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這樣的戰士
- 創作年代:1925年
- 作品出處:《魯迅全集》
- 文學體裁:散文詩
- 作者:魯迅
- 發表時間:1925年12月21日
作品原文,詞語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內容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這樣的戰士
要有這樣的一種戰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著雪亮的毛瑟槍(1)的;也並不疲憊如中國綠營兵(2)而卻佩著盒子炮(3)。他毫無乞靈於牛皮和廢鐵的甲冑(4);他只有自己,但拿著蠻人所用的,脫手一擲的投槍(5)。
他走進無物之陣(6),所遇見的都對他一式點頭。他知道這點頭就是敵人的武器,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許多戰士都在此滅亡,正如炮彈一般,使猛士(7)無所用其力。
那些頭上有各種旗幟,繡出各樣好名稱:慈善家,學者,文士,長者,青年,雅人,君子……頭下有各樣外套,繡出各式好花樣:學問,道德,國粹,民意,邏輯,公義,東方文明(8)……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們都同聲立了誓來講說,他們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別的偏心的人類兩樣。他們都在胸前放著護心鏡(9),就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證。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微笑,偏側一擲,卻正中了他們的心窩。
一切都頹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無物。無物之物已經脫走,得了勝利,因為他這時成了戕(10)害慈善家等類的罪人。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在無物之陣中大踏步走,再見一式的點頭,各種的旗幟,各樣的外套……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終於在無物之陣中老衰,壽終。他終於不是戰士,但無物之物則是勝者。
在這樣的境地里,誰也不聞戰叫:太平。
太平……
但他舉起了投槍!
詞語注釋
(1)毛瑟槍:指德國機械師毛瑟弟兄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設計製造的一種單發步槍,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2)綠營兵:一作綠旗兵。清朝兵制:除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等“八旗兵”(以滿族人為主)外,又另募漢人編成軍隊,旗幟採用綠色,叫做綠旗兵。清代中葉以後,綠旗兵漸趨衰敗,終被裁廢。
(3)盒子炮:即駁殼槍,連發手槍的一種,外有特製的木盒,故名。
(4)甲冑(zhòu):古代軍人用皮革或金屬做成的護身衣服,叫作“甲”;“胄”即盔,軍人作戰時用以保護頭部的帽子。
(5)投槍:一種可以投擲出去殺傷敵人或野獸的標槍。
(6)無物之陣:分明有一種敵對勢力包圍,卻找不到明確的敵人。
(7)猛士:勇敢而有力氣的人。
(8)東方文明:“五四”運動前後,帝國主義者和封建復古主義者鼓吹的口號之一,目的在於維護封建道德與封建文化,反對近代科學文明和民主改改革。
(9)護心鏡:古代戰衣胸前部位鑲嵌的金屬圓片,用以保護胸膛。
(10)戕(qiāng):傷害,殺害。
創作背景
當時,北洋軍閥為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用暴力鎮壓革命人民,還指使一些文人,在意識形態方面對抗一切進步和革新,妄圖引誘青年脫離革命鬥爭,魯迅“有感於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野草〉英文譯本序》)”,便寫下了這篇散文詩。
作品鑑賞
內容賞析
作者魯迅通過以下三方面論證了需要有那種永不休戰的韌戰精神的戰士的必要性,以此撕破“正人君子”的假面,“使麒麟皮下露出馬腳”來。
首先,他從思想覺悟和精神狀態兩方面寫“這樣的戰士”。他具有獨特的思想和性格,他不像蒙昧的非洲土人背著雪亮的毛瑟槍,也不像疲憊的綠營兵佩著盒子炮,他“毫無乞靈於牛皮和廢鐵的甲冑”,他只有血肉之軀,所拿的武器也只是蠻人脫手一擲的落後的“投槍”。他是勇猛的,武器雖不精良,但他的精神是覺醒的,鬥志是昂揚的。
其次,寫“這樣的戰士”同敵人的鬥爭,具體展現他的思想性格。他目光敏銳,鬥爭經驗豐富。他走進“無物之陣”,所遇見的都對他“一式點頭”。他清醒地認識到“這點頭就是敵人的武器”,而且“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其作用“正如炮彈一樣,使猛士無所用其力”,並以過去“許多戰士都在此滅亡”的事實,揭露這“一式點頭”是敵人麻痹戰士、“捧殺”戰士的險惡用心。這表現了戰士敏銳的洞察力。他還不為敵人的偽裝所迷惑,不上當,不受騙。他面對的“一式點頭”的敵人,頭上有各種旗幟與“好名稱”:慈善家,學者,文人,長者,青年,雅人,君子……頭下的各式外套,繡出各式“好花樣”:學問,道德,國粹,民意,邏輯,公義,東方文明……這些正是當時“正人君子”掩蓋其封建主義、買辦資產階級的思想而冠上的美麗招牌。但戰士不為“一式點頭”和美麗招牌所迷惑,“他舉起了投槍”。戰士的第一次對敵行動,表現了他高度的戰鬥覺悟。
戰士第二次對敵行動,是敵人花樣翻新之後。敵人的陰謀破產之後,變換花樣,同聲之誓,說他們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是“公正”、“不偏心”的,並以胸前的護心鏡作為證據。戰士識破了他們的謊言和偽行,“舉起了投槍”,正擊中敵人的“心窩”。表明戰士頭腦清醒,對敵人的打擊沉重有力。
戰士第三次對敵行動,是在敵人“得了勝利”之後。本來,戰士擊中敵人的“心窩”,“一切都頹然倒地了。但狡猾的敵人採用金蟬脫殼之計,逃跑了,只留下一件外套,“其中無物”。並造謠惑眾,說他是“慈善家”,戰士是“戕害慈善家”的罪人。然而,戰士既不因失敗受挫而灰心喪志,也不因敵人的妖言惑眾而妥協氣餒,他堅忍頑強,又毅然“舉起了投槍”,顯示了他勇往直前的戰鬥風貌。
戰士的第四次對敵行動,是他再次進入敵陣之後。他在“無物之陣中大踏步走”,氣宇軒昂,勇敢堅定,無懼無畏。“再見一式的點頭,各種的旗幟,各樣的外套……”表明敵人賊心不死,重操故伎,向戰士挑戰。但戰士不被敵人層出不窮的花招所矇騙,一如既往,“舉起了投槍”,繼續戰鬥。戰士的四次戰鬥行動,生動地展示了他高度的覺悟,勇猛的精神和堅忍的意志,以及敵人的陰險狡詐。
再次,寫戰士雖然老死,但他的精神仍在戰鬥。經過一生的鬥爭,他終於“在無物之陣中老衰,壽終”。由於沒有戰勝太強大的敵人,“他終於不是戰士”。那些標榜為“文人”“學士”的“無物”(狡猾)之人則是“勝者”。這裡,流露出作者憤激和孤獨寂寞的情緒。沒有了戰士反抗的聲音,“誰也不聞戰叫”,天下“太平”了!但戰士的精神並沒有死,在暫時的“太平”中,他又“舉起了投槍”!表明一位戰士倒下了,成千的戰士又站了起來!這位不屈不撓的戰士,像寒光閃閃的永不捲刃的尖刀,在那個陰霾彌天的社會裡,給以明亮的光照和戰鬥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