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菜白鏽病

通菜白鏽病

通菜白鏽病除在葉面上產生常見的白色皰斑外,在植株上部病莖和病株根部或莖基部形成腫瘤,腫瘤內充滿卵孢子和孢子囊。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通菜白鏽病
  • 常見發病部位:通菜白鏽病
  • 常見症狀:全株性病害
  • 傳染性:有
主要症狀,病原介紹,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主要症狀

通菜白鏽病除在葉面上產生常見的白色皰斑外,在植株上部病莖和病株根部或莖基部形成腫瘤,腫瘤內充滿卵孢子和孢子囊。

病原介紹

我國有二種,除Albugo ipomoeae—aquaticaeSawada外,據福建、浙江報導Albugo ipomoeae—panduranae(Schw.)Swingle稱旋花白銹,也是該病病原,屬卵菌。該菌是福建、浙江等省通菜白鏽病的優勢種。孢囊梗棍棒狀,頂部較大,楔足明顯,大小20~78×8~27微米;孢子囊短圓筒形或近球形,無色,中央膜稍厚,大小12.5~24.3×12.5~21.6微米;卵孢子淡黃色至暗褐色,平滑或成熟時外壁具瘤狀突起,大小35~51.4×31.3~42.7微米,藏卵器無色,散生或群生,大小46~61×41~52微米。

發病條件

通菜收穫時,含有卵孢子的病組織及隨健株售出後,不能食用的根莖又混在垃圾中,施到菜地里,病菌則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每667平方米帶菌量7625萬個,此外,每檢測20克通菜種子,帶菌量63.5個。
經試驗早期形成的卵孢子當年即可萌發,存放1年的發芽率最高,存放2年的也有侵染力,但大部分已解體,孢子囊靠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生產上在卵孢子和孢子囊同時作用條件下發病重。
孢子囊在有水滴條件下,萌發適溫20~35℃,25~30℃最適,15℃萌發率低,高於40℃則不能萌發,離體孢子囊在16~17.3℃時,能存活4~5天,在25.6~27.3℃時,只能存活1~2天。
生產上子葉出現真葉剛露時,子葉易染病,當長出1~2片真葉後,子葉抗性明顯增加,第二真葉長成後,病菌難於侵入子葉,對真葉該菌只能侵染上部1~2片未充分長成的嫩葉和芽,成熟老葉幾乎不染病。生產上5月下旬開始發病,旬均溫25℃左右始見發病,7~9月高溫季節進入發病盛期,9月氣溫下降擴展緩慢。24.3℃潛育期9天,27.5℃為6天,在發病季節或反季節栽培時,如遇連續幾天降雨,尤其是颱風暴雨襲擊後發病重。有時在乾旱年分或地塊,連種數茬,病菌數量大,地勢低洼或在水田及浮水栽培發病也重。

防治方法

(1)選用大雞白、大雞黃、大雞青、劍葉、絲蕹等耐風雨品種。
(2)收穫時清除病殘體,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勤施追肥,在早晨澆水,以利通菜生長,可減輕發病。
(3)種子處理,現已明確卵孢子附在種子表面,採用種子重量0.3%的35%甲霜靈拌種。
(4)該病僅局限於侵染旋花科蔬菜,經過2~3年輪作,防病效果好。
(5)注意田間排漬,疏株通風
(6)在發病初期噴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三乙膦酸鋁(霜疫靈)可濕性粉劑250~3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