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許小麥

通許小麥

通許小麥,河南省開封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許小麥
  • 產地名稱:河南省開封市
  • 品質特點:外在感官品質:褐色粒狀、呈卵圓形,均勻、飽滿、品相好、皮光滑且光澤度強,適宜加工成各類專用小麥粉
  • 登記年份:2020年
產品介紹,自然生態環境,地域範圍,品質特性特徵,特定生產方式,包裝標識規定,

產品介紹

通許小麥褐色粒狀、呈卵圓形,均勻、飽滿、品相好、皮光滑且光澤度強,適宜加工成各類專用小麥粉。

自然生態環境

2.1氣候情況:通許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一般春暖乾旱蒸發大,夏季濕熱雨集中,秋涼晴和日照長,冬少雨雪氣乾冷。年平均日照2500小時,年平均溫度14.9℃,10℃以上的有效積溫4660℃,無霜期222天,年均降水量775毫米。通許縣處於河南省光能高值區,太陽輻射量年平均122千卡/厘米2.。在年內3-5月份,日照足,時數為630小時,使小麥光合效率高,病害少,利於小麥籽粒增重。 2.2水文情況:通許縣屬淮河流域渦河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4條,遍及全縣12個鄉鎮。地下水埋深3-6米,水層厚度20-40米,水質較好,大部分屬淡水,是良好的農業灌溉用水。 2.3土壤地貌情況:通許縣地貌單元屬黃河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以壤質土為主,pH值在 7.8~8.8之間,有機質含量10-14g/kg,適合小麥生長。

地域範圍

通許小麥農產品地理標誌生產地域範圍,覆蓋通許縣境內城關鎮、豎崗鎮、玉皇廟鎮、四所樓鎮、長智鎮、硃砂鎮、馮莊鄉、孫營鄉、大崗李鄉、邸閣鄉、練城鄉、厲莊鄉,總計12個鄉鎮,304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8′~114°38′和北緯34°15′~34°34′。保護面積3.8萬公頃,年產量22.8萬噸。

品質特性特徵

4.1 外在感官特徵 通許小麥褐色粒狀、呈卵圓形,均勻、飽滿、品相好、皮光滑且光澤度強,適宜加工成各類專用小麥粉。 4.2內在品質指標 通許小麥內在品質優勢突出,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檢測:蛋白質(乾基)≥14.50g/100g、脂肪(乾基)≥1.7g/100g 、濕麵筋≥26.0%。 4.3 安全規定 通許小麥種植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技術標準進行生產,產品質量符合無公害食品標準,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記和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切實保障通許縣小麥質量安全。

特定生產方式

3.1產地選擇 通許小麥產地環境必須符合《無公害農產品 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NY/T 5010標準,種植區域選擇土層深厚、肥沃、通透良好、排灌方便的地塊。 3.2品種選擇 選用與當地氣候、栽培等條件相適應的抗逆性強、優質、高產品種,同時種子質量要選用飽滿、健康的良種。主要品種:新麥26、鄭麥7698矮抗58等。 3.3整地 整地的質量要求:深、細、透、實、平。深耕25~33厘米,將耕翻後的土壤整平耙細,做畦。 3.4合理施肥 施肥原則是在有機肥為基礎的條件下,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氮、磷、鉀肥配合;基肥追肥相結合;氮肥後移。施用肥料符合NY/T 496規定。提倡深施,結合深耕整地,均勻撒施,翻埋土裡。有機肥和化肥配合使用,每畝有機肥用量2000-3000kg,每畝純氮用量10-15kg,每畝五氧化二磷用量5-8kg,每畝氧化鉀3-5kg。磷肥和鉀肥全部用作底肥,氮肥60%-70%用作底肥,30%-40%用作追肥。有機肥缺乏時,也可以實行小麥、玉米秸桿還田的方法。 3.5播種 3.5.1適時播種:早茬麥在10月5日-10日,中茬麥在10月10日-15日,晚茬麥越早越好。 3.5.2適量播種:適宜播期範圍內,每畝播量9~10kg。整地質量較差或晚播麥田,應適當增加播量。超出適播期後,播期每推遲3天每畝應增加播量0.5kg,一般情況下,播量最多每畝不宜超過15kg。 3.5.3播種方法:採用精量播種機播種,播深3~5cm。採用等行距(18~20cm)或寬窄行(24cm×16cm)播種,或採用寬幅播種方式(頻寬8cm,行距22~26cm)播種。 3.6苗期管理 3.6.1查苗補種:出苗後應及時查苗補種,對缺苗斷壟的地塊,及早補種,確保苗全、苗勻。 3.6.2及時冬灌:小麥越冬前要澆好封凍水,防寒、抗旱。 3.6.3防除雜草:在11月上中旬(小麥3-4葉期),日平均溫度 在10℃以上時及時進行化學除草。 3.7返青期管理 3.7.1中耕除草:疏鬆表土,除去雜草,改善土壤通氣條件,提溫保墒,促進根系發育,提早返青。 3.7.2追肥:因苗追施,對於長勢較弱的苗或地力差、早播徒長脫肥的苗,應早施、重施返青肥,一般每畝追施尿素10kg左右。但對於生長較旺的麥苗則不施返青肥,推遲到起身時追肥即氮肥後移。 3.7.3澆返青水:因苗、因地制宜,水量不宜過大,注意肥水相 結合。 3.8起身至開花期管理 3.8.1合理運用肥水:根據苗情追肥澆水,對於返青期未追肥的麥田一般每畝施尿素5-7.5kg。 3.8.2中耕鬆土:拔節水後進行中耕鬆土。 3.9灌漿期管理 3.9.1澆灌漿水:小麥抽穗後水分需求非常大,澆足灌漿水。 3.9.2根外追肥:對於抽穗期葉色轉淡的麥田,可用2-3%的尿素加0.3-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噴灑;對於葉色濃綠的麥田,可只噴0.3%-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提高籽粒灌漿強度,改善品質。 3.10病蟲害防治 3.10.1常見蟲害:紅蜘蛛、蚜蟲、吸漿蟲等;常見病害:赤霉病、白粉病、鏽病等。 3.10.2防治原則: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先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科學使用化學防治,達到無公害小麥生產安全、優質、高產的目的。 3.10.3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抗病品種;使用腐熟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加磷鉀肥;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2)物理防治:人工清除病、蟲、草源。(3)化學防治:使用藥劑時,應首選低毒、低殘留、廣譜、高效農藥,注意交替使用農藥。嚴格按照GB4285和GB/T8321 (所有部分)及國家其他有關農藥使用的規定執行。不使用高毒、劇毒、高殘留農藥。 3.11收穫 在小麥產量最高,蛋白質含量也最高的蠟熟末期及時收穫,收穫 時間6月初。收穫後及時晾曬。 3.12貯藏 小麥曬乾後,去淨雜質,入庫貯藏。貯藏設施應清潔、乾燥、通風、無蟲害和鼠害。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發潮、有異味的物品混存。 3.13生產記錄要求 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設專人記錄:種植地點、品種名稱,土壤耕作,灌溉時間、水量,施肥名稱、方式、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方式、時間、施用藥量,產品收穫、倉儲、銷售等項目的日期、 方式、數量等。所有記錄應真實、準確、規範,並具有可追溯性;記錄檔案應至少保存2年,應有專人保管。

包裝標識規定

通許小麥產品應有明確標籤,內容包括:產地名稱、產品的執行標準、生產者及詳細地址、產地、淨含量和包裝日期等。 通許小麥地域範圍內的生產經營主體,要按照《農產品地理標誌 公共標識使用規範》和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公共標識授權規 定,由標誌使用人在產品包裝上正確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應建立標識使用管理制度,對標識的使用情況如實記錄,登記造冊並存檔,保存期三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