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這就是杜拉斯(1914-1945)
- 作者:(法國)讓•瓦里爾
- 原版名稱:C'etait Marguerite Duras 1914-1945
- 譯者:戶思社、王長明、黃傳根
- ISBN:9787506353106, 7506353105
- 頁數:484頁
- 定價:45.00 元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9-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讓·瓦里爾憑藉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和談話記錄,多次往返于越南、高棉和法國,開始對杜拉斯的生平做實地考察。他仔細考證了這位原印度支那殖民地共同教育署行政官員的女兒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的家庭背景及其成長的地方,描繪出她青年時代特有的非文學性現實主義視野以及在她的生活和以後的文學創作中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她母親與兩個哥哥的個性。瓦里爾以此構建其《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副領事》及《印度之歌》《情人》等小說的具體場景與真實氛圍,向讀者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杜拉斯書中人物的真實故事。
作者簡介
讓·瓦里爾,法國資深杜拉斯專家,在格勒諾布爾與埃克斯兩座城市完成大學學業,之後只身前往美國,一直在文化與教育部門工作,曾在紐約任法語聯盟校長、法國有線電視台美國部負責人。1969年,他結識了杜拉斯,並與其保持多年友好交往。1996年,他開始研究杜拉斯生平與作品,完成大作《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人生,這就是一部小說》,由法國文獻出版社編入“欲望”叢書出版發行。
內容簡介
從杜拉斯1914年出生於西貢近郊到1933年定居巴黎,開始法律專業學習,包括到殖民部供職前四年這段時間,我們一直都在追蹤其父母帶著孩子奔波乾印度支那與宗主國之間的往來行程,其間包括了杜拉斯和她哥哥童年與青少年時代的悲喜境遇。從1941年起,杜拉斯開始文學創作,飽經滄桑的成熟個性嶄露頭角。並在1943年殺青的處女作《無恥之徒》上選用了筆名“杜拉斯”。第二次大戰前,杜拉斯嫁給了羅貝爾·昂泰爾姆。雖然身居維希政府公務員管理司官員之職,但他們夫婦仍然在德國占領後期參加了密特朗領導的抵抗運動。
傳記個別地方的觀點與杜拉斯自傳觀點相左,與其他杜拉斯傳記作家和評論家的觀點甚至完全對立,因為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傳”資料,根據傳記資料或者創作衝動對別人的傳記進行修改和校正。作品沒有披露鮮為人知的秘密,卻讓讀者能深入理解這位二十世紀大作家個性形成的脈絡,進而正確認識其作品。
目錄
第一章 費里學校
第二章 命運之路
第三章 師範學校的校長先生
第四章 戰火紛飛
第五章 紅河之濱
第六章 大象之國
第七章 彌留時日
第八章 雙河家園
第九章 去了那兒
第十章 百鳥平原
第十一章 高棉的租讓地
第十二章 白人城市中的一個野姑娘
第十三章 維克多一雨果街16號
第十四章 返程
第十五章 拉丁區的一個克里奧爾女孩
第十六章 為帝國效勞
第十七章 風暴中的公務員
第十八章 令人厭倦的世界
第十九章 受到嚴密監視的出版業
第二十章 起風了
結尾
附錄 戰爭中的法蘭西帝國
文摘
第一章 費里學校
瑪格麗特·多納迪厄
“我出生在亞洲的河邊。”瑪格麗特·杜拉斯晚年談到自己在印度支那的童年時,以她慣有的誇張如是說。“我出生在河邊,我在紅河岸邊度過了自己幼小的童年……隨後,我曾在湄公河畔的金邊和沙瀝停留過。”
對杜拉斯迷而言,這是神秘的名字,傳奇的河流,作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命運的河流與傳奇河流的流淌結合起來。她把河流的無情流淌與那些“來又復還”的波濤流淌對立起來,從中窺視到了宿命:“它奔向大海,走向消亡。”
走向消亡……語調就這樣確定下來。也許,就算《墓外回憶錄》的作者夏多布里昂也不會否認這種語調,對重新顯現的過去的懷念在作者筆下變得寬闊。對作者而言,這條河流過去甚至曾經反覆地成為她文學創作的源泉,是作者適應世界內在旋律的親密情感。瑪格麗特·杜拉斯希望成為“宇宙人”。因此,就算《情人》的作者詩意般地把自己出生地附近的湄公河放置在“湄公河河口”,那又何妨 ?與整個大陸相比,小小的上百公里差距算得了什麼?關於她大部分作品所想像的地理空間,她何曾提及過哪怕是最細小的確切位置?所有這些被再創造的地方,其實在別的地方,在作品的深處,在作家醞釀的思想深處。到處都是季風的整個亞洲就是她的故鄉,是她無法被剝奪的地盤,是她的寫作地。剩下的只是細節問題,都是傳記作家們的事情。
瑪格麗特·日爾曼娜·瑪麗·多納迪厄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那時是交趾支那地區首府的西貢東北的郊區嘉定鎮 。她凌晨4點出生在當時正在印度支那當法語教師的父母的居所。根據當時的法律,亦即法蘭西共和國的法律,孩子必須在第二天到殖民地行政機構登記。嘉定行政助理在填寫好居民的官方登記表後,主持了在出生登記簿上登記的儀式。未來的瑪格麗特·杜拉斯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公民生活。
1914年的嘉定
最初,在嘉隆皇帝統治時期,這裡只是北方大道(著名的漢人大道)邊上的驛站,19世紀下半葉,嘉隆皇帝的兒子明命皇帝在嘉定建造了一座城市。1832年到1834年間,交趾支那發生了反對胡朝中央政權的起義,明命皇帝獲勝(作為報復,他讓人摧毀了城堡和西貢城,並在墓地平原處決了一千多名起義者),決定在那裡建立他的南方省區政權。這只是個小小的插曲。法國人對交趾支那的征服始於1858年,終結於1867年,對這座新興城市而言,意味著這個眾所周知時期的終結。新主人們,“統治者的海軍司令”決定把自己的首府建立在西貢的舊城上,船隻和軍事增援就從那裡抵達。
瑪格麗特·多納迪厄出生時,儘管嘉定是同名省份的省會城市和行政中心,但是與法國征服者所建造的光芒四射的新興城市西貢相比,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只不過是一個單調的小鎮。一種自然元素把兩個地方一分為二,這就是被稱為土石流通道的小河,河水沿著首府植物園流入西貢河。小河上有一座橋,通向外面的達高廣場,那裡離歐洲墓地不遠。黎雲悅大道穿越鄉村直通嘉定鎮中心。強大的殖民地統治者尊重歷史的延續,這條大道(今天的丁玉黃街)一直沿用法國人所喜愛的交趾支那老副國王的名字,直到越南獨立 。
“嘉定省會城市”,這是那個時期的官方稱謂,擁有自己的塔、教堂、市場、郵局、學校、警察……還有許多以這些名稱命名的街道,讓流亡的法國人放心。“履行交趾支那第一地區視察員職責的行政長官”的官方行政公署坐落在市中心由西向東穿越市區的視察大道。小鎮依然保留著過去的某些遺蹟,最著名的是1799年嘉隆皇帝年間建造的阿德朗主教墓,墓地是為了紀念這位法國傳教士而建,嘉隆皇帝掌權前,此人在交趾支那起著歷史性的作用 。瓦頂小塔在交叉路口的樹叢中間。19世紀末,落日之前,酷熱降臨,西貢的上流社會人士黃昏時分駕馬車來到那裡。這就是他們的“巡視活動”,他們好像在此舉行散步儀式,他們穿越墓地平原,沿著寬大的道路散步,路旁是高大的樹木和鮮花盛開的花籬。這種風俗延續到1914年,儘管汽車越來越多地與雙篷四輪馬車和輕便雙輪馬車展開競爭(1903年,西貢有了第一輛汽車)。
更平淡無奇的是,那些居住在嘉定的職員們並不富裕,他們經常從廣場駕駛著被稱作馬拉巴爾的四輪馬車到西貢,因為他們的車夫大多來自印度的西南海岸。據當時的證人講,這些馬車坐著特別不舒適,因此人們越來越喜歡從中國引進人力車。1888年,西貢市政府把獨家經營權讓給了一個法國承包商。坐人力車“進城”,僅需要30分鐘左右。20世紀初,有軌電車也從嘉定通到西貢,以及更遠的肖龍的中國城。最初的有軌電車仿照巴黎的“瑪德萊娜-巴斯蒂耶”模式,由馬匹拉著前行。
今天的嘉定只是平青區眾多小區中的一個,胡志明市擴展時建造了區。街道的規劃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更改了名稱。郵局、市場、學校、醫院還在那裡,視察員公署則變成了區人民之家。成千上萬的宏達機器腳踏兩用車在城裡穿梭,載著家人和穿著傳統服飾長袍的漂亮姑娘;人力腳踏車還在運行,勇敢地在兩用車中間穿行。
季風吹來的亞洲
我們處在季風吹過的亞洲中間,這裡屬於熱帶氣候,乾旱季節(11月到4月)氣溫很少會低於20度,而在雨季來臨之前可以高達40度。年平均氣溫維持在27度以上。多納迪厄夫人1914年4月4日臨產時,正是夏天的季風轉換期,從5月初到10月底,急驟強勁的季風經常肆虐整個交趾支那。每天下午或晚上都會有急驟的陣雨,夾雜著狂風暴雨。每年的這個季節,悶熱的天氣都會讓人特別難受。“雨季來臨前的幾個星期最難忍受。”與多納迪厄一家同一時期生活在印度支那的一位法國教師如是說 。
新生兒的母親37歲,父親42歲。瑪格麗特是亨利和瑪麗·多納迪厄的第三個孩子。他們在9年前分別到達印度支那,在西貢相識,1909年在西貢結婚。雙方彼此都是二婚。女兒出生時,亨利·多納迪厄是嘉定師範學校的校長,這是一所培養地方國小教師、服務當地教育的學校。他的夫人,出生名瑪麗·勒格朗時任西貢市立學校副校長。兩個人均出身大城市的教育世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父母是殖民地政府官員,當時的職業生涯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關於父母來印度支那的原因,作者在20世紀40年代末創作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中給出了屬於她自己的版本。她這樣寫道:“母親是法國北部老資格國小教師,不久前嫁給了一位國小教師,兩人均受到了宣傳廣告和皮埃爾·洛蒂的書的誘惑,急不可耐地來到殖民地探險。”1976年,在一段關於母親的文字中,她進一步美化了這個版本:“某些周日,她站在村政府殖民地宣傳廣告前,浮想聯翩:‘年輕人,到殖民地去吧,那裡的財富等著你。’一棵果實纍纍的香蕉樹下,一對殖民地夫婦穿著一身白衣服,躺在靠椅上優哉游哉,而當地人則圍在他們身旁忙碌。”
應該這樣構想:在這一點上,小說與事實並不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