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白鏽病

蕹菜白鏽病

蕹菜白鏽病是蕹菜生產上的主要病害,近年來,隨著生產面積的擴大和種植年限的增加,蕹菜白鏽病由最初零星的發生髮展成為危害蕹菜生產的主要病害,發病面積和為害程度有逐年擴大的趨勢,對蕹菜的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蕹菜白鏽病
  • 寄主作物:蕹菜、牽牛花等作物
  • 危害部位:葉片和莖部
  • 病原菌所屬:鞭毛菌亞門
概述,症狀特點,病原及發病特點,防治方法,

概述

蕹菜白鏽病 病原菌學名Albugoipomoeae-aquaticaeSawada寄主作物蕹菜牽牛花等作物。

症狀特點

危害葉片和莖部,以葉片症狀為常見。被害葉面初現淡黃色斑點,後漸變褐,斑點大小不等(一般4~16毫米),近圓形至不規則形。在相應的葉背出現白色稍隆起的皰斑,數個皰斑常融合為較大的皰斑塊,隨著病菌的發育,皰斑越來越隆起,終致破裂,散出白色粉末,此即為本病病徵(病菌孢子囊)。發病嚴重時,葉片病斑密布,病葉呈畸形,不能食用。莖部被害,患部呈腫大畸形,直徑比正常莖增粗1~2倍。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菌為鞭毛菌亞門的白鏽菌屬〔Albugo ipomoeae-panduranae(Schw.)Swingle=A.ipomoeae-aquaticae Saw,舊稱A.candida(Pers.)Kuntze〕。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在土壤和廄肥中或粘附在種子上越冬,少數以菌絲體在寄主根莖記憶體活越冬。卵孢子在適宜條件下直接萌發侵染,或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從幼嫩葉片氣孔侵入致病。病菌可沿維管束進行系統侵染。發病後病部產生的孢子囊作為再次侵染接種體,藉助風雨傳播侵染致病,在生長季節中,再次侵染不斷發生,病害得以蔓延。病菌孢子囊萌發最適溫度為25~30℃,病菌入侵要求溫度偏低,但入侵後病害的擴展則要氣溫偏高,如入侵後白天氣溫低於23℃,病害可不顯症。溫暖多濕的天氣,特別是日暖夜涼或颱風雨頻繁的季節最有利於本病的發生流行。連作地、土壤瘠薄、疏於肥水管理、植株生長不良的地塊及植株發病早而重。品種間抗性差異尚待調查比較。一般細葉通菜似比大葉通菜表現較抗病。外引的泰國種及南方普通栽培的大雞青、江西紅莖、建陽白等品種較易感病。福建地方種龍蕹、華安蕹和廣州的大骨青表現一定的抗性,可因地制宜引種。

防治方法

(1)選育和選用抗病良種。(2)選用無病種子,厲行種子消毒(播前用種子重量0.3%的72%克露或69%安克錳鋅可濕粉拌種)。(3)重病區和重病田實行輪作,最好與非旋花科作物輪作或水旱輪作。(4)徹底清潔田園,收穫後收集燒毀病殘物,以減少菌源。(5)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質肥和磷鉀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疏鬆度,適時噴施葉面肥、薄施勤施肥,促植株早生快發,壯而不過旺;用水上宜堅持早晨澆水,做到早、勤、透,有助於阻隔病菌侵入。(6)按苗情、病情、天氣狀況及時噴藥控病。梅雨或颱風雨頻繁季節應抓住雨後或搶晴施藥,按苗情確定施藥與否及施藥範圍。藥劑可選用69%安克錳鋅、或72%克露800~1 000倍液,或50%安克2000倍液,或25%甲霜靈、或58%甲霜靈錳鋅1 500倍液,或25%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2~3次,隔7~15天1次,前密後疏,交替噴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