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濟門(建甌市通濟門)

通濟門(建甌市通濟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代建州建溪河岸修建的城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建甌通濟門
  • 出土地點:福建省建甌市
  • 館藏地點:原址
  • 所屬年代:唐建中元年(780年)
簡要介紹,歷史,現狀,文物價值,

簡要介紹

通濟門位於福建省建甌市城西南建溪河岸,城牆高6米,拱形門洞高4米、寬3.5米、深7米,城門洞上方鑲有石板一塊(1.6×0.5米)中間陰刻楷書“通濟門”3字,為清乾隆年間生重修時所題,城門外為航運碼頭。

歷史

漢景躍三年(公元260年)建安郡守王蕃始築垣於水南覆船山下。南朝元嘉年間,太守華瑾之將城遷於黃華山麓,至南朝梁末被長沙侯蕭基焚毀,之後太守謝渴改在水西立柵為治所。至南朝陳刺史駱文廣又把城遷至水南覆船山下。唐建中元年(780年)刺史陸長源又遷城於黃華山麓,並築城為州治。
城牆高6.5米、闊4米,城牆全長4.7公里,設城門9個。此後經歷宋、元、明、清諸朝,不斷維修擴建,使建寧府的城垣設施逐步完善、牢固、壯觀,因而有“金甌建寧府”之美稱。
2000年前後,房地產熱興起時,“通濟門”兩側上千米的古城牆被現代機械拆毀。由於多方共同呼籲,最終“通濟門”作為一個單獨的城門終於保存下來。

現狀

抗日戰爭結束後,建甌還有9處城門保存下來,但目前僅有鼓樓、通仙門、臨江門、通濟門、廣德門和威武門存在。
最近一次拆遷中倖存下來的“通濟門”如今被幾棟住宅口包圍,相鄰的公路路面已經高出了通濟門門洞。昔日需要仰視的“通濟門”三個大字,現在只需要側目便能看到。門洞中擺放了一張圓桌,據說這裡已是當地人晚上吃燒烤的好地方。

文物價值

通濟門是建甌市目前現存的6座古城樓(門)之一,是建甌歷史上號稱“閩國帝都”、“八閩首府”的最有力佐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