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賞中國名聯

通賞中國名聯

《通賞中國名聯》內容簡介:楹聯是中國文學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員,是“詩中詩”,具有文字精練、平仄韻律對仗工整的鮮明特點,恰因其短小而更見作者之功力。《通賞中國名聯》的特點是“通”和“賞”,通過對大量楹聯佳作妙構的賞析,引導讀者品賞中國古代文化的精妙高佳,提高文化品位;通曉楹聯的發展,加深對中國楹聯文化意義的認識:滋潤文化心理,培養文化興趣,提升文化修養。

基本介紹

  • 書名:通賞中國名聯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頁數:213頁
  • 開本:16
  • 品牌:長春出版社
  • 作者:王樹海 劉金高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452488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通賞中國名聯》從“通賞”角度,通過上篇“對聯通說”,介紹有關對聯的基礎知識,讓讀者對對聯有個“通”的認識,通過下篇“名聯通賞”,按照分類,展示給讀者歷代經典名聯,用幽默簡明時尚的語言對對聯的產生背景及蘊含的哲理,以及對聯所運用的技巧修辭進行了精彩賞析。不失為楹聯愛好者喜歡的一部佳作。

圖書目錄

上編 對聯通說
第一節 印象·對聯
第二節 出身成分
一、華夏文化孕育
二、母語漢語獨生獨養
三、桃符·鬥神·對聯
第三節 對聯小傳
一、唐代之前:寄人籬下
二、唐代:自營家園
三、宋明:初放光明
四、清代:展露輝煌
第四節 對聯特徵
一、格律嚴謹
1.字數相等
2.詞性相當
3.結構相稱
4.節奏相應
5.平仄相諧
6.內容相關
二、宜美宜用
三、亦莊亦諧
第五節 修辭技巧
一、語音修辭
1.諧音
2.異音
3.同音
4.擬聲
5.假稱
6.繞口
二、文字修辭
1.析字
2.嵌字
3.同旁
4.換位
5.復辭
6.頂針
7.虛字
8.缺隱
三、辭彙修辭
1.疊詞
2.回文
3.串組
4.轉類
5.用典
6.用數
四、語法修辭
1.比喻
2.比擬
3.誇張
4.借代
5.襯托
6.對反
7.雙關
8.歧義
9.設問
10.反問
11.反語
12.層遞
13.分總
14.排比
15.反覆
16.拈連
五、特殊修辭
1.集引
2.增改
第六節 對聯欣賞
第七節 對聯分類
下編 名聯通賞
第一話 勵志聯
第二話 惜時聯
第三話 勤學聯
第四話 修身聯
第五話 氣節聯
第六話 治家聯
第七話 處世聯
第八話 交友聯
第九話 憂國聯
第十話 妙趣聯
第十一話 諷刺聯
第十二話 春聯
第十三話 婚聯
第十四話 壽聯
第十五話 輓聯
第十六話 行業聯
第十七話 勝跡聯
第十八話 長聯
後記

後記

事因偶然,謂之得緣。2009年12月4日下晚兒,如若我從家鄉返校遲到半天,倘或外埠的朋友從長春早退一個時辰,該書的面世則將錯過了時節因緣,恰恰在這尋常時刻“正式”結識了現任職於長春出版社的王占通君,由是便擁有了會心合作,築結友誼的善緣。
片刻談敘間的瞬間打量,記憶深處的人緣影像迅疾閃回。那是30年前的往事了:吉林大學工會文藝部為時風鼓盪,在文理科諸系師生間搜羅京戲票友,以搬演京劇鬚生巨擘周信芳之看家戲《四進士》,當時正在法律系讀書的王占通君就是劇中進士其一,其合宜優雅的扮相,字正腔圓的唱功,從容舒展的做派,清新如昨,常教人沉醉其里,徜徉其中。人間如戲,踅人世間舞台,各自扮演著各自的角色,人生、藝術,二者間的出出人入,盡心暢情,詩意逍遙。30年後,竟以聯事同席共飲,翌日便奉上一聯:“辛苦但見花開落,占通文史哲法;省世不聞人是非,晤對儒釋道心。”聯中徵引了康南海自題懸掛聯,恰好傳述占通君的心態行狀,上下聯末的“法”“心”又形多解,總之是其德品學品的傳神寫照。占通君約我組織編寫《中國歷代文化藝術》叢書,並要我親撰《通賞中國名聯》一書。此一選題是我研究專業,尤其是楹聯通賞正契我多年研習楹聯之趣,欣然從命。
長期以來,聯界對於楹聯被視為“小道”頗覺憤懣,文學史著甚或文學概論等教科書從未給以應有的歷史地位,以致視若無見。這自然有失公道公允,亦不符文學史的實際。在文學發生髮展史上,自有聯語以來,舉凡詩文大家,庶幾無一不是律聯高手,從杜甫、李白、王維到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湯顯祖直至曹雪芹、蒲松齡,人人如是,妙作赫然,人們在尋繹其歷史、現實和楹聯自身原因時發現,理論界支持不足,付諸理性的系統學術研究尤嫌薄弱。如果從其載體及其傳播效應來看,楹聯顯然比既往時代的詩歌、小說等主要以紙媒傳播為主的文學樣式,占有更大的優勢。其可以懸掛於堂,張貼於門楣,刻於板木,鐫於金石,率土之濱,四海之內,豈能“千門萬戶”一語了得!家門衙所,風景名勝無一不現其身,這與詩文的“題壁”“口耳相傳”相比較,其傳播展示的廣度,不可同日而語。同時,楹聯之於民族建築的文明、風格的支撐亦可謂居功至偉,宮室殿閣、樓台亭榭、四合院落、江南園林,倘或楹聯從中陡然抽身,則將頓然失色,變得似是而非。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來伴隨漢語言域內形形色色、彼伏此起、名目繁多的各類征聯活動,極大地激活了楹聯創作的衝動,佳妙絕勝聯猶如雨後春筍,北國吉林亦以質量、數量令國人刮目相看。2005年12月3日,由摯友張笑庸教授薦引,與楹聯界“獲獎專業戶”主李俊和君有一面之緣,晤談之際操硬筆將本年初獲一等獎的茶聯書於仿紙:“其志難移,縱千般烘炒,萬般搓揉,歷盡艱辛成極品;斯顏不改,況一任卷舒,幾番起落,自甘淡泊散清香”(上海“石生杯”茶文化節應徵聯),讀罷眼前一亮,心中驚喜,這自然是托物喻人,一個關東漢子竟然對茶性茶品瞭然如許,著實讓人吃驚震驚,欣慰莫名。而後得知,成名後的李俊和有著諸多的國家、省級頭銜,卻是供職於梨樹縣供銷合作社的職員。其以萬餘副計的作品,展露著大家氣象。同年(2005)9月又獲得湖南瀏陽“國際花炮節”征聯一等獎:“生曾動地,死更驚天,無須土育肥催,偏向寒宵綻蕾;響若崩雷,迅如掣電,何懼身摧骨碎,樂為黑夜增輝。”此聯像瀏陽花炮一般,在聯界亦有“動地”“驚天”效應。更見其卓越的可回溯至2004年8月,南昌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年征聯,又是一等獎:“輔一代賢,擎二代旗,奠三代基,興社稷,振龍魂,展志舒才,幾度沉浮傾赤膽;享百年壽,創千年業,負萬年譽,啟國門,揚特色,嘔心瀝血,滿懷憂樂濟蒼生。”傳神文筆,氣度才情,毋庸置疑,不用商兌!許多年來,其獲獎作品不難數計,位列三甲者兩百餘次。諸多同好詢索“秘訣”,答日:“秘訣沒有,唯有‘四字’不可或缺,即‘新’‘奇’‘特’‘怪”’,並輔之以說明:“特”“怪”分寸難以把握,用之須慎,“新”“奇”二則斷不可少。其藝術觸角廣涉國事家事、世態人情、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無不可入聯者。在形式體制上長短合宜,小大由之。2006年7月由中國楹聯學會等單位主辦的“二oO五——對聯中國”,征聯要求表現中國當年的“大事”,是一大型征聯活動,協會“旨在把它辦成一個聯界的‘諾貝爾獎”’,在兩萬多副應徵作品中,李俊和以“地免稅;人飛天”六字奪魁。他如“紅《梅弄影》,翠《柳含煙》,《萬里春》回《芳草渡》;紫《燕歸梁》,黃《鶯啼序》,《千秋節》頌《杏花天》”(第一屆延慶“杏花節”征聯一等獎)。萬里春回的杏花天,全賴詞牌串聯成篇,倍覺生動,韻味綿長,表現出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力。2006年9月山西鸛雀樓海內外征聯榜眼聯中說到“想它鸛雀棲身,定是沉迷此景”“問爾黃河轉首,莫非留戀斯樓”,非同尋常的文學情趣。楹聯創作的現實甚或歷史名分和地位,僅能以此等面目贏得,它容不得你裝聾作啞,你不能不“開口說話”。
該書“通賞”以古代為主,現實眼下的妙制佳構只能在這“後記”傳達轉述,以表達藝術欣賞的滿懷欣喜。參與本書編撰的有楊保華、全超、杜俊、趙旭、王希龍、王志寬、何慶、岳光輝、李楠、高楠、毛清旭、劉金高、吳周子、張坤、劉振、鐘欽才。
友眾路闊,朋友是悅情礪志的深廣資源,雖不便稱謝,仍不能沉沉不語,與該書撰述有關聯者日:徐斌君、呂明臣君、王艷芬和責編謝冰玉女士。古雲“卒章顯其志”,“後記”須打住了,“志”雖不“顯”,卻悠然閃“顯”出一個人來,他是筆者不惑邁向知天命年間結識的小友,是文學精神的踐行者,閱人處世,幾近完美主義,執弟子禮的李海帆,惜老憐貧,回護孤弱,劍膽琴心,記憶警人,其敢於擔當的實行精神,常教我輩自度卑微。想到他時亦想到許多聯:“好古不求秦以上;游心時在物之初”“攬勝上梁山,景色宜當名畫賞;感懷思水泊,人文更作史詩吟”“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友情的支持,賴於道文的互賞,“奇文”供同賞,“疑義”相與析,該是本文的正題,不宜以“跑偏”視之。

序言

《中國歷代文化藝術》叢書的策劃萌生於自我拷問的“逼宮”階段:富裕抑或溫飽後的國人所衍生的一系列穢行劣跡如何消解?怎樣阻遏?是億萬懷志有識之士焦慮的大事體,人們希冀、關注的目光合乎邏輯地投向了教育。訴諸宗教?不適國體,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宗教而無宗教的國家。加重刑典?與時世潮流有舛,翻檢家底,先秦法家的教訓常教人記恚憂心;有人在正規教育的體制外補缺拾遺,力倡親職教育甚或城隍廟教育,收效甚微……最終我們想到了文學藝術教育,宜先從歷史古代入手。
長久長效的教育、教益,非文學藝術莫屬。其向善向美的崇高道義,卻是以社會成員自甘情願、欣然領受的個體行為來實現的。她使人們亂中有支撐,忙裡得從容,消閒時節有理想含慰藉。儘管學界時或有“文學邊緣化”“後文學時代”和“文學死了”的眾聲喧譁,此於文學藝術自身難通款曲,西方哲學大佬黑格爾使用“三段論式”進行邏輯推演,宣判了文學藝術的死刑,時至今日不得執行。歷史上大家大師誤論誤判是常有的事兒,鮮活的生活證明:只要有人類存在,文學就不能消亡。她呵護弱小,佑袒不幸,全力守望著心靈純美,啟迪人們對美的欣賞和追求。從其生產考稽,打壓、支持全不奏效,誇飾、貶抑,幾無意義,文學以其不可思議的獨特魅力,展示著生靈的真善美。
“通賞”斷限“歷代”(以古代為主),析為A、B兩大系列,A部含楹聯、詩、詞、書畫、小說,B部則有神話、傳奇、說唱文學、民間文學、雜劇戲曲等:一種體裁樣式的通賞文學控制在30萬字以內,約由上、下兩編組成,上編簡明交代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下編分門別類進行賞析,精選精賞的撰述原則貫徹到底。
從根底上說,文學藝術沒有國家民族的疆界,情感的交流,心靈的觸碰,靈犀相通。然而,文學藝術的構成、鑑賞、表達傳述、接受心理等,各民族、諸國度,尤其是中西方之間卻赫然有別。首先是哲學信仰的崇奉和精神深層結構差異。中國傳統的情節結構、矛盾衝突模式,整體上呈現出循環往復的“圓形曲線”,有類於“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息相依,和諧共生——無論怎樣悲愴壯烈,不計如何可歌可泣,結局都歸於“大團圓”。而西方則是一種“垂直交叉”的直線韻律,幾近於“十字架”,平行展延與垂直運動的衝撞,勢必造就毀滅性結局,讀者抑或觀眾在經歷了生與死的心靈顛簸、善與惡的人性決鬥後,心智得以“升華”,道德贏獲提升,悲劇一直是西方最高級質的審美範疇。文化譜系的不同,使中西方的文學藝術各現靈光。
就具體的文學藝術樣式比較,益見各自擁居的優長缺憾。譬如詩歌,西方以“直抒胸臆”見長,中國則主要訴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間接手段,看似表現手法不同,實則文化依本不一。有人稱西方詩歌是“謀殺”,他們激情澎湃、高情千古地讚美歌唱一朵花兒時,花兒已“死”掉了,她已被掐下,或捧於掌,或置於案,或插於瓶,隨著那“啊”的一聲傳來,花兒已被誇張的美意所“謀殺”。而中國的詩人倘或要鐘情禮讚一朵花兒,作者就是那朵花兒,他要代她生根發芽,伸展枝葉,綻蕾開放,動搖於春風,接受雨露陽光的滋潤愛撫,甚或經受風刀霜劍的侵凌,其語言也是委婉含蓄的,往往需要精緻的通鑑通賞來理會其深幽不彰的詩意。誘惑似乎遠不止於此,古代詩論有“詩無達詁”說,一人有一人的心得品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訓釋理解,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判斷”,它永久性地刺激著人們的好奇心,引誘著你一步步走進文學藝術的縱深處。
關於“詩中詩”“藝中藝”的楹聯藝術,亦須藉此提醒記憶。倘或問詢西方乃至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缺乏什麼體裁,回答頗是簡潔,這簡潔的答案里滾動著沉雄的歷史足音。西方文學藝術的園林里品類繁多,葳蕤茂盛,應有盡有,唯少楹聯。她為母語漢語所獨生獨養,是漢文化體系萬千寵愛集於一身的驕子。她與“戴著鐐銬跳舞”的律詩血緣最近,諸多規矩的保障,成就其生長的方圓。她高貴亦平易,可長可短,小大由之;“可箴可銘”,概因世情;“紀勝紀地”,悉由勝意。“語其壯,則鯤海鵬霄;語其細,則蚊睫蝸角”。“詼諧亦寓勸懲,欣戚胥關名教”,“一為創局,頓成巨觀”。在構成形式上,楹聯最突出的特點是修辭格的對舉對偶對仗,上聯下聯營構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圓融世界,“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編字不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通體呈現著宇宙對稱守恆規律,忠實地傳遞著傳統文化的命脈生息,一副佳聯就是一個小宇宙。
小說乃至其前身,一直為人們所寵愛。西方小說催人讀的力量多半在於謎底的篇末揭示。後來興盛一時的“公案”“推理小說”將此推演到極致,當焦急的讀者一路追隨,趕到結局現場,看到了“嫌犯”是“誰”時,常常悵然若失,當讀者翻江倒海般記憶、串聯情節,一遍又一遍地“復盤”時,終覺不甚了了。而中國古代小說,往往一開局即告白結局,在其後的情節發展中,人們所尋覓的是那種導致成敗勝負、團圓結局的因果關聯是什麼,歷史的進步、局限?人性的光輝、暗淡?愛的飽滿、缺失?抑或智慧的蒞臨、缺席……于思十寸里穎悟,於穎悟中浸潤美善。文學藝術的美育功能,善莫大焉,她該是全人類尤其是當下國人的宗教。
將中西文學藝術進行比照,並非厚此薄彼,意使彼此都獲得一個參照系,亦使中國的古代文學藝術之“詩教”功用所呈現出的中國面目愈加俊美宜人。在所有文學藝術體裁中雖只點到詩歌、楹聯、小說,卻也是“韻文”“散文”的典型代表了,余可均作如是觀。讀者可聯繫著自己的喜愛自我安排該叢書閱讀的輕重緩急。令策劃人、出版者充滿自信、備感欣慰的是該叢書所延請的作者都是該領域的飽學之士,性情中人,讀者與作者同賞、“通賞”,實屬一大快事,同賞共勉,“通賞”普濟,忙亦罷,閒亦罷,“達”亦罷,“窮”亦罷,賞吧!人生倘或沒有文學藝術的照撫,日子將會如何的慘白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