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主創團隊,角色介紹,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貴州擁有眾多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貴州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貴州的歷史文化層次豐富、內容豐滿又獨樹一幟。該片分為“連結西南的樞紐之地”“避世自在的桃源之地”“靈性文化的遺存之地”“多元交融的活力之地”四個篇章,每個篇章有兩集,涵蓋貴州的“路、通、智、治、敬、育、入、出” 八個方面,以貴州文物為切口,探尋貴州歷史文化,呈現一個文化層次豐富、多元、開放的貴州。
分集劇情
第1集:路
跟隨施展老師的步伐,依次來到大松山墓群、普安白沙古驛道、上塘古驛道、鎮遠古城。沿著古代貴州高速公路“滇湖大道”橫穿貴州,見證了貴州因路而建省,並形成一條多元文化的“苗疆走廊”。大松山墓群這座平民墓葬的考古發現,讓今人得知此處曾經有著持續1400年富足、安寧的生活。先民們通過潛在的、四通八達的路網與海內外密切接觸,一部埋藏在地下的“黔中通史”逐漸顯現於眼前。歷史上的白沙古驛道一直起著區域交通樞紐的作用,它是“滇湖大道”西段進入雲南的交通要道,徐霞客遊歷貴州時曾經過此地。隨著交通方式的更替,古道逐漸被遺忘、被湮沒,但新的故事正在書寫。這是一條保留較為完整,並沿用至今的古驛道,這條過去的“高速公路”為商隊與行人節省了極大路程。馬幫川流不息,小小馬蹄竟能踏石成穴,幾百年的歷史凝固在這一個點上,讓後人感知、觸摸。作為水陸交通樞紐的鎮遠古城,隨著繁榮的貿易發展成為商貿重鎮,各類移民在此地紮根成為新的貴州人。在這裡,同一座山上有著多重文化的交織,人與自然找到了一種完美的結合。
第2集:通
施展老師拜訪了曾經的商貿中心與物資集散地,依次去到鎮遠古城、丙安古鎮、馬桑坪小鎮、貴陽光華錢幣博物館和錦屏縣茅坪鎮,從古代商貿的角度理解貴州歷史,追溯鹽、鉛、木等物產進出黔地的過往。鎮遠是明王朝進入雲貴高原東大門的一座堡壘,瞭望台曾經燃起烽火,與驛道沿線的衛所遙相呼應,護衛著橫貫貴州的滇湖大道。公元1413年貴州建省,軍糧、貢物和各類民間商品運輸量增加,作為出入貴州的重要水路通道,㵲陽河歷經多次疏通,一時碼頭喧囂,商賈雲集,獨特地理位置給鎮遠帶來持續五百多年的繁華,這裡充滿風險,也充滿機遇,古城見證了成千上百家商戶的興衰更替。丙安是赤水河上著名的大險灘,商戶不得不在此停駐,丙安古鎮由此而興。丙安古鹽道,從清代四川開設鹽井開始,川鹽入黔,所有的商人和官員都要在此集結、從此通過。從丙安古鎮出發,又要經歷另一番艱難險阻方能到達鹽運小鎮馬桑坪,在這裡,所有的貨物被裝上體量更小的木船運往各方。自明代廢貝行錢後,雲貴地區的區域經濟被納入全國經濟之中,貴州開始流通中央政府發行的貨幣。在清代,中央政府控制了黔西北的鉛鋅礦,當時北京兩大錢局所需鉛鋅基本由貴州供給,稱為“黔鉛京運”。鹽路的興盛,帶動了貴州貿易與實業的發展,隨著近代工業的興起,貴州金融業也邁上正軌,整個商業體系日趨完善。在黔東南,豐饒的木材從專供皇家的“貢品”,演變成全國生產與交易市場的一環。官方制定交易規則,民間合作建立誠信,這種契約精神,造就清水江五百年的林業繁榮。通過對經濟的管理,古代中央政府在清水江構建起多民族合作互利的生態體系。
第3集:智
施展老師沿著歷史的進程,探訪了從江侗寨美德村、松桃苗族自治縣、安順鮑家屯村以及橫跨關嶺與貞豐兩縣的花江石漠化治理示範區,通過這四個站點體驗了古今貴州人為適應山高水險的環境而採取的生存、演化策略。黔東南從江縣美德村是一處侗族人居住的村寨,在這裡,他們為適應有限的生存環境,沿著溪流建房,在水稻田裡放鴨養魚,延續著一種天然的生態農業。人與物發揮著最大效能,環境與人在這裡完美地融合,侗族人創造了一種生生不息的生活範式。苗族人認為,苗藥起源於遠古時代嘗百草的神農氏,山林中的草藥蘊含了物種在自然演變過程中積蓄的信息,若懂得善加利用便能治療各類病痛。銅仁市松桃縣,在先秦時已有苗族等遠古先民繁衍生息,保存著濃郁的巫文化傳統。醫巫同源,身心同治,居於此地的苗醫世家仍在延續古老的苗醫傳統。安順市鮑家屯村是明朝最早的駐軍屯墾地之一。此處修建的鮑家屯水利工程,結合天然河道與村寨農田的地形地貌,修建八道攔河壩,構建梯形灌溉系統,破解了工程性缺水的難題,讓這裡旱澇保收,春夏一片蔥綠,秋來十里稻香。古代貴州人巧妙借力,與山河協作,孕育出永續發展的生態家園。當代貴州人面對高效發展下的新問題,進一步改造自然。貴州山地的地質地貌極為脆弱,人類的生產活動也容易導致環境惡化。在黔西南州貞豐縣的查耳岩村,村民說這裡是“一把泥巴一碗飯”,環境問題迫使人們採取科學行動。近年來的石漠化治理讓此處的植被覆蓋率提升近一倍,荒山重新披上了綠裝。
第4集:治
施展老師走訪了遵義市海龍囤、銅仁市石阡縣樓上村、黔東南州錦屏縣和雷山縣郎德上寨,通過這四個處於不同生境的社群所建立的領地,追溯貴州人繁衍生息的歷史,了解貴州多元共生的文化傳統。海龍囤遺址是中國唐宋羈縻制度與元明土司制度的實物遺存,它完整見證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政策由羈縻之制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歸流”的變遷。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海龍囤遺址的發掘為深化中國土司制度和文化的研究以及探討中央與地方的互動關係提供了新的材料及視角。在樓上村,漢族移民將儒家文明的基因植根於貴州美麗的山水中。秉持耕讀為本、耕讀相濟的理念,教化鄉民踐行德育與美育之道,讀書明理,修身齊家,以使農耕永續,鄉村和諧,實現了不治而治的儒家理想。在這裡,能從新的角度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以錦屏縣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數十萬份契約文書還原了數百年間多民族人群的生產生活和發展歷程。木材貿易改變了清水江流域的社會生活形態,清水江文書記錄下此處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這片土地上多民族的碰撞融匯,見證著多元一體和諧共生的新家園誕生。雷山縣郎德上寨堅持著古老苗寨的村舍傳統,並取得了財富與幸福之間的平衡。在這裡,所有制度都經全體村民公開議事商定,以資源共享、機會平等、多勞多得和照顧弱勢村民為原則,重視公正與平等。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代,郎德上寨以人人參與、大家獲益的方式共同制定規則,實現公平分配。
第5集:敬
施展老師走訪了清水江中游與巴拉河沿岸村寨、貴陽手上記憶博物館、德江縣穩坪鎮和黔東南州台江縣台盤村,通過這四處各具魅力的地方,探索貴州富有活力的山地靈性文化傳統。在台江縣長灘村,龍舟節象徵著和睦與團結,對當地的社會秩序、人際關係有著積極的作用。與龍舟節相伴而生的神話故事在貴州的山川間隱秘流傳,歷史上不同的人群無論是爭鬥還是交往,最終都和解於互惠共生的現實,在共同締造的神話中共享著精神家園。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貴陽手上記憶博物館創始人王小梅收藏了上百套苗族服飾,經過系統整理與研究,她發現苗族的服飾和圖案是一套貴州自身的圖形信息系統,蘊含苗族族群識別的代碼,也是信仰的象徵與歷史的記錄。自然萬物在圖案中相互滲透,用奇異的符號系統構建出一個靈性世界,在這裡,人們的現實需求與精神需求達到和諧統一。在銅仁市德江縣穩坪鎮,傳自遠古的儺戲依然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儺戲是從儺中演變出來的戲劇形式,面具是儺戲的靈魂,威武莊嚴的是神,猙獰可畏的是魔,伴隨著節奏上的三快四慢八分明、舞步上的進退離合等種種變化,醞釀起神秘的氣氛,當正義戰勝邪祟,就實現了驅魔納吉的目的。籃球是黔東南地區節慶時必不可少的活動,當地有句話是:逢節必賽,有賽必籃球。在黔東南台江縣台盤村,火爆全國的“村BA”起源於苗族“六月六”吃新節。台盤村的籃球賽秉持著簡單的初心,村民們對內互幫互助,對外追求精神的自足,他們民主協商,自治管理,杜絕商業文化,讓體育運動回到了最純粹的模樣。
繼續看6-8集
選集
關閉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在明朝時為“開一線以通雲南”,正式設立了貴州省。然而,無論是建省前還是建省後,貴州在中華大家庭的存在感都很低,只留下“夜郎自大”和“黔驢技窮”兩個讓人產生誤會的典故,被視為“蠻荒之地”。然而貴州現已是西南出海大通道和與中部、東部連線的交通樞紐和重要紐帶。南來北往的文化在貴州匯聚、聯結、交融、紮根。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貴州多元的歷史文化,貴州衛視製作了《這一站,貴州第二季》。
製作過程
創作團隊在製作時為了讓該片更為客觀,並有助於講述和理解貴州歷史文化,加入外部的專家視角,解析貴州文化。通過“時空的觀察者”採訪多位貴州當地人或貴州故事的書寫者、參與者。受訪者有輪渡司機、村圖書館管理員、專家,他們對貴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如數家珍,時而引用詩歌、對聯,時而講述知識、列舉數據。
主創團隊
出品人 | 王先寧 | 製片主任 | 王兆豐 |
總策劃 | 哈思挺 | 統籌 | 六六、陳曉琪 |
總監製 | 劉敬源、陳曦 | 外聯製片 | 王曉含 |
渠道總監 | 牟行芳、魏娟 | 製片 | 首夢琪、劉大明、李揚 |
商務總監 | 龍欽 | 財務製片 | 王悅儀 |
商務執行 | 賈長權 | 造型組 | 周軼、劉絢 |
監製 | 施索 | 後期導演 | 高冰 |
導演 | 程工 | 後期統籌 | 和荷 |
製片人 | 孫寧陽、張茂傑 | 剪輯 | 鄭然、王超 |
執行製片人 | 李曉蕾、王兆豐 | 剪輯助理 | 李蕾、鄧茂華、郭志旭、李敬怡 |
執行總導演 | 蔡又婷 | 技術 | 李蕾 |
執行導演 | 姚陳遠、胥崢、邵正玉、李益傑、康訓鵬 | 調色 | 陳少宣 |
攝影指導 | 邱凱顯 | 聲音製作 | 西山拍檔 |
攝影 | 王俊濤、徐朝傑、尹文瑞、杜澤升、王寶、張大致、殷金朋 | 音樂總監 | 賣嗝 |
錄音 | 唐昆界 | 混音&作曲 | 趙君睿 |
角色演員介紹
- 施展演員:施展中國文化學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作為該片的“時空觀察者”,以實地探訪的方式,帶領觀眾飽覽貴州山水、探秘貴州歷史、共話貴州風土人情。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獲獎作品 | 結果 |
---|---|---|---|
2024年3月5日 | 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23年第四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 | 《這一站,貴州第二季》 | 入選 |
2024年9月9日 | 2023 年度國產紀錄片 | 《這一站,貴州第二季》 | 入選 |
發行信息
前期宣傳
2023年12月16日,該片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並宣布定檔。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 首播日期 | 播出時間 | 完結日期 | |
---|---|---|---|---|
貴州衛視 | 2023年12月23日 | 21:30 | 2024年2月10日 |
收視情況
截至204年2月18日,該片在全中國點播次數達1025994次,點播時長達432715.021小時,在貴州IPTV平台紀錄片榜單中點播排名第三。
作品評價
《這一站,貴州第二季》以“發現貴州,理解中國”為主題,通過“以貴州、見中國”的敘事方式,從貴州這一局部的地理空間和文化歷史切片,觀察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和內在肌理,既揭示了貴州在中華文明中卓爾不凡的地位,又為觀眾打開了從貴州讀懂中華文明的視角,摸到中華文明發展的脈動,讓中國形象變得更加真實可信,可愛可敬。
該片從貴州“山高皇帝遠”的獨特地理空間格局出發,用時間與空間、歷史與地理縱橫交織的方式,從交通、文化、經貿、信仰等角度,展示了貴州作為遠離中原主體文明的邊緣性存在和不同於中原主體文化的獨特文化生態,突出其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國家廣電智庫評)
《這一站,貴州第二季》通過微觀視角講述貴州故事、塑造中國形象,巧妙地將歷史與現實相連。該片從一件文物、一條道路、一幢建築、一場活動、一個文化現象說起,用一場場精彩對話,講述一段段發生在貴州的精彩故事,揭開中華文明在貴州這一空間發展變化的過程。該片不僅具有思想魅力、知識含量,而且畫面精美、語言質樸,在多角度展示貴州美景的同時,立足時代議題,深入解讀貴州文化特質,表現貴州與中華文明之間的獨特關係,為觀眾呈現一個文化層次豐富、多元、開放的中國形象。(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傳播研究所所長朱新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