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採茶戲,因濃郁地方特色而廣受民眾喜愛,2013年年底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山採茶戲
- 批准時間:2013年
- 非遺級別:省級
通山採茶戲,因濃郁地方特色而廣受民眾喜愛,2013年年底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通山採茶戲,因濃郁地方特色而廣受民眾喜愛,2013年年底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茶戲簡介通山採茶戲,因濃郁地方特色而廣受民眾喜愛,2013年年底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來源茶戲緣於採茶歌通山縣茶葉...
茶戲贛北九江地區與湖北黃梅僅一江之隔,武寧北部亦與湖北通山、陽新等縣毗鄰,湖北勞動人民來武寧墾荒者不計其數。由於地理環境與自然災害等原因,經常有大批逃荒流人來到江西謀生,據清《黃梅縣誌》載:乾隆三十九年(1774),湖北黃梅"...
採茶戲,是流行於我國南方贛、粵、鄂、皖、閩、湘等省的本土腔劇種,現存近30種。各路採茶戲的音樂各具特色,又存在著一定共性,傳播於以江西為軸心,粵東北、鄂東南、閩西、皖南、湘東連成一片的“採茶文化區”。產生年代大多是清代...
李家高老人認為,陽新採茶戲與黃梅採茶戲是同宗至親的姐妹戲曲,主要流傳於湖北的通山、陽新富河以南一帶,以及贛北地區的武寧、瑞昌和德安等地。 陽新採茶戲最早搬上戲台是在清朝中期,民間至今任保留了一百多座晚清時期的“古戲台”。當年...
湖北通山縣大畈鎮西泉村。據記載,早在500多年前,西泉吳氏祖人就在這裡安居落業了。 這裡的奇景、奇洞、奇人,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讓遊客紛至沓來,讚嘆不止。旅遊資源 西泉村位於省級地質公園隱水洞的出洞口,村內的古屋、清流...
二、採茶戲 第二節縣辦劇團 一、漢劇團 二、採茶 劇團 三、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 四文藝工作團 五楚劇團 [附]蘇區劇團簡介 第三節戲曲教育 [附]通山縣漢劇科班培養出的名演員一覽表 第四節藝術成就 第五節演出場所 第四章圖書 ...
江源村,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下轄村。行政區劃 江源村位於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九宮山腳下,東為楊林村,西與橫石彭家壠、九宮山船埠村交界,南為留咀、郭源村,北與橫石文宣村毗鄰。總面積15.9平方公里。8個村民小組,496戶,1868...
桂南採茶戲,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桂南採茶戲於清代中葉從江西贛南經粵北傳入桂南,距今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根據其襯詞的特點,採茶戲也被稱為“吁嘟呀”。桂南採茶戲廣泛流傳於廣西東南部的玉林...
南昌採茶戲是江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清道光年間南昌民間的“花燈”和“十二月採茶調”,經燈戲、三腳樁、半班等階段而於清末形成。明末清初南昌、新建兩縣元宵燈彩活動之中,初名茶燈,又名茶燈戲。清代乾隆年間《南昌縣誌...
寧都採茶戲是一種江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寧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著客家藝術,客家採茶戲吸民間藝術之養料,采中原及其它劇種之所長,經長期交流和相互影響,逐步從三角班演變到半班、半整雜乃至行當齊全,劇目、音樂豐富的...
通山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漢戲、採茶戲、山鼓、民歌或民間故事傳說,它們在民間藝苑搖曳生姿,顧盼流芳,被後人視為民間藝術奇葩。青山綠水給了通山人以靈氣,心靈手巧的通山人還創造出許多名特優產品,如繡花鞋墊、楊芳醬油、大畈麻餅、橫石...
李闖王傳說 通山縣 都鎮灣故事 長陽縣 民間音樂 宜昌堂調 宜昌市 馬山民歌 荊州區 潛江民歌 潛江 京山田歌 京山縣 囉囉咚 監利縣 沮水嗚音 保康縣 南漳縣 遠安縣 薅草鑼鼓 神農架林區 夷陵區 宣恩縣 南漳縣 通山縣 喜花鼓 ...
轄1區1市4縣:鹹安區、赤壁市、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 [24-25] 隨州市 隨州市 位於湖北省北部,總面積9636平方千米。聞名於世的曾侯乙編鐘出土於此,也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的誕生地;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