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哈佛之路:一個中國學生的成長思考

通往哈佛之路:一個中國學生的成長思考

《通往哈佛之路:一個中國學生的成長思考》共分四部分:第一部份,從“我”的中學學習心得開始,通過討論一些共同的話題,試圖穿透問題的表象,發掘出優秀背後隱藏著的那些思考方式。第二部份是“我”經歷的一些與眾不同的大學經歷及其感悟。第三部分則從進入大學前的選擇和思考說起,談談內地、香港、美國高等教育的差異,以及畢業以後對人生的成長思考,涉及創業、找工作、考研這些共同的話題。最後是“我”的部分文集,以供讀者參考。 《通往哈佛之路:一個中國學生的成長思考》由陳頡祺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通往哈佛之路:一個中國學生的成長思考
  • 又名:The Road to Harvard
  • 作者:陳頡祺
  • ISBN:9787501561834
  • 類別:教育
  • 頁數:238
  • 定價:¥28.00
  • 出版社知識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04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由陳頡祺編著的《通往哈佛之路:一個中國學生的成長思考》從一個學生的視角出發,思考學生教育成長問題並富有思辨性。呈現給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新穎的思想和切身的體驗。這是一部開拓視野、成就人生的啟迪性圖書。

作者簡介

陳頡祺,高中先後就讀於杭州第二中學浙江省理科創新實驗班和北京人大附中第一實驗班;高考成績優秀(數學狀元),獲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第一志願錄取。2010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精算專業,同時獲得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等美國頂尖研究生院錄取。現正在哈佛大學攻讀統計學碩士學位。
他遊歷多國本科教育:大一就讀北京大學,大三赴美國加州大學訪問學習一年,先後代表香港大學參加南非斯泰倫布希大學和美國華盛頓喬治城大學的學生交流項目,也曾作為香港大學學生大使參與內地招生工作,頗有感悟。

圖書目錄

前言
開篇 教育改變命運
第一部分 通往哈佛的奧秘
我的中學學習心得
關注高三心態
如何提升記憶力
學習是人世間穩賺不賠的事
重塑對時間的認知
做計畫是一種需要長期習得的能力
如何擺脫浮躁
保持專注提高效率
學會合作
正確看待批評
尋找更富內涵的快樂
做真實的自己

第二部分 不一樣的大學
探尋大學教育的真諦
如何提高大學成績
網際網路檢索能力:現代社會自學能力的基礎
網際網路課堂:知識獲取方式的偉大變革
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說說本科交換
我的南非文化考察

第三部分 對未來的抉擇
本科出國潮:解讀美國高等教育的靈魂
誰是美國最頂尖大學
北大還是港大:你所不知道的香港教育
專業選擇:解密“精算”
夢想充滿了陷阱
本科畢業就工作: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選擇
輕鬆考上哈佛大學:如何恰當包裝自己
心態決定成敗:相信積累

附錄 我的部分文集
文集一:2006年北京大學自主招生個人陳述
文集二:一年蹤跡一年心——寫在離開北大的時候
文集三:“家在此山中”——我的成長足跡
文集四:大學·青春·夢——我的大學感言
文集五:申請美國哈佛大學的個人陳述(英文)

文摘

我的中學學習心得
從國中開始,我在同學眼裡就是一個奇怪的人:上課不記筆記,下課該玩的時候從來不少玩,題也做得不多,不管多難的考試,交卷的時候竟然總是面帶笑容。而更加讓他們憤怒的是,我每天都睡10個小時!
其實很多人沒有看到的是,我每天晚自習的時候都會仔細總結當天學到的知識點,甚至嘗試背下來。上課的時候我更希望能多聽老師的講解,記筆記會打斷我的消化思考。題雖然做的不多,但是每道題做完我都會仔細去總結:正確選項考察的是哪一個知識點,而干擾選項又是在試圖混淆什麼;做錯的題目我會反覆重做,直到滾瓜爛熟。每次考試之前,我都告訴自己:你已經準備的很充分了;遇到不會做的,我就想,肯定大多數人都不會做;一交完卷,就告訴自己“分數多少已經確定了,不是你能再改的,就別想了。”
這些點滴的區別,以前我一直沒有在意。在過去幾年間,偶然和身邊的優秀同學聊起來,都能驚訝地發現,大家對於那么有限的幾種思考方式和學習習慣,都有著極端一致的認同。這個發現讓我相信,有那么一些關於學習的道理是共通的,也是通過模仿可以習得的。
一、如何看待考試
曾經有一位老師和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等到有一天,你開始接受這個社會是存在不同階層的,而從一個階層到另外一個階層往往需要一代甚至很多代人的努力,那么你就會感激考試,因為考試是能讓你迅速進入更高階層的可能捷徑。我也經常在想,究竟是什麼讓我從浙江省的一個小城鎮來到北京,接受最好的高中教育,然後又經過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加州大學,最終獲得去哈佛大學深造的機會呢?我的家庭背景很一般,一步一步走過來,沒有什麼可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以及考試——經年累月無窮無盡但卻非常公平的考試。
後來經歷多了,才發現老師的這句話不全對。比如在北京,很多孩子因為家庭關係,有機會在很小的時候在英語國家生活,所以他的英語水平我怎么也趕不上。後來,讀到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富蘭克·H·奈特的著作,他很清晰地講出了我的困惑: “決定一個人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有三個因素:一是出身,二是運氣,三是努力;而這三者的重要性,大致也是按照這樣的順序的。”
這句話也許會成為一些人逃避困難的藉口:看吧,出身最重要。可是我記得,每當我用心思考這句話的時候,我都會更加努力,更加感激考試,因為這句話無非在說明一個事實:這個世界的資源分配很不均勻;或者說,很不公平。可這恰恰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而令人驚喜的是,在這個世界上,居然還存在像高考這樣公平公正的機會!出身是很重要,但是努力才是我們唯一可以控制的東西。人為什麼不應該努力,不應該奮鬥呢?等到成家立業的那一天,我們應該很自豪地說: “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我自己用奮鬥得來的!而且順帶一不小心也解決了我孩子的出身問題!”
二、如何看待老師
國中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是一個剛剛本科畢業的大學生。一開始,我和我的一個好朋友都不太喜歡她的課,可是我還是該做的作業認真做,該背的東西一樣背;而我的朋友就找同學抄,也不學。大學期間我們偶然遇上一起吃飯,他感慨說,和我聊天的時候,總是能聽我引用到很多優美的古詩文。他很認真的問我這么一個問題:某某老師這么沒有教學經驗,你為什麼還能把語文學好呢?
我的真實想法是:雖然不覺得上語文課很有意思,但幹嘛不學呢?許多同學放棄的學科更容易使自己脫穎而出。自己學得多了,學得比別人好,自然就開始感興趣了,更想學了,語文老師雖然沒有教學經驗,但是講的東西都還是必須要掌握的。
後來多年的學習經歷讓我明白了,自己很幸運地過了一道思想上的坎。很多學生會因為討厭某個老師而討厭某門學科,這是一種很普遍,卻也是很沒有道理的現象。首先,你有什麼理由去期待每一個科目都能遇到好老師呢?要知道,即使是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這些中國最優秀的高等學府,優秀的老師仍然是少數,再熱門的課,也有學生趴在桌上睡覺,甚至有些學生則根本不來聽課。
更重要的問題是:憑什麼要因為討厭某個老師而討厭某個學科呢?想想也覺得荒謬,老師教不好,這本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老師對不起你,然而你卻因此剝奪了自己去學習相關知識的權利和興趣,試圖懲罰自己,到底是圖什麼呢?知識不會因為從你不喜歡的某個老師嘴裡講出來就變成了毫無用處的東西;其精彩的地方也會永遠精彩。
想的更深一點,這裡真正核心的問題是:習得知識或者技能的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老師。很多人說自學能力是學習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我覺得實際上自學能力就是學習中最重要的那個能力。

序言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任何一代人,擁有和我們一樣豐富的受教育機會,特別是大學教育。隨著國門的打開和經濟的發展,眾多雄心勃勃的家長開始相信,只要努力得當,美國常青藤盟校的大門一定會向他們還在讀高中的孩子敞開。事實也是如此:2010年哈佛大學在中國內地錄取了11名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枝獨秀的時代已經過去。
然而,更大規模的高校“入侵”來自香港。2002年,香港大學試探性地啟動了每年250人的內地招生計畫,不惜血本投入巨額獎學金,卻仍為招不到優秀學生而苦惱。僅僅四年後,香港大學在內地各省市的錄取分數線就陸續超過了北大清華。在豐富的選擇面前,學生和家長們上下求索,希望由此改變人生的軌跡。然而,一個巨大的疑問橫亘在絕大多數人的面前:美國、香港、內地的本科教育各有利弊,我(我的孩子)到底最適合什麼?
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我很幸運,陸續就讀於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及多所美國頂尖學府。幾年間也參與了不少教育諮詢工作。希望能用自己的所見所感,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
不過,這並不是我寫作本書的主要目的。在高等教育高度普及化的今天,大學文憑已不再是“鐵飯碗”。拿到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僅僅是個開始,更為重要而具體的命題是:上大學是為了什麼?我的大學應該如何度過?大學四年什麼最重要?我離國際舞台還有多遠?畢業以後的人生又該如何抉擇?
大學生們實在是有著太多共同的困惑。而令我驚訝的是,對於這些話題,市面上很難找到相關的書籍。本書這些話題並不會因為太具體而變得不重要;恰恰相反,這裡每一步的錯失都會造成本科教育的巨大缺憾。本書的第二個目的,就是針對大學生一些共同的困惑,總結優秀學生的心得,特別是發掘其背後的道理,尋找帶有普適性的優勢策略,分享給更多的人。
但這仍不是本書的核心。大學教育絕非僅僅是學知識、交朋友、談戀愛和最終的一紙文憑。經歷中國最好的高中教育,隨後從北京大學、香港大學走到哈佛大學,我驚訝地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最應該學習的,然而課堂中從來不教的,是學會思考——再也沒有任何東西比學會思考更為重要了。
我見過很多大學生,他們不快樂。在他們的生活中,總是有著巨大的壓力。取得了一些成績卻總是患得患失,不滿現狀卻沒有自信去改變,既滿懷希望又很容易絕望……豐富的本科經歷,讓我也有幸接觸到了這么一些同齡人:他們經歷著和所有人一樣的挑戰,卻用另外一種態度去生活。他們總是能夠從容地、慢條斯理地做著該做的事情,然後有所成就;他們很少滔滔不絕,卻總是能夠一眼看到問題的本質;他們總是帶著平和的面容,卻從骨子裡透射出一種真正的強大。
為什麼會有這么巨大的差別?這裡面一定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在和他們的不斷交流中,終於被我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所有的差異,其實都可以歸結到一些思考方式的不同。而更讓我驚喜的是,這些思考方式是可以解讀、模仿而最終習得的。該如何去習得這些思考方式,開始人生的思想啟蒙,最終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幸福的人,才是這本書真正的意義所在。
學會思考,是獲得人生幸福的第一步。寫作這本書,是希望告訴更多的人,只要經歷過一樣的掙扎,優秀的習慣和品質是可以通過模仿而最終習得的。你也可以和我、和他們一樣優秀。所以,這本書適合每一位想改變自己人生道路的年輕人閱讀。
在本書的第一部份,從我的中學學習心得開始,通過討論一些共同的話題,我試圖穿透問題的表象,發掘出優秀背後隱藏著的那些思考方式。第二部份是我經歷的一些與眾不同的大學經歷及其感悟。第三部分則從進入大學前的選擇和思考說起,談談內地、香港、美國高等教育的差異,以及畢業以後對人生的成長思考,涉及創業、找工作、考研這些共同的話題。最後是我的部分文集,以供讀者參考。
取得今天的些許成績,一路上我實在是收穫了太多人的幫助,無以報答,希望能藉此拙作感恩社會,答謝所有幫助我成長的長輩、老師、同學和朋友;更想能夠藉此幫助希望得到幫助的人。
我和大家一樣,我們都還年輕,人生前面還有更多的精彩和困惑在等待著我們。希望我們能夠成為朋友,相互交流,共同為了人生的成功而奮鬥!
陳頡祺
寫於赴哈佛前夕
2010年8月23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