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通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地處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龍鎮(東經125°38′,北緯42°32′),土地面積為8.4平方公里。其中試驗田384畝,品種展示田250畝;建築總面積12,000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742.9萬元,淨資產922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土地面積:8.4平方公里
  • 建築總面積:12,000平方米
  • 試驗田:384畝
研究院簡介,我院宗旨,

研究院簡介

現有職工124人,其中科技人員64人(高級13人,中級17人,初級34人)。設有水稻、玉米、大豆、植保、信息、測試中心等6個研究所和辦公室、人保處、計財處、科研處、生產、開發處、總務處等6個行政管理部門。主要從事水稻、玉米、大豆等三大作物育種、栽培及其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研究,為通化市財政預算內全額撥款農業科研單位。
我院前身“通化省立勸農模範場”始建於1940年,1945年8月15日光復後為共產黨吉、熱、遼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接管,定名為“通化實驗農場”,1956年經省人委批准正式建立“通化地區農業試驗站”,1959年經省政府批准改建為“通化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1964年所址遷至梅河口市海龍鎮的原“海龍縣農場”所在地,1995年本所改稱通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我院宗旨

多年來我院一直堅持為當前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建設服務的宗旨,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實踐,不斷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重大科技難題,為推動本市乃至全省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院共開展了202項課題研究,先後取得國家和省、市鑒(審)定科技成果106項。獲成果獎83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部級42項,市廳級33項;取得國家專利和吉林省名牌產品各2項;榮獲國家和省級以上榮譽獎18項。我院遷至海龍鎮後面對通化地區和全省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低溫冷害頻繁發生,水稻產量不高不穩等重多技術難題,集中力量逐步研究出以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為鏈條,以高產高抗優質品種為重點,以營養土、封閉1號等植保技術為配套的完整水稻栽培體系。水稻旱育苗和水稻稀植栽培技術的研究開發成功,使我省水稻栽培技術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並輻射到黑龍江、遼寧、河北等北方寒冷稻區。1991年我院許哲鶴研究員出席了農業部和國家科委在吉林市召開的“三北”地區水稻旱育稀植推廣現場會並作專題發言,會議確定我院為水稻旱育稀植技術依託單位。同年國家科委、農業部委託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來我院拍攝水稻旱育稀植專題科教片。並將此項技術列為“八五”期間重點科技推廣項目。我院朴亨茂研究員引進推廣的京引127和通過遠緣雜交培育的通35品種以及劉貴系選的通系103分別成為我省七十----九十年代的主栽品種,單一品種栽培面積均達到60%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