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古斯部落文化
薩滿文化,民俗文化,語言,衣,食,住,行,婚禮,喪葬,禮儀禮節,節日,藝術與工藝,賽馬文化,狩獵文化,狩獵方法,狩獵工具,狩獵期,狩獵對象,狩獵方式,
薩滿文化
凡是有黃種人的地方就有薩滿文化,薩滿文化是全世界黃種民族的原初信仰,歷經8000年延綿不絕,是黃種民族為了生存下去而衍生出來的文化,就像是水窪積聚成水池,再積聚成水塘,然後出現了魚那樣自然。它有實用的作用,簡約不張揚。
薩滿文化是人與自然界相互諧調的文化,相信人的意念與自然界可以互通。薩滿文化進行占卜預測,招魂治病,為通古斯民族在險惡的生存環境中指引了方向。從中衍生出來的手抓單麵皮鼓列隊舞、薩滿舞、和喉唱,海象牙、魚骨、皂石雕刻成為通古斯民族藝術的主要形式。
薩滿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敬畏天地萬物,將人置身於宇宙運動之中,不破壞自然規則,在日常生活中時刻與自然界互動,自覺保護自然環境。通古斯民族內心知羞有禮,內心祥和泰然,在心靈上接近人本真狀態。這樣的文化可以讓地球生命生生不息,循環往復,造就人類理想的生存狀態。薩滿文化中的北極星崇拜讓北寒帶黃種民族在長期觀測北極星的過程中發現了地球歲差,無論遷徙多遠,都會以北極星進行北天定位建造建築物,以示不忘記北方的故土。
感謝狗、鮭魚、熊、鯨、海豹、駝鹿、馴鹿、狍子、獵鷹、野豬、蜜蜂;感謝菌類、白楊、白樺、柳、烏頭、北極罌粟、篤斯越橘、紅豆越橘、刺玫果、草莓、懸鉤子、山梨、山葡萄、禾本科植物、莎草科植物這些為通古斯民族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北寒帶動物和植物。
通古斯民族胸懷寬闊,虛心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不忌諱與其他民族融合,現今中國北方的漢、蒙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白種民族都融入了通古斯族血統。在民族融合中,通古斯民族貢獻了忠誠勇敢、知羞守禮、善良母愛的文化傳統,為人類社會的和諧友愛做出了歷史的貢獻。閃耀著人類天性與智慧的通古斯文化之燈將在浩瀚的宇宙中越來越光明燦爛。
現在,通古斯民族有些生活習慣和風俗也與外來民族相融合了。比如立碑,比如喝茶,可是有一樣永遠不變化的,深入民族骨髓的文化,那就是尊重婦女。
感謝自幼源自通古斯文化的養育之恩,給了我一顆安寧快樂的心。
民俗文化
語言
奧倫布坎人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無方言差別,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衣
奧倫布坎人的遊獵生活,最需要耐寒經磨的衣著。過去,他們的衣著都是用狍、鹿、犴皮製作的,其中狍皮製品數量最多。
奧倫布坎人婦女用鞣皮工具將皮子鞣製,就柔軟耐用了,她們將狍、鹿、犴筋晾乾用木錘砸成纖維,用以搓線縫紉。
用狍皮製作的“蘇恩”(皮袍)樣式很講究。皮袍帶上襟,袍邊、袖口都鑲有薄皮邊;女皮袍上面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和項圈,是夏天穿短上衣,冬天穿帶毛做的,夏天穿的去毛做的,是外出打獵不可缺少的裝備.自從商品交換開始後,布匹、綢緞的輸入,奧倫布坎人開始穿一些布衣服,在節日和喜慶時穿一些綢緞衣服,但是,在從事打獵、採集和打柴勞動中還要穿皮衣服。
奧倫布坎人婦女用鞣皮工具將皮子鞣製,就柔軟耐用了,她們將狍、鹿、犴筋晾乾用木錘砸成纖維,用以搓線縫紉。
用狍皮製作的“蘇恩”(皮袍)樣式很講究。皮袍帶上襟,袍邊、袖口都鑲有薄皮邊;女皮袍上面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和項圈,是夏天穿短上衣,冬天穿帶毛做的,夏天穿的去毛做的,是外出打獵不可缺少的裝備.自從商品交換開始後,布匹、綢緞的輸入,奧倫布坎人開始穿一些布衣服,在節日和喜慶時穿一些綢緞衣服,但是,在從事打獵、採集和打柴勞動中還要穿皮衣服。
食
奧倫布坎人過去以食狍、鹿、犴、野豬肉為主,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食用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手扒肉,即把肉切成大塊,煮得很嫩,中間常有血色就蘸著鹽水食用。烤肉是將木棍削尖,把肉插上,烤得焦黃即可食用。燒肉是把肉扔在火里,燒得外黑里紅,即為恰到好處。燉肉是把肉切成小塊放上野菜一起燉,味道格外鮮美。曬肉干是把肉切成小塊,煮熟曬乾,或切成小條用煙燻後風乾,肉干可以長期保存。還有一種吃法叫“阿素”, 即把剔骨狍子肉、狍肺、狍腦子煮後切成小塊,和在一起,澆上野豬油,放些野茶花,奧倫布坎人認為這是相當講究的佳肴。他們愛吃生狍、鹿肝,以改善和增強體力,用肥野豬肉和熊脂肪煉油保存,在嚴冬季節出獵,喝一碗熊油就會全身發熱。
奧倫布坎人也喜歡吃魚,燉時放些鹽、野菊花和野韭菜,把魚曬乾成魚乾或坯子儲存起來。
採集到的野菜、野果除新鮮吃外,大部分是曬乾儲備起來以備食用,一般是打不到野獸沒有辦法時食用。自從奧倫布坎人從事農業生產以後,糧食也被越來越多地人食用了。
奧倫布坎人也喜歡吃魚,燉時放些鹽、野菊花和野韭菜,把魚曬乾成魚乾或坯子儲存起來。
採集到的野菜、野果除新鮮吃外,大部分是曬乾儲備起來以備食用,一般是打不到野獸沒有辦法時食用。自從奧倫布坎人從事農業生產以後,糧食也被越來越多地人食用了。
住
奧倫布坎人的“斜仁住”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錐形住房,一般用根5米長的桿子搭蓋,蓋物冬天是“額勒敦”(狍皮圍子)。夏天主要是“鐵沙克”(樺皮圍子),“斜仁住”之門柱有狗皮和柳條做的門帘,頂端不圍任何東西,以便通煙。
“斜仁住”一字排列,門朝相同的方向開,因為“斜仁住”正面是他們供奉“博如坎”(神)的地方。“斜仁住”內部朝門開的鋪位叫“馬路”,左右側的鋪子叫“奧路”。鋪位席地,鑲有木沿,鋪乾草,草上是皮褥子。地中間是一堆火,用以取暖,“瑪路”是供神的地方,只許男人坐臥,“奧路”是老年夫婦的席位,鋪位里側放著隨時用的糧食、衣物。
奧倫布坎人為適應遊獵生活之特點,家俱幾乎都是輕巧耐用的樺皮製品,主要有碗、筷、桶、針線盒等,並配上各種顏色圖案和花紋。
“斜仁住”一字排列,門朝相同的方向開,因為“斜仁住”正面是他們供奉“博如坎”(神)的地方。“斜仁住”內部朝門開的鋪位叫“馬路”,左右側的鋪子叫“奧路”。鋪位席地,鑲有木沿,鋪乾草,草上是皮褥子。地中間是一堆火,用以取暖,“瑪路”是供神的地方,只許男人坐臥,“奧路”是老年夫婦的席位,鋪位里側放著隨時用的糧食、衣物。
奧倫布坎人為適應遊獵生活之特點,家俱幾乎都是輕巧耐用的樺皮製品,主要有碗、筷、桶、針線盒等,並配上各種顏色圖案和花紋。
行
行。昔日奧倫布坎人遊獵的地區,交通十分方便,多使用馴鹿,後來馬匹成為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此外還有雪撬和大輪車。
婚禮
奧倫布坎人的風俗規定近親不能結婚,一個姓的不能結婚,表親不能結婚。過去,一般都是兩家老人做主包辦婚姻,首先雙方之間要有人說媒。媒人一般都是能說會道,能辦事的人。如果兩家老人都同意這門親事,就可以互相了解並可以喝媒人的酒。經媒人往來牽線,商量同意後,男方家的老人就可以領兒子到女方家見面,給女方的父母、爺爺、奶奶叩頭,並帶去幾頭野豬當訂親禮。訂親的酒肉席奧倫布坎語叫“查土拉日恩”。訂親時,還要給帶些穿戴的東西,奧倫布坎人挑女婿的條件是,對方必須是個勤快能幹的好獵手,否則女方可以退婚。
訂親之後男方可經常到岳父家來往,熟悉岳父家的生產生活;但是女兒不允許跟女婿說話接近,要自己乾份內的活,直到結婚。經過一個時期的考驗後,女方家許可結婚時方定日子。此時男方家便派人將肉和幾匹馬,送給女方家,奧倫布坎語叫“細爾布旦”。然後男方家派人接姑娘,女方家派人送姑娘,送親的都是年輕人,還要去倆個領隊的老人,叫大胡達和小胡達,都挑口才好的。女方家如富有,也有帶上幾匹馬的,但在數量上要超過男方家送的馬,算做女方家的彩禮;女方家的嫁妝要比男方家送的嫁妝漂亮,使用的鍋碗等用品也都要一律備齊。
婚禮開始時,先要向天叩頭,然後給公公婆婆叩頭,之後新郎扶新娘邁松香菸,這意味著姑娘是清白純潔的。新娘的穿戴很漂亮。頭上戴著繡花的帽子,衣袍的領子兩邊有紅、綠飄帶,像鮮花一樣美麗。當新郎新娘共進新房——仙人柱時,仙人柱里早已準備好了豐盛的酒席,雙方迎親和送親的人們開始用餐,並開始互夸長處。女方的大胡達和小胡達則專挑男方的不足以考驗男方的品性與耐性,人們邊吃邊講,場面十分熱鬧。吃過喜酒後,兩家代表開始進行賽馬、搶酒杯的遊戲。如果男方搶不回,就輸了。這意味著女方家的人畜永遠興旺。接著晚上開始篝火晚會。大家唱歌、跳舞,直至通宵。
吃飯時,新娘、新郎晚上要吃粘飯“羅克鐵”,倆人共用一雙骨頭筷子,表示白頭偕老,永不分離,生活蒸蒸日上,興旺快活。第二天,男方要把女方家送親的人們送到半路,並喝完告別酒後方可返回。
女方嫁到男方部落後,一年裡只回娘家一次。如果願意跟岳父打獵,男方可以搬到女方的部落生活,並跟其他獵民一樣打獵,獵物也隨大家一樣平均分配。
訂親之後男方可經常到岳父家來往,熟悉岳父家的生產生活;但是女兒不允許跟女婿說話接近,要自己乾份內的活,直到結婚。經過一個時期的考驗後,女方家許可結婚時方定日子。此時男方家便派人將肉和幾匹馬,送給女方家,奧倫布坎語叫“細爾布旦”。然後男方家派人接姑娘,女方家派人送姑娘,送親的都是年輕人,還要去倆個領隊的老人,叫大胡達和小胡達,都挑口才好的。女方家如富有,也有帶上幾匹馬的,但在數量上要超過男方家送的馬,算做女方家的彩禮;女方家的嫁妝要比男方家送的嫁妝漂亮,使用的鍋碗等用品也都要一律備齊。
婚禮開始時,先要向天叩頭,然後給公公婆婆叩頭,之後新郎扶新娘邁松香菸,這意味著姑娘是清白純潔的。新娘的穿戴很漂亮。頭上戴著繡花的帽子,衣袍的領子兩邊有紅、綠飄帶,像鮮花一樣美麗。當新郎新娘共進新房——仙人柱時,仙人柱里早已準備好了豐盛的酒席,雙方迎親和送親的人們開始用餐,並開始互夸長處。女方的大胡達和小胡達則專挑男方的不足以考驗男方的品性與耐性,人們邊吃邊講,場面十分熱鬧。吃過喜酒後,兩家代表開始進行賽馬、搶酒杯的遊戲。如果男方搶不回,就輸了。這意味著女方家的人畜永遠興旺。接著晚上開始篝火晚會。大家唱歌、跳舞,直至通宵。
吃飯時,新娘、新郎晚上要吃粘飯“羅克鐵”,倆人共用一雙骨頭筷子,表示白頭偕老,永不分離,生活蒸蒸日上,興旺快活。第二天,男方要把女方家送親的人們送到半路,並喝完告別酒後方可返回。
女方嫁到男方部落後,一年裡只回娘家一次。如果願意跟岳父打獵,男方可以搬到女方的部落生活,並跟其他獵民一樣打獵,獵物也隨大家一樣平均分配。
喪葬
奧倫布坎人非常看重對死者的安葬儀式和安葬地點。安葬的儀式上,人死後,換好衣服,要頭朝北腳朝南停放在“斜仁住”里,並要向死者祭奠,祭奠時,前來親友要陪同死者的家眷一起哭祭,然後開始選擇葬地,有“莫昆”(同姓人)共同的墓地。解放以前奧倫布坎人的喪葬比較複雜,有樹葬、火葬、水葬、土葬等多種葬法。樹葬亦稱風葬、林葬、掛葬、空葬,與天葬同為露天葬。人死後裝到獨木棺內,運到樹林裡,把死者頭朝南放置到約兩米高的樹杈上,請巫師薩滿念咒語,親友們再進行一些祭奠活動,葬禮就完了。他們所以用樹葬,是因為他們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太陽會把靈魂召到天上,化為天空上的一顆星星。所以奧倫布坎人特意在棺木兩端插上兩個木片,做為靈魂升天使用的翅膀。葬後一兩年,若棺木不落地,就認為死者生前的罪還沒贖清,因而沒能升天,還要請薩滿祭祀禱告。棺木落了地,亡者的靈魂就升天了。
禮儀禮節
奧倫布坎人對老人非常尊重,在老人面前畢恭畢敬,同老年人說話和藹溫順,呼喚老年人要使用尊稱,絕對禁止晚輩直接稱呼老人的名字。喝酒時,要讓老年人先喝,吃肉讓長者先動刀,走路先讓老年先走。在出獵中遇見長者或長輩親友,相距老遠就要下馬,牽著馬迎上去,首先要向老人請安、問好。老人一般要回問,當長者說:“上馬吧”年輕人才馳馬而去。
奧倫布坎人是好客的,無論本民族的人,還是外民族的人,先將來人讓到“斜仁住”里,如是男人讓到“瑪路”鋪上,如是女人讓到“奧路”鋪上,坐下後,點菸倒茶,並用豐盛的獸肉和好酒款待。
奧倫布坎人是好客的,無論本民族的人,還是外民族的人,先將來人讓到“斜仁住”里,如是男人讓到“瑪路”鋪上,如是女人讓到“奧路”鋪上,坐下後,點菸倒茶,並用豐盛的獸肉和好酒款待。
節日
奧倫布坎人的主要節日是春節和6月18目的篝火節。在奧倫布坎人的傳統觀念中特別重視過春節,同時也過正月15和正月16。正月16那天,奧倫布坎人有抹黑臉的習俗,據說抹上黑臉就能趕鬼驅邪,保證這一年裡平平安安。
奧倫布坎人對節日非常重視,並準備大量的獸肉和燒酒,然後,把“斜仁住”打掃得乾乾淨淨,無論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並進行娛樂活動,摔跤、射箭、賽馬、射擊、玩牌、下棋是比較普遍的項目。入夜,熊熊的篝火在林間燃燒起來,青年男女們載歌載舞,高唱著“那依耶”、“布那耶”,在“這裡這”、“達呼達呼”的節拍聲中,“烏日格後”舞跳得如醉如痴,在優美歡快的旋律中,盡情抒發著對狩獵豐收的歡樂,對甜蜜愛情的讚頌。
過去,婦女和兒童大量採集野菜和野果,主要是調劑比較單調的飲食並備打不到獵物時食用。現在,每當大地剛剛披上綠裝,奧倫布坎人就會不約而同的聚在一起,到郊外田野採集他們最愛吃的柳蒿芽。來到郊外的人們,望著綠油油的柳蒿芽布滿田埂,聞著柳蒿芽散發的清香,觸摸著柳蒿芽光滑嫩綠的莖葉,這是奧倫布坎人最心馳神往的快樂時光。他們架起一口大鐵鍋,煮上滿滿一鍋柳蒿芽,唱起悠揚的民族歌曲,跳起歡樂的舞蹈,過一個他們自創的民族節日“柳蒿芽節”。
奧倫布坎人對節日非常重視,並準備大量的獸肉和燒酒,然後,把“斜仁住”打掃得乾乾淨淨,無論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並進行娛樂活動,摔跤、射箭、賽馬、射擊、玩牌、下棋是比較普遍的項目。入夜,熊熊的篝火在林間燃燒起來,青年男女們載歌載舞,高唱著“那依耶”、“布那耶”,在“這裡這”、“達呼達呼”的節拍聲中,“烏日格後”舞跳得如醉如痴,在優美歡快的旋律中,盡情抒發著對狩獵豐收的歡樂,對甜蜜愛情的讚頌。
過去,婦女和兒童大量採集野菜和野果,主要是調劑比較單調的飲食並備打不到獵物時食用。現在,每當大地剛剛披上綠裝,奧倫布坎人就會不約而同的聚在一起,到郊外田野採集他們最愛吃的柳蒿芽。來到郊外的人們,望著綠油油的柳蒿芽布滿田埂,聞著柳蒿芽散發的清香,觸摸著柳蒿芽光滑嫩綠的莖葉,這是奧倫布坎人最心馳神往的快樂時光。他們架起一口大鐵鍋,煮上滿滿一鍋柳蒿芽,唱起悠揚的民族歌曲,跳起歡樂的舞蹈,過一個他們自創的民族節日“柳蒿芽節”。
藝術與工藝
民間剪紙。奧倫布坎婦女的剪紙藝術,早期用薄樺樹皮和熟好的獸皮剪,後來用紙剪。有人物、動物植物及自然景物;有象徵奧倫布坎崇拜的神靈,如天神、山神、火神等。這些剪紙了表現了奧倫布坎人的內心世界及精神寄託。她們把剪好的圖案繡刻在皮毛製品(如:皮袍、狍頭帽、煙荷包)、樺皮器(如:飯盒、衣箱、嫁妝盒)上,以些來裝點生活。
奧倫布坎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剪紙就如同文字元號,每幅剪紙都有著不同的內容,表現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婚喪嫁娶等。如:男工長袍上的圖案是一棵松樹,給人一種努力向前的挺伸之感;又如:女方嫁妝盒上的奎熱格間花紋,它象徵一種期望、平安和夫妻白頭偕老、永不變心等。
民歌。奧倫布坎人在長期狩獵生活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獨具風格的民歌。民歌內容廣泛,但在傳統的民歌中,大量反映的是以遊獵為主的各種勞動生活。如:“我們奧倫布坎民族,世世代代遊獵在深山,把藍天當被蓋,大地當床鋪,世世代代,就是這樣過來的!登高山,過河川,走草灘,撅下映山紅枝當馬鞭,不但能當鞭,連趕蚊蟲的扇子都有啦!”;
舞蹈。奧倫布坎民間舞蹈來源於奧倫布坎人長期的狩獵生活之中。最初,人們在遊獵活動中,模擬熊、鷹的動作;兒童模仿各種飛禽蹦跳的動作姿態,因此,其舞蹈主要反映狩獵生活及社會生活等內容,抒發著對家鄉熱愛的純樸感情。它不受時間、場地、人數、性別、年齡等限制,參加者以婦女居多,一般在歡樂喜慶或祭祀活動場合跳。
神話與傳說。神話是奧倫布坎人最古老的口頭創作,對自然界的現象和事物作了種種臆想的樸素的解釋,反映了奧倫布坎人原始遊獵生活歷史時期的社會內容,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大自然解釋的神話,其特點:第一,奧倫布坎人依據當時的社會條件和認識能力,按照自身的形象創造出來的。反映了原始的奧倫布坎人的信仰和崇拜,也反映了他們的意識、道德和美學觀;第二,神話中的神靈,不僅有太陽、月亮和山神,還創造了女性的神靈。既反映了婦女在早期社會中的地位,又反映了男女之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簡單分工;第三,神話都是口耳相傳保留下來的,一般都比較短小質樸,情節簡單;第四,這些神話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因此,向大自然作鬥爭的神話和反映社會鬥爭、善與惡鬥爭的神話,流傳更為廣泛等。
裝飾與造型。奧倫布坎人的實用裝飾藝術別具風格,特別是樺皮製品上的圖案,堪稱一絕。樺樹皮在大興嶺遍地皆是,心靈手巧的奧倫布坎人用樺皮製成樺皮般、搖籃、飯盒、煙盆、嫁妝盒等,婦女們則花精巧的製品止刻上美麗的圖案、花紋,並就她取材塗上各種顏色,以供欣賞。
裝飾與造型。奧倫布坎人的實用裝飾藝術別具風格,特別是樺皮製品上的圖案,堪稱一絕。樺樹皮在大興嶺遍地皆是,心靈手巧的奧倫布坎人用樺皮製成樺皮般、搖籃、飯盒、煙盆、嫁妝盒等,婦女們則花精巧的製品止刻上美麗的圖案、花紋,並就她取材塗上各種顏色,以供欣賞。
奧倫布坎人的刺繡藝術,主要表現在皮革製品上。如:皮衣、皮帽、皮手套和煙荷包上都飾以華麗的刺繡,講究對稱,製作精美,使人愛不釋手。奧倫布坎人的服飾做工精細,美觀保暖,尤其是服飾上的圖案,有的如湛藍天空的朵朵白雲,有的如密林深處嬌柔的鮮花。這些生活用品則表現了奧倫布坎人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
賽馬文化
賽馬,通古斯語叫“牧林依魯爾地仁”。每逢節日、祭祀、婚娶或春季,青年們都要騎上自已最好的馬,盛裝前往參加這時舉行的賽馬活動。賽馬分為兩種:比速度和比技巧。比賽時,或者幾十匹馬龍騰虎躍,場面壯觀,或者擇險路爬山涉水、穿林越溝。勝利者被譽為“賽馬英雄”,而且將受到大家的敬重。
通古斯族的賽馬活動是在的正月初二進行,通古斯族的賽馬是以村落為單位派選手參加。
通古斯族馴養的賽馬一般個頭都比較小;但健壯有力,穿越障礙、跋涉沼澤能力強,所以向有“山林之舟”的美譽。
通古斯族賽馬與蒙古族、鄂溫克族不同,參賽的馬都要配有馬鞍、馬轡;不用馬鞭。
比賽距離有10公里和2.5公里兩種。青年人一般都參加10公里比賽(鄂倫春族賽馬比賽雖然男、女都可以參加,但男、女要分開進行)。
在比賽過程中,年長者也可騎馬跟隨為之鼓動;2.5 公里原賽馬比賽是負重賽,參賽的馬匹都要馱上裝滿糧食的大口袋。多由年長者參加。
當賽馬跑到終點時,人們都要敬一杯酒以示敬意。進入前五名的選手都可獲到不同的獎勵。
狩獵文化
狩獵方法
歷史上的通古斯人是足智多謀的獵手,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總結出許多獵取動物的方法,最常使用的狩獵方法有尋覓法、跟蹤法、瞭望法、堵截法、蹲守鹼場法、蹲伏泡澤法、掏洞法、誘叫法、遛河法、窖鹿法等。其中:
跟蹤追隨法,通古斯語叫“烏加任”。循動物的蹤跡尋找獵取的方法,每種動物無論冬夏總會留下蹤跡,獵人見到蹤跡後,選好山形,看好風向循跡慢慢尋找,就可能見到動物。如果獵馬好,且獵區山勢平坦,樹林又不很密,可以騎馬追打,過去秋冬季獵野豬、捕捉公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用這種方法也可以獵取虎、猞猁等猛獸。虎和猞猁雖跑得很快,但沒有耐力,因而騎馬追攆就可追上,見到虎就可以射擊。猞猁如跑不動往往會上樹躲避,獵人追到樹下就可獵取。
獵犬圍圈法,通古斯語叫“庫日任”。當動物鑽入密林,爬上陡峭山坡,或遇到虎、熊等猛獸難以接近時,獵人往往採取獵犬圍圈的方法來獵取。當發現動物的蹤跡後,將獵犬放出,獵犬會很快找到獵物並圍圈住狂咬狂叫,獵人可乘機接近獵取。用這種方法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被擊傷而逃匿的動物。
堵截法,通古斯語叫“阿黑瑪任”,獵人在動物經常走動或在其必經之地堵截而獵取的方法。動物都有自己的活動規律,如:有的動物經常去河邊或水泡子邊喝水或吃水草,晚去早歸,並有一定的來往路線,獵人只要一早一晚在此“守株待兔”就可以了。還有些動物如果受驚,就會不顧一切地往高山或密林深處跑,如果判斷準確就可以在動物必經的地方堵截而獵取。獵人必須要有長期積累經驗的方行。
蹲鹼場法,通古斯語叫“庫底日”,是通古斯人在春夏季打鹿茸(包括狡浫首)的最好方法。鹼場是天然形成的鹽鹼地,鹿、狡浫等動物喜食鹽鹼,在春夏季的夜晚經常來此舔食鹽鹼。獵人根據這一規律來此鹼場附近蹲伏,可獵到鹿、狡浫及狍子等動物。用同樣的方法,也可獵到經常來水泡子吃水草和洗澡的鹿、狡浫等動物。
堵洞法或掏洞法,通古斯語叫“阿格頓瑪任”,通古斯人獵熊的一種方法。一到冬季,熊要進入洞穴避寒,直到第二年的春季才能出洞。棕熊體大,不會爬樹,就蹲伏在洞穴內。黑熊會爬樹,所以一般在樹洞內蹲伏。根據這一規律,獵人要獵熊就要仔細尋找,如果找到蹲伏有熊的洞穴就想辦法讓熊鑽出洞來,然後獵取之。用這種方法獵熊雖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只要掏洞的方法得當,獵熊的效果還是很高的。
誘叫法,獵人用模仿動物的叫聲來引誘動物而獵取的方法。春季獵人用狍哨叫“皮查文”誘叫狍子而獵取,秋季獵人用鹿哨叫“烏力安”誘叫鹿或狡浫而獵取。也可用此方法獵取其它一些獸類或鳥類。遛河法,通古斯語叫“鵝由任”,劃著名樺皮船或木筏順水遛河的一種狩獵方法。在炎熱的夏季,鹿、狡浫等動物都喜歡到河邊乘涼或喝水、吃水草。據這一規律,獵人只要駕船或木筏慢慢順流而下,就可能遇到鹿、狡浫等動物,並獵取之。
窖鹿法,或稱窖趟子捉鹿法。獵人在鹿或狡浫等動物經常走動的地方,攔腰用兩三米長的木桿築起一道木柵欄來,短則幾里,長則十幾里,其間留出多處缺口。然後在缺口處挖出約兩三米深的土坑,並用樹枝、樹葉等物將坑口偽裝起來。當鹿、狡浫等動物在此經過時,便會掉入坑內。過去通古斯人捉鹿後來飼養,就是用這種方法將鹿捕捉到的。這些通古斯人原始的狩獵生產,是通古斯民族生存的最基本保障。
狩獵工具
十七世紀中葉以前,通古斯人狩獵的主要工具是弓箭、扎槍、馴鹿和獵犬,遷到黑龍江以南以後,獵馬取代馴鹿。18世紀中葉,通古斯人已經開始使用火槍,但並未馬上廢棄弓箭,弓箭與火槍並用。通古斯人最早使用的是火繩槍、火鐮槍和炮子槍等三種火槍。從19世紀末開始,陸續使用過各種步槍。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通古斯人南遷後逐漸淘汰了馴鹿,改用獵馬。在長期的野外飼養和狩獵訓練的基礎上,通古斯人培育了體型矮小、行動敏捷,速度、耐力俱佳而又善於在深山密林中穿行奔跑的馬,成為狩獵的得力助手和運載工具。除此之外,通古斯獵人還使用地箭、獵刀、鐵夾、樺皮船、滑雪板等作為狩獵工具。
狩獵期
通古斯人有4個狩獵期:2-3月份是鹿胎期;6-7月份是鹿茸、犴茸期;9月至落雪前是鹿尾期;落雪後的冬季是打皮子期或打肉期。這些時段統稱為“紅圍期”,即狩獵的黃金期。
狩獵對象
狍子、馬鹿、駝鹿、梅花鹿、獐子、野豬等食草動物是獵人們經常獵取的對象,也是他們過去衣食所需的主要來源。食肉類的虎、熊、豹等猛獸,細毛類的貂、猞猁、水獺、灰鼠、貉、黃鼬、野兔、赤狐等,飛禽類的野雞、樹雞、飛龍、天鵝、大雁、野鴨等,均是通古斯獵人的獵取對象。
狩獵方式
通古斯人狩獵,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大致分為以“烏力楞”(子孫)為單位的集體出獵,以“安額”為單位的狩獵小組和個體狩獵三種形式。“烏力楞”是同一父系的幾代子孫,是以同一血緣關係的人組織起來的狩獵組織,在生產力十分低下,只能使用弓箭、扎槍等原始工具的時期里,人們要獵取獵物,尤其是獵取兇猛的動物時,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有可能。“安額”狩獵小組的產生。狩獵工具進步了,如:有了火槍等先進的狩獵工具,是由三四人或五六人自願組織起來的臨時性的生產組織,通古斯人語叫“安額”,狩獵結束,小組解散,下次出獵再重新組合。這樣的小組多半是由親戚或志趣相投的朋友組成的,“紅圍”(即好的狩獵季節)期一到,由一人發起,邀請幾個人一起出獵,就坐下來商量出獵的有關事項,並民主選舉狩獵組長“塔坦達”(即燃一堆火的狩獵組長),由他來指揮安排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