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渭草編
- 特點:原料豐富,且皮薄質軟,富有彈性
- 意義: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
- 產地:甘肅省通渭縣
簡介,歷史,分布與特點,構成與意義,通渭草編藝術,麥桿貼畫,樣式多樣化,草編工藝,影響與發展意義,
簡介
千百年來,通渭草編以它極大的藝術魅力,不僅根植於地方民間生生不息,而且吸引著中外遊客和商家紛至沓來,成為了通渭縣地方民間永不凋謝的燦爛花朵,素有“甘肅花”之稱。
歷史
作為一種古老的地方手工藝,據縣誌資料記載,通渭草編藝術已有上千年歷史。相傳在十七世紀就已遠銷日本、俄羅斯等國。由於通渭草編藝術起源早,原料分布廣泛,能夠就地取材,製作精細,因而深受人們所喜愛,其草帽就是農民下地幹活,商人遠出時用以遮陽擋雨的代表性工藝品。
分布與特點
通渭冬小麥分布廣泛,麥桿原料極為豐富,而且皮薄質軟,富有彈性。
構成與意義
通渭草編藝術品裝飾形象的構成,主要有造型、紋飾、色彩三個要素。千百年來,通渭人民創造了極為豐富的草編工藝品,不僅滿足了當地人們的生活和觀賞需要,而且暢銷國內外,對我縣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極積的推動作用。它反映和包容了明清以來各個歷史階段中手工技藝的發展史,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其文化藝術價值更是溢於言表,使它能夠在地方民間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通渭草編藝術
通渭草編藝術,根據用途可分為玩具、衣著、家具、建築室內裝飾、麥桿畫、日常用品等六大類,其中草帽是傳統的草編產品,不僅具有遮陽擋雨的實用價值,而且還有禮帽、童帽、太陽帽等裝飾色彩濃重的新品種,其產品遠銷國內外。
麥桿貼畫
麥桿貼畫是草編製品中的精品之作,其作品美觀大方,層次分明、形象逼真,具有上千年質地不老化、不褪色的效果,有著“中國民間藝術一決”的美稱,既富有濃重的傳統文化內涵,又極富現代裝飾性和欣賞性,麥桿畫通過熏、蒸、燙、漂、剪、貼、雕等十幾道加工處理工序,在保持麥桿光澤和紋理的基礎上,吸收了國畫、版畫、剪紙、烙畫、貼畫諸多藝術表現手法,製作精美、色澤明快,給人一種反樸歸真的藝術享受。
樣式多樣化
通渭草編的設計風格和工藝組合多種多樣,大部分手工編織有著規範的構圖和款式,但部分作品也隨著生活的改善而不斷創新變化,做工精緻、格調清新,及實用性和裝飾性於一體。
通渭草編藝術相傳源遠,關於起源時間,學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認為其萌發於至少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在通渭編織工藝雖然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可以看到的實物太少,以麥秸桿作為原料編織草編起於何時,尚難以確切考證,據縣誌史料記載,相傳在公元前四百餘年希臘著名學者遜羅特塔斯在旅遊日記中,已有關於手工藝製作麥桿製品的見聞。相傳在十七世紀時,通渭草編藝術 就遠銷日本,俄羅斯等國。
草編工藝
通渭的草編工藝粗略地分,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50年代中期至20世紀80年代初的80年間為興起,發展時期;第二階段,20世紀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的20年間,為衰退時期,第三階段從1950年開始的30多年時間,為恢復興感時期。
民間草編作為人們公認的中國民間藝術被編進“高等院校民間藝術品”教科書,權威性辭書也收入了條目。
影響與發展意義
通渭草編藝術反映和包容了以前各個歷史階段中,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豐富內容,對於考察社會發展史,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通渭草編是通渭老百姓充分利用現有原料編織生活和美化生活的真實體現,它的大眾性特徵決定了它的文化先進性、觀賞性特徵決定了它的藝術價值。即實用又美觀,草編工藝品深深地紮根於民眾之中,為人們所喜愛,正是這種實用與觀賞相統一的特徵,使草編工藝品得以“雅俗共賞”、“價廉物美”。
草編藝術是編織中的珍品。傳統工藝 漸趨衰落,已到了瀕臨失傳的邊緣,能夠完整編織的藝人已屈指可數,這些年由於十年久旱,自然原料供應不足,技術開發型人才缺少,工藝比較落後,以手工生產加工為主,花色單調,品種少,缺乏競爭優勢,品牌意識不強,落後守舊,因此使其生存空間變得狹小。尤其是青年一代對現代時尚文化的熱衷,新型市場意識的形成等因素的影響,其往日規模和客群群體已大不如從前,
為了進一步發展和保護通渭草編,通渭縣人民政府在2003年舉辦了“通渭縣首屆農民民間藝術節”暨甘肅省文化大省“通渭藝術品在蘭展銷會,都受到高度的評價,特別是定西市舉辦的民間工藝展覽會,擴大了草編的省內影響,盛況空前。
我們相信,通過各種措施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通渭草編將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