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風行歐美、膾炙人口的傳記。自面世以來,深受各地讀者喜受,印量逾百萬冊之多。本書內容大部分原是作者週遊講學的精華,是多年鑽研考證的心血結晶。羅倫培登以其精湛的文學造指,演繹馬丁·路德的一生,娓娓道出宗教改革的前因後果、信心的突破、成長的奮鬥、生命中的喜怒衰樂等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非富的感情、敏銳的思維,有條不紊地將一個性格鮮明的歷史人物活現在讀者眼前。
基本介紹
- 書名:這是我的立場:馬丁•路德傳記
- 譯者:陸中石
- 出版日期:1993年10月1日
- 開本:32開
- 品牌:江蘇譯林
- 作者:培登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369頁
- ISBN:780567266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風行歐美、膾炙人口的傳記,自一九七八年面世以來,深受各地讀者喜愛,印量逾百萬本之多。其文字優美,內涵深刻,生動地再現了馬丁·路德這位近代世界歷史上先知式的宗教偉人的一生。對於喜歡傳記的朋友,這本書可以讓你增長知識、通脫興衰、砥礪人生,絕對是一本開卷有益的智慧之書。
作者簡介
羅倫培登(1894――1984)生前任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會歷史教授,是研究改教歷史的權威學者。本書內容原是作者週遊講學的精華,是多年鑽研考據的心血結晶。
媒體推薦
編者序
這是一本風行歐美、膾炙人口的傳記,自一九七八年面世以來,深受各地讀者喜愛,印量逾百萬本之多。其所以大受歡迎,除了文章的可讀性頗高以外,主要還是因為馬丁·路德在近代世界歷史上是一位先知式的宗教偉人,尤其在基督徒眼中,他是復興福音信仰,重建基督教會的現代使徒。
本書作者羅倫培登(一八九四一一九八四)生前任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會歷史教授,是研究改教歷史的權威學者。本書內容大部分原是作者週遊講學的精華,是多年鑽研考據的心血結晶。羅氏以其精湛的文學造詣,演繹馬丁·路德的一生,娓娓道出改教的前因後果、信心的突破、成長的奮鬥,生命中的喜、怒、哀、樂等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豐富的感情,敏銳的思維,有條不紊將一個個性格鮮明的歷史人物活現讀者眼前。
馬丁·路德是近代被談論最多,被了解最少的一位教會歷史人物,他本人著作等身,後世的考據評論更是車載斗量,即使學者專家也鮮有能夠細覽其全豹的,普通人更是目為之眩,無從著手。閱讀本書是可提供一個最簡單全面的引介,作為研究馬丁·路德及改教歷史的第一課。
感謝兩位譯者為此中文版本奉獻心力,他們是陸中石弟兄·(第一至三章)和古樂人弟兄(第四至二十二章)。
這是一本風行歐美、膾炙人口的傳記,自一九七八年面世以來,深受各地讀者喜愛,印量逾百萬本之多。其所以大受歡迎,除了文章的可讀性頗高以外,主要還是因為馬丁·路德在近代世界歷史上是一位先知式的宗教偉人,尤其在基督徒眼中,他是復興福音信仰,重建基督教會的現代使徒。
本書作者羅倫培登(一八九四一一九八四)生前任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會歷史教授,是研究改教歷史的權威學者。本書內容大部分原是作者週遊講學的精華,是多年鑽研考據的心血結晶。羅氏以其精湛的文學造詣,演繹馬丁·路德的一生,娓娓道出改教的前因後果、信心的突破、成長的奮鬥,生命中的喜、怒、哀、樂等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豐富的感情,敏銳的思維,有條不紊將一個個性格鮮明的歷史人物活現讀者眼前。
馬丁·路德是近代被談論最多,被了解最少的一位教會歷史人物,他本人著作等身,後世的考據評論更是車載斗量,即使學者專家也鮮有能夠細覽其全豹的,普通人更是目為之眩,無從著手。閱讀本書是可提供一個最簡單全面的引介,作為研究馬丁·路德及改教歷史的第一課。
感謝兩位譯者為此中文版本奉獻心力,他們是陸中石弟兄·(第一至三章)和古樂人弟兄(第四至二十二章)。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誓言
第二章 修道院
第三章 福音
第四章 急起猛攻
第五章 罪孽之子
第六章 薩克森胡司
第七章 德意志的大力士
第八章 葡萄園中的野豬
第九章 抗訴該撒
第十章 這是我的立場
第十一章 我的拔摩島
第十二章 放逐者回來了
第十三章 沒有別的根基
第十四章 重建城牆
第十五章 中庸之道
第十六章 河馬、鱷魚與洪流
第十七章 培養德性的學校
第十八章 政教分治
第十九章 信眾良師
第二十章 牧者典範
第二十一章 信心的掙扎
第二十二章 蓋棺論定
附錄:路德年譜
編後記
第二章 修道院
第三章 福音
第四章 急起猛攻
第五章 罪孽之子
第六章 薩克森胡司
第七章 德意志的大力士
第八章 葡萄園中的野豬
第九章 抗訴該撒
第十章 這是我的立場
第十一章 我的拔摩島
第十二章 放逐者回來了
第十三章 沒有別的根基
第十四章 重建城牆
第十五章 中庸之道
第十六章 河馬、鱷魚與洪流
第十七章 培養德性的學校
第十八章 政教分治
第十九章 信眾良師
第二十章 牧者典範
第二十一章 信心的掙扎
第二十二章 蓋棺論定
附錄:路德年譜
編後記
文摘
書摘
當日歐洲的政教早已陷於分崩離析的局面,加上路德的推波助瀾,情況便益見一發不可收拾。改教運動摧毀了宗教的統一,而國家主義正在忙於破壞政治上的聯合。在這當兒,這位充滿矛盾的人物卻振興了歐洲基督徒的意識。在路德的時代,正如天主教歷史家所一致贊同的,文藝復興除了教皇走的都是世俗化的路子,揮霍無度,輕率浮躁,只知耽於官能的享樂,崇尚奢華,狂妄自大。而知識分子對此種種卻表現得無動於衷;事實上,他們的心意與教會的表現剛好是情投意合,臭味相投,這樣又何來會有什麼抗議可言。政治和信仰割裂到一個地步,以致為了對抗神聖羅馬帝國,身為尊貴基督徒的法國國王,和最神聖的教宗,竟然不惜與土耳其君王締結聯盟。路德改變了這一切。以後的一個半世紀,宗教再次抬頭,甚而影響政治。人類再認真的面對信仰,可以為它拋頭顱,灑熱血。基督教文化繼續在西方造成重大影響,馬丁·路德居功至偉。
很自然的,路德是個充滿爭論性的人物。就以當日來說,時入對路德的褒貶,便已是議論紛紜,莫衷一是;概括起來,大致上可分為數大類。擁戴路德的,稱他為主的先知,德國的解放者:站在天主教一邊反對他的,卻視之為沉淪之子,毀滅基督教王國的罪魁。農民革命的煽動家,污衊他諂媚皇孫貴胄。至於激進嚴的信徒,則把他比作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而又讓他們在曠野產滅亡的摩西。但這些判辭總嫌是結論過早,缺少迴環轉圜的餘地。其實知人論世,首要之務;乃是實事求是的去了解路德的為人。
對路德要有所論定時,有三個範圍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第一個是他自己的德國,他稱自己為德國的先知,他說,要對搞那些擁護教皇的笨驢,他必須當仁不讓地用這種毫不顧忌的名號,而且他是向自己親愛的同胞說話。常有人說從未有人像路德那樣塑造了德國人的性格。他們對政治的冷漠和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已在他身上表露無遺。德國語言受他影響至深至遠已到了無從辨認的程度。要是問一個德國人,路德所譯聖經是否平淡無奇,他可能會回答說,那正是任何德國人會用的言語。理由很簡單,每個德國人都是受過路德版本的教育的。這人對自己同胞的影響,最根深蒂固的是在家庭中。家庭事實上是改教運動深刻影響的唯一生活範圍。經濟走向資本主義之路。政治走向專制主義之路。但家庭接受了列祖親切而且敬虔作風的質素,那是路德為他自己的家人所定的模式。路德對自己同胞最有力的衝突是在他們的宗教上。他的講章在各教會宣讀,他撰寫的禮拜儀式被他們吟誦,他撰寫的基督教教義問答由家‘長與家人一同背誦,他翻譯的聖經鼓勵了怯懦者,安慰了垂死者。沒有一個英國人在自己同胞宗教生活中擁有類似的地位,那是因為沒有一個英國人能有路德那樣博學。在英國·,翻譯聖經是丁道爾(Tyndale)的工作,祈禱書是克蘭麥(Cranmer)的工作,基督教教義問答是威斯敏斯特牧師們的工作。講章的體裁由喇提美爾(Latimer)定型;讚美詩集由華滋(Watts)作成。而且,這些人並非全都生活在一個世紀範圍內。路德作了多於五個人的工作。而且,單是他所用字彙的豐富繁多與文體的精通,就只有莎士比亞可以相比。
德國人自然以有這樣的一個國民為榮。然而歷代以來多少風雲人物當中,卻找不到另一個德國人,可以與路德相提並論。有個德國史家說,三百年來其實只有一個德國人曾真正了解路德,那人便是巴哈(JohannSebastianBach)。若是想找一些與路德等量齊觀,能與上帝摔跤的信心偉人,就只有猶太的使徒保羅,拉丁的奧古斯丁, 法國的巴斯噶(Pascal), 丹麥的祁克果(Kierkegaard),西班牙的烏納木諾(Unamuno),俄國的陀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i),英國的本仁約翰(JohnBunyan),和美國的愛德華滋(Edwards)。
在第二個範圍,就是教會的範圍,路德的影響力遠遠超越了他自己的國界。路德主義占據了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而且有影響廣遠的追隨者在美國,除此以外,對發動或協助確立其他各種復原教主義,他的運動也時時給予衝擊力。那些運動都有幾分是從他而起。而且,他給自己同胞所做到的程度,他給別的人作的也是一樣。例如,他的德文聖經譯本影響了英文譯本。丁道爾譯本的序言便是取自路德所寫的。他改革的禮拜儀式同樣影響了“公禱書”(BookOfCommonPrayer)。甚至天主教也從他獲益良多。常常聽見人說,若路德從未出現,伊拉斯姆式的改革便會得勝,或無論如何會是西班牙模式的改革。這一切當然是推測的,不過很顯然,天主教會因路德的改革運動受到巨大的震撼,並且頻頻驅使它依照它自己的模式從事改革。
第三個範圍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而且是路德唯一關注的範圍,即宗教範圍。也唯有在這範圍里可以真正認識他,他在宗教情操上是個希伯來人,而不是一個幻想眾男女神明環繞清澈水池嬉戲或在奧林匹克山上宴飲的希臘人。路德的上帝,像摩西的上帝一樣,是居於暴風雲中並乘著風的翅膀而行的上帝。他點頭,地便震動,萬民在他面前就像水桶中的一滴。他是有威嚴和權能的上帝,不可測度,令人畏懼,使地荒涼,並在怒中施行毀滅。然而,那位全然可畏者也是全然憐憫者。“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主也怎樣憐恤……。”但我們怎樣知道呢?在基督身上,惟獨在基督身上。這位生命的主,生於污穢的牛欄,被眾人棄絕、嘲笑,並以罪犯的身份死去,呼求上帝,得到的答覆只是地大震動、日頭隱蔽,甚至被上帝離棄,就在那個時刻擔當了我們的罪孽,除去我們的不義,且踐踏地獄萬軍,在那全然可畏者的忿怒中顯示他向我們永不捨棄的大愛。如今,路德不再在風吹殘葉的響聲中戰粟,不再求告聖亞拿,相反地他能站在暴風雨中嘲笑雷轟和閃電;是這種力量,使他坦然說出:“這是我的立場。我不得不如此。願上帝幫助我。阿門。”
……
當日歐洲的政教早已陷於分崩離析的局面,加上路德的推波助瀾,情況便益見一發不可收拾。改教運動摧毀了宗教的統一,而國家主義正在忙於破壞政治上的聯合。在這當兒,這位充滿矛盾的人物卻振興了歐洲基督徒的意識。在路德的時代,正如天主教歷史家所一致贊同的,文藝復興除了教皇走的都是世俗化的路子,揮霍無度,輕率浮躁,只知耽於官能的享樂,崇尚奢華,狂妄自大。而知識分子對此種種卻表現得無動於衷;事實上,他們的心意與教會的表現剛好是情投意合,臭味相投,這樣又何來會有什麼抗議可言。政治和信仰割裂到一個地步,以致為了對抗神聖羅馬帝國,身為尊貴基督徒的法國國王,和最神聖的教宗,竟然不惜與土耳其君王締結聯盟。路德改變了這一切。以後的一個半世紀,宗教再次抬頭,甚而影響政治。人類再認真的面對信仰,可以為它拋頭顱,灑熱血。基督教文化繼續在西方造成重大影響,馬丁·路德居功至偉。
很自然的,路德是個充滿爭論性的人物。就以當日來說,時入對路德的褒貶,便已是議論紛紜,莫衷一是;概括起來,大致上可分為數大類。擁戴路德的,稱他為主的先知,德國的解放者:站在天主教一邊反對他的,卻視之為沉淪之子,毀滅基督教王國的罪魁。農民革命的煽動家,污衊他諂媚皇孫貴胄。至於激進嚴的信徒,則把他比作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而又讓他們在曠野產滅亡的摩西。但這些判辭總嫌是結論過早,缺少迴環轉圜的餘地。其實知人論世,首要之務;乃是實事求是的去了解路德的為人。
對路德要有所論定時,有三個範圍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第一個是他自己的德國,他稱自己為德國的先知,他說,要對搞那些擁護教皇的笨驢,他必須當仁不讓地用這種毫不顧忌的名號,而且他是向自己親愛的同胞說話。常有人說從未有人像路德那樣塑造了德國人的性格。他們對政治的冷漠和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已在他身上表露無遺。德國語言受他影響至深至遠已到了無從辨認的程度。要是問一個德國人,路德所譯聖經是否平淡無奇,他可能會回答說,那正是任何德國人會用的言語。理由很簡單,每個德國人都是受過路德版本的教育的。這人對自己同胞的影響,最根深蒂固的是在家庭中。家庭事實上是改教運動深刻影響的唯一生活範圍。經濟走向資本主義之路。政治走向專制主義之路。但家庭接受了列祖親切而且敬虔作風的質素,那是路德為他自己的家人所定的模式。路德對自己同胞最有力的衝突是在他們的宗教上。他的講章在各教會宣讀,他撰寫的禮拜儀式被他們吟誦,他撰寫的基督教教義問答由家‘長與家人一同背誦,他翻譯的聖經鼓勵了怯懦者,安慰了垂死者。沒有一個英國人在自己同胞宗教生活中擁有類似的地位,那是因為沒有一個英國人能有路德那樣博學。在英國·,翻譯聖經是丁道爾(Tyndale)的工作,祈禱書是克蘭麥(Cranmer)的工作,基督教教義問答是威斯敏斯特牧師們的工作。講章的體裁由喇提美爾(Latimer)定型;讚美詩集由華滋(Watts)作成。而且,這些人並非全都生活在一個世紀範圍內。路德作了多於五個人的工作。而且,單是他所用字彙的豐富繁多與文體的精通,就只有莎士比亞可以相比。
德國人自然以有這樣的一個國民為榮。然而歷代以來多少風雲人物當中,卻找不到另一個德國人,可以與路德相提並論。有個德國史家說,三百年來其實只有一個德國人曾真正了解路德,那人便是巴哈(JohannSebastianBach)。若是想找一些與路德等量齊觀,能與上帝摔跤的信心偉人,就只有猶太的使徒保羅,拉丁的奧古斯丁, 法國的巴斯噶(Pascal), 丹麥的祁克果(Kierkegaard),西班牙的烏納木諾(Unamuno),俄國的陀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i),英國的本仁約翰(JohnBunyan),和美國的愛德華滋(Edwards)。
在第二個範圍,就是教會的範圍,路德的影響力遠遠超越了他自己的國界。路德主義占據了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而且有影響廣遠的追隨者在美國,除此以外,對發動或協助確立其他各種復原教主義,他的運動也時時給予衝擊力。那些運動都有幾分是從他而起。而且,他給自己同胞所做到的程度,他給別的人作的也是一樣。例如,他的德文聖經譯本影響了英文譯本。丁道爾譯本的序言便是取自路德所寫的。他改革的禮拜儀式同樣影響了“公禱書”(BookOfCommonPrayer)。甚至天主教也從他獲益良多。常常聽見人說,若路德從未出現,伊拉斯姆式的改革便會得勝,或無論如何會是西班牙模式的改革。這一切當然是推測的,不過很顯然,天主教會因路德的改革運動受到巨大的震撼,並且頻頻驅使它依照它自己的模式從事改革。
第三個範圍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而且是路德唯一關注的範圍,即宗教範圍。也唯有在這範圍里可以真正認識他,他在宗教情操上是個希伯來人,而不是一個幻想眾男女神明環繞清澈水池嬉戲或在奧林匹克山上宴飲的希臘人。路德的上帝,像摩西的上帝一樣,是居於暴風雲中並乘著風的翅膀而行的上帝。他點頭,地便震動,萬民在他面前就像水桶中的一滴。他是有威嚴和權能的上帝,不可測度,令人畏懼,使地荒涼,並在怒中施行毀滅。然而,那位全然可畏者也是全然憐憫者。“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主也怎樣憐恤……。”但我們怎樣知道呢?在基督身上,惟獨在基督身上。這位生命的主,生於污穢的牛欄,被眾人棄絕、嘲笑,並以罪犯的身份死去,呼求上帝,得到的答覆只是地大震動、日頭隱蔽,甚至被上帝離棄,就在那個時刻擔當了我們的罪孽,除去我們的不義,且踐踏地獄萬軍,在那全然可畏者的忿怒中顯示他向我們永不捨棄的大愛。如今,路德不再在風吹殘葉的響聲中戰粟,不再求告聖亞拿,相反地他能站在暴風雨中嘲笑雷轟和閃電;是這種力量,使他坦然說出:“這是我的立場。我不得不如此。願上帝幫助我。阿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