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店村位於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最西南的邊界地帶,距縣城102公里,素有通渭“小江南”之稱,當地土語稱呼為“店子哈”。東南於甘谷縣接壤,西南與武山縣為鄰,北部則背靠本縣榜羅鎮。前河和後河在此地匯合為清溪河後由西向東蜿蜒穿越全境,將其分為北川區,南川區和南山三部分。目前下轄上街社,中街社,下街社,上莊社,堡子社,甄山社,常門社,太平灣社和寨子社。地勢西北偏高,東南稍低,海拔最低為寨子社,海拔最高為太平灣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毛店村
- 外文名稱:Mao Village
- 別名:店子哈
- 行政區類別: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榜羅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下轄地區:毛店,白川,甄山,寨子
- 政府駐地:下街
- 電話區號:0932
- 郵政區碼:743300
- 地理位置:位於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最西南的邊界地帶
- 人口:2200人
- 方言:定西方言片略帶天水話
- 氣候條件:半乾旱半濕潤高原氣候
- 著名景點:靈寺峽,白塔寺,堡子山,上樓兒
- 機場:蘭州中川機場285公里,天水機場260公里
- 火車站:甘谷站45公里,隴西站65公里,通渭站97公里
- 車牌代碼:甘J
- 稱號:“小江南”
- 海拔最低:1692米
- 民族:漢族
歷史沿革,村民風俗,景點介紹,行政教育,今日輝煌,結 束 語,
歷史沿革
與毛店村相隔一公里的羅家坡曾發掘出部分古文物,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大致可推斷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在毛店村附近即有先民的活動足跡。
從現有的各項歷史記載來推測,毛店村的居民最有可能就是在公元前516年毛國滅亡後至公元前206年,其間從陝西省陸續進入甘肅省而在此定居的,也有部分人認為是明朝從山西大槐樹遷移而來,僅是傳說,缺乏相應的歷史證據。從《毛氏家譜》來看,與毛家店相隔僅六里之地的毛灣村在歷史上要早於毛店村,當時毛店村所在地為一片沼澤,但因地勢平坦開闊,水草豐美,先祖歷經多年的河道開挖,疏導和平填後,部分先民便從毛灣村遷轉至今日毛店村的位置。
最早書面記載毛店村歷史的是《伏羌縣誌》,其雲“一條由長安出發經秦安、千戶、甘谷、安遠、禮辛、毛店、車場、鞏昌(隴西)金城(蘭州)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亞、歐洲的古絲綢之路橫貫禮辛全境。在禮辛境內長約5.5公里,路面寬4-5米。漢時已具雛形”。
從已經發掘的白家川漢墓群中的紋板瓦,夾砂灰陶及西漢“四銖”,“半兩”錢等文物來看,在漢朝時就有先民在此定居,在清溪河南岸第一,二台地,曾出土大量漢代文化層,可以推斷當時人口較多,經濟發展亦屬中上。
相傳公元前138年張騫應募第一次出使西域時經此道西去。唐宋時已成為車馬大道,此路延至明清仍是經毛店而西去的唯一一條通道。
元,元真元年(1295年),陝甘旱飢,伏羌,通渭等縣旱。
元泰定四年(1327年)八月,鞏昌,通渭,碉門一帶地震,山崩,有聲如雷,盡晦。
明萬曆年間(1573年---1619年),毛店村隸屬於全縣十六里之桃園下里,其中萬曆九年至十一年,大旱,民大飢,轉鄉流離,餓死者甚眾。
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甘肅省通渭南7.5級地震,通渭城北筆架山一座山峰崩塌、滑坡,壓死四千餘人。此次地震造成毛店村的堡子山發生大面積滑坡,房屋毀損眾多,造成人員傷亡數人。
清朝中期,毛店村最有權勢的人物當屬毛半川,他本人直接擁有毛店村80%的水地,為其耕地的牛有十八對,都是清一色的梨花角黃牛,給他本人做事的長工至少有50人左右,短工則更多。
清朝中後期,隨著該路地理位置的重要,毛店村也逐漸的興盛繁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不再稱呼為毛店村,取而代之的稱呼為集義鄉。外來人口也逐漸遷入該村,主要遷入的有劉家,馬家,白家,常家,許家,張家,陳家,賈家,郭家等姓氏。由此該地也出現了如大店,北店,南店等旅店,也有了各種牛羊騾馬牲畜市場以及農具店,綢緞店,茶葉店,眼鏡店和藥店等,各種打鐵鋪,調料鋪和蔬菜買賣的生意紅及一時。
連年的災難,再添當時的地主剝削,部分村人為謀生計,開始大量熬制土鹽,今之白川社鹽場咀,上街社之大鹽溝都是歷史之見證。鼎盛時期,其“雪花土鹽”遍及隴西縣,武山縣,甘谷縣和通渭縣,許多客商聽說是毛店一帶產的土鹽,都寧願多掏錢幣以購買,成為方圓百里內的知名產品。在此陸續之機,許多鐵匠出身者也開始遊走四方,替人以釘鍋補碗或釘眼鏡子等進行謀生,直至今日,一些老藝人在農閒時節仍會以此本領兼職去“轉鄉”。
從毛店村發展史上看,建村較早,但人口一直未能上升,究其原因有:一,歷史上真正的太平盛世不多,大多年份都是征戰不休,戰爭是造成人口銳減的主因;二,生活條件艱苦,衣不遮體,食不飽腹,另加疾病等因素,是造成人口難以增加的次因;三,極端自然條件造成的乾旱,洪澇以及地震等因素。
民國8年6月,毛店村發生大洪水,正值麥田剛上場之機,洪水吹走麥垛無數,造成當地百姓生計困難。
民國9年11月,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深深波及通渭縣毛店村,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數百人,牲畜死傷亦多。
民國18年(1929年),甘肅全省66縣中58縣大旱,春耕失種,顆粒無收,全省死於飢餓疫病兵匪者230萬人,毛店村也未能倖免其難,全村因災死亡人口估計接近一半。
民國24年11月,紅二方面軍左右縱隊,由禮辛到通渭常河鎮。途中,遇敵機空襲,傷亡五六十人。左縱隊兩路先後由禮辛經武山榆磐,到通渭毛家店一帶宿營。18日 國民黨第三軍王均部主力,在甘谷三十鋪一帶渡河,向金城鎮、白鶴鎮、榜羅鎮、四羅鎮三線進軍。
民國25年,高健君、毛得功、郭化如、楊友伯,劉漢令等帶領48名游擊隊員,在毛店村及臨近的甘谷縣和武山縣邊緣地帶進行地下革命活動。
民國27年1月, 隴右工委決定謝俊山為甘谷、禮辛、安遠以及通渭毛家店一帶地下黨總負責人。
民國27年古歷7月11日,即1949年8月5日,毛店村在當地地下黨員的配合下獲得解放,隸屬於榜羅鄉。
1952年,集義鄉毛店村設立郵政代辦所,屬甘谷郵政局。
1958年至1960年,因通渭縣以縣長席道隆為首的官員為了迎合毛澤東的頭腦發熱,10天就實現了全縣“人民公社化”。當地浮誇風盛行,提出“千斤元帥升帳,萬斤衛星上天”,抽調大批農村勞動力,大煉鋼鐵搞水利工程,只剩下老弱病殘在家,“三秋”作物沒人收割,任其霉爛凍死在田間。在此期間,毛店村因飢餓而死和出走的人數接近全村的1/2,好在以通渭縣副縣長白尚文(本村白川社上莊人)帶隊的引洮工程項目解救了許多當地人的性命,否則此次給毛店村帶來的損失將是滅頂之災。三年饑荒,不但死傷和外出人數難以統計,同時也讓毛店村的集市從此一蹶不振。
1971年,榜羅人民公社毛店村建成小型水電站一座,僅七,八兩個月發電,後改裝40馬力柴油機一台,裝機容量25千萬,解決了毛家店和白家川兩個生產大隊農戶,學校的照明和農副產品加工的用電。
七十年代,毛店村開始使用大型拖拉機進行播種和收割,好景不長的是沒幾年就實行了土改政策,因各家的地塊較小而難以使用大型農機具,一切又回到了二牛抬槓的耕作時代。
1980年4月底至5月初,毛店村開始實行土地包產到戶政策,全村劃分為9個生產社直至今日。
1988年,毛店村從鄰近的甘谷縣禮辛鄉引入了工業照明用電,掀開了毛店村用電的新歷史。
2003年,毛店村在村支部書記毛三喜的帶領下,開始興修靈寺峽水庫,並在第二年投入使用,獲得了毛店村歷史上最大的一個豐收年。
2005年,毛店村由原先的青堡鄉集體併入全國百家紅色旅遊景點之一的榜羅鎮,毛店村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013年,毛店村白塔寺三皇殿修繕竣工,為三皇爺塑身造像後“迎身”,經百天后對村民開放。
2015年,全村春田如小麥,胡麻,扁豆子獲得大豐收,秋糧收成欠佳;當年毛店村至張灣村村級公路硬化成功並投入運營;引洮工程供水主幹管道開始鋪設。
2017年,榜羅鎮連線毛店村的通村公路(野狐屲)水泥硬化,並在年底投入使用。
村民風俗
毛店村人歷來崇尚字畫,幾乎家家都有名家字畫收藏,漫步村中,隨處可見門扁上有“勤儉居”,“耕讀第”等字樣。若有雅興步入任一農家,都可在廳房(即上房)正中看到高掛的書法大字,有楷書,行書,偶有狂草,不一而足。主人也許不識字或識字不多,但若知你是讀書人,他們都會向你投來欽佩的目光,並可能會向你求字,或請教你一些時事,地理,歷史,建築,農技的問題,如你不能恰當作答,他們也不會失望,只是大多會說“秀才忙的是大學問,怎知道莊稼人的一些事呢?”。
除了字畫,本地人也喜喝罐罐茶。罐罐茶者,一般水以泉水為上,罐罐以陶土燒制為好,火以文火熬煮為香。在一高有二寸,圓約一寸的鼓形陶土罐內加入適量之泉水,並將其放置在炭火上進行加熱,待水未開之時放入一把茶葉然後再進行熬煮,等水開後茶就熬好了。一般喝茶以熬制六次之內為佳,也有熬制多次的,只是味道淡了而已。如要喝到地道的罐罐茶,則講究以木炭熏燒煮茶,油餅作為早點伴茶,盤腿而坐喝茶為妙,若其間有二三歲之小童在旁翻騰搗亂,就更有喝茶之氣氛了。喝罐罐茶是本村人招呼外來賓客的最高禮儀,一般年長者有的是時間和心情,所以喝罐罐茶者居多,現之年輕人大多為圖省事,逐漸以喝泡茶者居多了。
本地每年重大的節會有:農曆(後過節都是以農曆為計)正月初一,十五,二月二,四月八,五月五(端午節),七月十二,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八,小年和除夕等,最為濃重的莫過於除夕和正月初一了。一般臘月三十(或二十九)下午五六點村民就會去和河邊或村旁“接先人”,基本程式是:家中年長的男人端盤子並在裡面放置香蠟紙表等,在村旁路口下跪,點香,燒紙,灑涼漿水,磕頭,小孩在旁邊放鞭炮煙花等,一應完畢,然後盤子中端三支香回到家中上房,在桌子後靠牆處立靠“主”或“牌位”,將三支香立在香爐中,並再次磕頭作揖,然後起身獻茶,獻乾果糖棗,瓜果梨橘等,等團圓飯做好後優先敬獻給去世的“先人”品嘗,此時家中長者也會自言自語幾句,什麼現在條件好了,和那時沒法比了;什麼去世的爺爺奶奶父母等一輩子太清苦,確實委屈了;有說懷念逝去親人之類的話,原先不懂事現在才明白了;也有給先祖報喜的,說孩子考上大學了什麼的,貌似和長輩聊天一般,有喜有憂,不一而足。
每年的正月初一也是重要的日子,一年的幸福吉祥都想在這一天開個好頭。一大清早首先要放開門炮,給“喜神”燒香磕頭,然後男子都會去“白塔寺”,“菩薩樓”和“毛神爺”廟裡燒香,當然也有零點時刻搶燒“頭香”的,預示人勤春早快人一步。廟裡燒完香後,要去自己的親房(同一家族的人)供奉牌位的家裡燒香磕頭,預示子孫興旺後繼有人。等忙完這一切後全家都會在上午九點左右,趕著自己家裡的牛,馬,驢,羊等家畜去河邊“出行”,一是選對方向給“喜神”燒香,二是讓家人圖個吉利新年開頭好,三是祈求風調雨順家畜興旺。忙完這一切,一年的節慶就拉開序幕了。正月初二上午小字輩給長輩拜年,女婿要陪媳婦上丈人家拜年;初三傍晚劉家,白家,陳家,馬家等送“先人”;初四毛家送“先人”,為何遲送一天,據說是來自“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正月初八毛店村上中下三街起社火,正月初九祭天神,當天社火出莊巡迴,依次是老牛灣,寨子,吳家坪,馬家窯,白家川,毛家灣;正月十五,毛店村和甄山村舉行社火匯演;正月十六,各村各社舉行“馬場”,據說主要是為了掃清殘存在村頭巷尾的“瘟神”和“鬼怪”,以祈求村里老小太平,年輕人在外順利,正月十七起,各村社按自己的情況舉行一些歌舞演唱之類的節目,時間長短不一。
二月二,炒豆子,大豆豌豆小麥玉米什麼的都炒,傳說炒了豆子當年就不會有“冰雹”,農民可以安心種地了,這時陸續起開始種蔬菜,胡麻和扁豆子等作物;三月三,種秋田,主要是玉米和洋芋;四月八,趕廟會,本地大的廟會有“武山水簾洞廟會”和“甘谷大象山廟會”;五月五,門前柳,當天每家門上都要插柳梢,據說是明朝遺留下來的傳統;七月十二,辣椒茄兒,這是一年蔬菜最為豐盛的時候,也有這天“烙麥扇兒”一說,意思是新麥下來可以吃新糧了,當然這幾天毛店村上街一般會唱“牛皮燈影子戲”,也叫“謝皇恩”的戲,感謝上蒼給農民有個好收成;八月十五,月亮圓,這天人們都會做好吃的擺一桌賞月,吃蜂蜜,吃水果等;臘月八,娃娃哭的一地哈,據說這天哭,一則是天冷孩子沒得穿凍的哭,二則是接近年關,灶神馬上要升天匯報去了,看看家裡的境況確實不好,希望能多賜福這家人,不然日子就沒法過了之意;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過小年,不得不提的是這天還是大姓人家過小年,小姓人家如毛家還是要到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意思還是挽留灶神多一天,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之意。
在每逢迎娶新娘,喪葬老人等紅白事時本地都講究吹嗩喇以圖氣氛,本地最為出名的吹鼓手莫屬於上街社的“毛吹鄉”,為四鄰八鄉的人們增添了幾多歡樂幾多愁。“毛吹鄉”家族人手眾多,在紅白事較多之時可以組織三四班吹鼓手來為事主家人營造氣氛,但偶爾也有這邊在迎娶新人,卻不巧那邊老人去世之後需要吹樂下葬的,此時兩班嗩喇雖出一門,但卻是:這邊吹的眉飛色舞喜氣洋洋,那邊吹的愁腸百接寸斷肝腸,這邊人們嬉笑打罵心花怒放,那邊親屬眼淚汪汪實在惆悵。每遇此事,最為難的莫過於鄉鄰,既要到這邊慶賀新婚,又要到那邊節哀發喪,奔波於兩邊忙碌一天后,也許還得空著肚子回家吃飯。
隨著村民生活的改善,許多村人手中都有了閒錢,逢年過節除了親戚走動,朋友聚會外,會有一些人聚集在村裡的商店或者某戶村民家裡喝酒打牌,打的小了不過癮,打的大了傷和氣,因此難免會有爭執打鬧的事情出現,此事就成了村頭巷尾子那幾天的談資,幸災樂禍有之,感到不值的有之,狠狠不平的也有之。但是最後都歸結為一句話,不能讓這股風氣影響了孩子學習,他們是未來的希望,不能像打牌鬧事的那些人,大多是在外混的不清不楚的,解酒打牌也是消遣自己的平生不得志。
景點介紹
1 白塔寺 白塔寺位於毛店村下街社,該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在方圓百里之內具有很高的聲望,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都有眾多善男信女敬香供奉,尤其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上香者更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該寺內現供奉有三皇,菩薩,黑虎,財神,龍王,山神等神位:三皇是中華人文始祖,其位屬寺內至尊;菩薩是家庭平安,家人和諧團圓的化身;黑虎護佑著子民在一方的健康成長;財神是村人追求好運的寄託;龍王是民眾風調雨順的期盼······白塔寺之所以出名,除了眾神的威望外,也有清朝通渭知縣,著名詩人顧竟成的讚美詩-------七級浮屠碧玉妝,千年華表勝遼陽。曉風吹送白雲護,疑是玉龍飛上方。時至今日,在早晚的空曠地帶遙遙觀望,猶可見炊煙繚繞升起,彩霞孤鷺起飛的壯觀景象,成為通渭縣的八景之一 -----白塔晨煙。
2 靈寺峽(又名林士峽) ,靈寺峽位於毛店村西北方約3公里處,該峽東側靠近本村的甄山社,南側緊鄰甘谷縣高家灣社,西臨武山縣的黎家灣社,北靠本縣的梁家山社,該峽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雞鳴三縣”的分界點。
讓該峽成名在外的原因並非是三縣分界的地理標誌,而是優美的歷史傳說和規模浩大的水利工程讓她久負盛名。傳說上古時期,該峽內有一條形體巨大的蛇,為禍當地卻無人可敵。後有一行走江湖的道士來到此地,見此地風景秀美卻百姓稀疏,房屋整齊卻院門緊閉,幾經詢問才得知是當地的一條巨大蛇為禍一方而民不聊生。道士聽後答應替當地人消除此巨大危害,於是從鄉人處了解了蛇的活動規律,並讓他們準備了多把鋒利的鍘刀和鑼鼓等物。次日晨,道士則讓鄉人將幾隻羊趕到蛇經常去覓食的地方,他則帶領青壯後生待到蛇出洞覓食後方進入洞中,將多把鍘刀刃口向上隔幾步埋一把,隔幾步埋一把,並在上面掩蓋浮土後撤離了洞內。時至將午,蛇吃的體態臃腫,行動遲緩的爬向了洞中,這時道士讓隨行人員將準備好的鑼鼓一起敲打,並令所有人大聲吶喊,蛇聞聽後急切的向洞內竄去……此後再也沒有人看到過蛇的出現,而為此立了大功的道士人們為了紀念他給當地人民的功勳,就自發籌集了部分銀兩修建了一座寺廟,取名為“邙龍寺”(邙:意指道士潛修靜養之地)。
過去的人們生活是相當的困難,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是自己找幾味草藥回家煎熬後喝了了事,而奇怪的是在該峽里有一味草藥幾乎在大多藥中都可使用,而且療效明顯,人們便聯想到了傳說中可治百病的靈芝,遂將該草以靈芝草之名命之,於是該峽因擁有了靈芝草和邙龍寺而得名為“靈寺峽”。該峽又名“林士峽”,理解為林草繁茂和道士靜養之地也是可以的,兩者的名字其含義是相近的。 遺憾的是今天已難以看到邙龍寺的影子了,不過你夠幸運的話倒可在該峽的一些岩逢中得到一些靈芝草呢。
3 堡子山 堡(念bu)子山位於毛店村中街靠北的山上,在冷兵器時代,是抵擋外來侵略的最後落腳地。清朝同治年間(1862至1873年),漢回勢不兩立,相互拼殺,百姓民不聊生。為了生存,在村人里長的率領下,數百勞力不分晝夜連月施工,造就了迄今為止毛店村歷史上最為龐大的土方工程。該堡大致呈梯形狀,四角分別有四座炮台,與城牆連為一體,其中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35米,城牆高5米至8米不等,城牆厚約為3米至5米不等,使用土方量約在5000方以上,每一寸城牆都是用當地的石杵一寸一寸杵壓過去的。如今的堡子山,經過多年的綠化種植後,其山腰已長滿了各類樹木,成了鳥瞰毛店村風景的最佳觀測點之一。
4 人民劇場 該劇場位於毛店村上街的街面旁邊,占地面積2200平米,建築面積550平米,為鋼混和磚混結合的單層建築,是目前本村最大的單體建築,也是每年唱戲和鬧社火最集中和熱鬧的地方。在該劇場未建成之前,每年唱戲鬧社火都需村人用檁子,木板等搭台,後來由本村秦劇團團長白換來同志牽頭組織,從1992年的地基開挖,到最後的封頂竣工,歷時5年而建成。為了該劇場的建設,全村人民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村秦劇團和村中長老更是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四鄰八村的人大多都會集中到這裡來看社火,親朋好友也大多藉此機會相聚,可謂“文化搭台,感情唱戲”矣。
行政教育
毛店村有兩個行政機構,一個是村委會辦公室,一個是毛家店學校。
村委會位於毛店村下街,有辦公室四間,為人字梁式的土木結構,總面積約80平米。辦公室內部陳列著各項黨政政策的宣傳掛圖,來毛店村視察的領導照片和部分毛店村先進農戶的資料等。這裡除了給村民宣傳國家黨政政策,計畫生育,農業農技等事項外,每年召開的村民代表會議和對上級機的接待地點也在這裡,是毛店村行政聯絡的中心點。
毛家店學校,坐落在毛店村下街,校門立柱上的“嘔心育英才,苦讀志四方”是對學校精神的最好概括。其前身為通渭縣第四中學,建校於1924年,學制為四年;1950年改為六年制國小;1969年設立國中,學校變為7年制;1979年改為8年制;2006年改為九年制完全初級中學。目前學校占地面積10448平米,,建築面積1617平方米,有土木結構55平方米平房教室12間;有2層單面教學樓一幢,建築面積729平方米,其它用房建築面積228平方米。教師30餘人,學生700餘人,建校至今先後為社會培養了萬餘名學生。
毛家店學校的發展,不得不提一位優秀人物,那就是張明德校長。他在毛家店學校任職20餘年,期間為學校指揮並修建人字梁結構的教室12間,修建教師辦公室3排,建成經濟果園3個。1987年-—1992年,毛家店學校的中考上線率一直名列全縣三甲;1993年,毛家店學校在全縣學校的校園環境評比中名列第二,僅次於榜羅鎮的長征國小;1985年—1995年,毛家店學校的體育水平一直處在全縣綜合前三。張明德校長在一無積累二無支援的情況下,能讓毛家店學校的發展有如此輝煌在全縣全市甚至全省都實屬不易。
今日輝煌
(一)靈寺峽水利工程
今日的毛店村,最令當地人為之驕傲的就是靈寺峽水利工程,該工程項目是近年來毛店村最大的工程項目,也是最讓當地百姓受益的工程項目。通渭縣前後兩任縣長都曾到此做過視察,並充分肯定了這來之不易的成績,成為今日毛店村對外宣傳的首張名片。
毛店村之所以美麗,就是有了清溪河而變的美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大公社的時候,這條清溪河讓毛店村成為了全縣的聞名村。之所以聞名是利用當地的水利資源發電而成了全縣最早使用照明電的基層村之一,當時的情況是本縣的部分鄉政府依然在使用煤油燈。後來又有水力推動的磨麵機等的出現,以及每戶都擁有集體配發的廣播喇叭,但是好景不長,由於上游砍伐嚴重及生態資源的破壞,清溪河上游來水銳減,水力發電也只是曇花一現。
雖然清溪河上游來水銳減,但河畔兩岸依然種植著水稻,黃麻等水產植物。由政府投資興建的靈寺峽水庫也養殖著為數眾多的各類食用魚,每年暴雨時節,往往都可在河灘上撿到一尺多長的大魚。這樣的情景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初,因淤泥堵塞嚴重,在一場洪水中水庫不幸破裂,多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好在水庫的破裂並沒有給下遊人民造成太大傷害,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當歷史的新頁反翻開進入到20世紀時,靈寺峽水庫還基本停留在原先被衝垮後的遺蹟上,如有區別的話那就是該水庫的平整處被本村甄山社的村民開墾後種上了莊稼。在甄山社的村民為豐收的莊稼而喜悅的時候,毛店村的人民卻在為了獲得河水澆灌的權利而爭執吵鬧。
2003年,毛三喜擔任了毛店村的村書記,便帶領全村人民興修靈寺峽水庫工程,歷時三個月的大幹苦幹,終於讓該水庫初見雛形。第二年,毛店村獲得了莊稼的大豐收,創造了本村歷史上的最高產量。由此開始,在每年的農閒時節,全村人民都會有組織的前去加固水庫,而水庫的使用也讓村民得到了更多實惠。
每年的夏天,如你有空到靈寺峽來觀光,那姿態各異的奇石,那微波蕩漾的湖面,那湖中的七彩魚兒,都讓你有置身於江南水鄉的感覺。如有雅興,不妨捲起褲腳,赤腳踩在那鬆軟的沙灘上,或輕踏那細微的水波,或撿拾那美麗的石子,都會讓你沉醉於這片天地之中。信步走入山中,那清新的空氣,那滿山微笑的野花,還有那多情的鳥鳴,你會發現世間竟有如此好景致,真乃世外桃源也。
(二)公路的四通八達
地處通渭縣最南端,也是本鎮最偏遠的行政村之一,原先的毛店村可謂封閉落後,可毛店人民不甘受到這種閉塞,不甘忍受這種落後,他們時刻都在思考著並以實際行動拓展著自己的生存空間。
2003年毛三喜上任以來,在他的帶領下,毛店村人民在一沒有積累,二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完全依靠自己的雙手,從起初用最原始的鐵杴,钁頭以及架子車等工具,到後來集資所用的極少量的推土機,挖掘機等器械,硬是新修並改造了多條公路。這些公路包括從毛店村通往青堡村的毛青公路,從毛店村通往榜羅鎮的毛榜公路以及毛店村通往禮辛鎮的毛禮公路等。在路面的修築過程中,為了減少費用的開支,村人寧願多乾十天也不輕易使用機械設備;大多村人早上去修路時就帶了中午的乾糧,到午休時大家就席地坐在路邊吃幾口饃饃喝幾口水;更 讓人驚訝的是工地上每位村民的自覺精神,猶如給自家幹活一般,踏實而忙碌。
雖說目前的路面依然簡樸,雖說目前的路面還沒有鋪上沙子,雖說有的路面甚至經不起一場暴雨的考驗,但是毛店村人民正在用自己切身的行動試圖改變著這一切。在毛店村人看來,路面的簡陋無所謂,沒有沙子也並不重要,暴雨再厲害其破壞也是有限的,只要全村人民齊力一心,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改變。
結 束 語
我是毛店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們。
毛店村的發展有潛力,毛店村的人民會大有作為。
毛店村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