾然一體,是“打跳”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當夜幕降臨,月兒初升之時,一曲渾厚的葫蘆笙曲,總會引來一群群傈僳族少男少女,他們隨著音樂打跳、對歌,在歌舞中尋求歡樂,憧憬未來……。
花傈僳族宗教信仰
花傈僳的宗教信仰,屬於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範疇。傳說爾薩神是天上最早的、最慈善的一個神,傈僳族認為人的降生禍福由爾薩神指定,因此最崇拜它,在各家各戶的房前屋後都有附神的樹,這種樹不能砍伐,每年祭祀一次或者有疾病流行就殺一隻公雞和兩個包穀粑粑祭祀。祖先崇拜是傈僳族最普通、最為虔誠的一種崇拜。傈僳族認為,老人死後,他們的靈魂不死,可以造福家人,故設神龕供奉祖先,神龕不能任意搬動。除祭祖節日外,逢年過節對神位獻酒肉。祖先神位的神龕安放在堂屋的左右上角,男放左邊,女放右邊。傈僳族的風俗,在其長子或次子結婚後,必須與父母分家,父母同樣分給少量土地、耕畜和其它生活資料,只有幼子和獨子例外。幼子和獨生子可一直和父母居住,即使婚後也不分家,直到父母死後繼承遺產,這種幼子繼承制是在私有制產生後出現的。絕後時可以過繼兄弟的兒子或收養,如年老無子,財產即歸本家族中最親的一支所有。傈僳族都行棺木土葬,棺木要用羅漢松,忌用長毛松。砌墓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石頭壘墓填泥土;另一種是丁王地區丁姓家族,葬墓不砌石頭,在選定的地面挖坑放入棺材然後用淨土蓋上,再用木棒擊實。但兩種葬法舉行葬禮的儀式是一樣的。人死後要口含銀器,男九粒女七粒。男用九皮麻女用七皮麻。淨水潔身(洗身)。男剃髮後再葬。人死當天或三天后,要請畢扒(祭司)舉行送魂禮,唱送魂歌,傈僳語稱“麻札么”,唱死者生前的事跡和希望。送魂禮的儀式隆重,祭司要吟唱完“開天闢地”、“人類來歷”,“人生哲理”,“倫理道德”和傈僳族的整個遷徙過程等22章,把死者的靈魂送回民族的發源地。

特色產業

根據麗江實際,為了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產業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促進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促進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轉化,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重點發展了夏秋冷涼無公害蔬菜、優質晚熟芒果、山嵛菜、雪桃、優質芸豆及雜豆、馬鈴薯、優質雙低油菜、魔芋、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我市特色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基層組織

基本情況

:鄉黨委下設11個基層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5個,機關站所支部2個,教育支部1個,丁王民小支部1個,企業支部2個。共有黨員273名,35歲以下黨員107人,占39.2%,55歲以上78人,占28.6%,年齡最大的84歲,最小的23歲;男性239人,女性34人;大專以上文化23人,占8.4%;中專及高中文化程度53人,占黨員總數的19.4%;國中及以下文化197人,占72.1%。從全鄉黨員總體情況看來,存在著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婦女黨員偏少等問題。

黨建思路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社會土義新農村這個主題,突出強化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這條主線,以加強農村黨組織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為重點,以“三級聯創”活動、“雲嶺先鋒”工程為載體,以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富民為突破口,為構建和諧、穩定通達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政治保障。

黨建目標

:按照“五好五帶頭”的要求,通過五年的努力,實現“五好”村黨支部70%以上,農村“五帶頭黨員”達到75%,具體達到:組織體系健全、班子功能增強、黨員素質提高、工作機制完善、服務保障有力、組織活動場所完備。

人口衛生

計畫生育生育服務站
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堅持“三為主”方針,認真貫徹落實“三為主”,積極穩妥地開展“三結合”,努力推進“兩個轉變”。一是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畫生育法》,在全鄉深入開展計生政策、法規宣傳教育,堅持開辦婚育學校,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增強了人民民眾計畫生育意識。二是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嚴格《生育證》發放管理工作,加強醫學監護及計生基礎統計台帳建設和管理,進一步規範了全鄉計生工作管理機制,促進了計生工作的良性運作。三是按照“三結合”方針,結合全鄉產業結構調整和扶貧工作的開展,對貧困戶實行計生扶貧,激發了廣大民眾支持和參與計生工作的積極性。四是認真清收計畫外生育費、嚴厲查處計畫外生育行為。五是計生指標完成情況: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87‰;計畫生育率達100%;“獎、優、免、補”政策兌現率達100%;長效避孕及時率達70.87%;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94%;流動人口婚育證明出具率達87.32%;2006年共辦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16戶。
衛生防疫工作
。一是加強鄉衛生院的內部管理機制改革,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水平。同時加強對鄉、村衛生工作人員的管理和業務素質培訓,積極落實預防保健措施,使人民民眾健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二是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讓農民得道實惠。2007年,通過召開民眾會大力宣傳全鄉共有1658戶,7693人參加了“新農合”,參合率達到87.56%。

教育情況

全鄉共有學校11所,縣屬完小1所(丁王民小),鄉屬國小校10所,其中完小4所,村小校點5所,縣屬中學1所。國中在校學生237人,國小在校學生684人(包括丁王民小318人),教職工92人,其中公辦教師81人,代課教師1人,後勤臨時工10人。自實現了“兩免一補”到今 年春季學期末,全鄉共免除雜費11535.00元(國中180人,每人30.00元共5400.00元;國小409人,每人15.00元共6135.00元),免除課本費44506元(國小21365元,國中23151元);補助生活費29850.00元(住校生398人每人75.00元)。生均公用經費撥款44363.00元,用於全鄉學校的辦公經費40563.00元(剩餘3800.00)。鄉財政撥款部分包括代課教師、臨時工工資3100.00/月;一師一校津貼、山區補助和獨生子女費每月1259.00元。

社會保障

通達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為民解困”的理念,認真做好全鄉的社會保障工作。(1)城市低保和農村低保工作。堅持公平、公開的原則,將符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條件423戶456人納入保障範圍;到目前為止,全鄉共有153名五保戶享受城市低保和農村五保;為貧困山區的“三無”人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另外,無償地將農村五保戶和城鎮低保戶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範疇。解決了山區部分困難民眾暫時的生活困難。(2)利用節假日對軍烈屬、五保戶、特困戶進行慰問。(3)做好各種資金的管理髮放。全年共發放冬令、夏荒救濟糧14275斤;發放城鎮低保資金62976元;上半年發放農村特困救助金35640元;發放社會臨時救濟款15000元;發放優撫臨時救濟款4000元,發放農村五保戶補助資金64080元,發放軍烈屬及退伍軍人補助金24096元;同時認真做好低保戶肉食補助金補發工作(補發資金8640元)、老幹部增資補發資金3600元以及軍烈屬增資補發2050無。全年累計發放各種補助金額314018元。(4)認真開展助殘活動。鄉黨政班子領導給我鄉586人殘疾人中的部分殘疾人送去了棉被和生活用品。給他們帶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增強了他們戰勝生活困難的勇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