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逕頭鎮因地處山脈(當地人稱為“逕”)起端而得名。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建立佛岡廳,原為英德縣(今英德市)大陂都的白石鄉、逕頭鄉劃入佛岡廳。民國三年(1914年)6月佛岡廳改為佛岡縣後,逕頭鎮地域的2個鄉歸屬佛岡縣二區;1950年4月歸屬佛岡縣三區,1955年6月設逕頭區;1958年10月,與其他地區合併為躍進人民公社;1961年5月,成立逕頭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撤社改區,改稱逕頭區公所;1994年1月,改稱逕頭鎮;2004年5月,煙嶺鎮併入逕頭鎮。
地理環境
全鎮山地廣闊,屬低丘陵地區。北部為低坡度山丘,是主要的糧產區,亦是商家投資興辦企業的福地;南部為高山林地,具有豐富的林木、竹子資源。鎮內水力資源豐富,建有11座水電站;自然資源豐富,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的首選。主要河流有煙嶺河,自西向東北流過鎮境後,在英德市匯入滃江。
交通
逕頭鎮是
佛岡北部片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交通區位優勢突出。鎮內交通網路縱橫交錯,106國道貫通全鎮南北,南通廣州,北往韶關,通往行政村的道路基本實現硬底化。鎮中心區距離京珠高速公路高崗路口僅6公里,距離佛岡縣城約20公里,距離廣州北二環10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經濟發展
200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2.09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9億元。封山育林面積1138畝,水果產量3818噸,農民人均純收入5188元。佛岡縣逕頭鎮2005~2025年總體規劃,把逕頭鎮新鎮區定位為佛岡縣北部物資集散地和交通中心,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發展現代工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觀光旅遊為主的“現代工業大鎮、生態休閒名鎮”。到2025年,城鎮人口規模為13~14萬人,鎮區面積(含煙嶺圩)為64平方公里。全鎮工業總產值達9.74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3.41億元。全鎮共引進外來投資項目41個,已投(試)產的企業15個,在建項目15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間,工業總產值超過10個億,全鎮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
作風建設
“領導上一節黨課”。結合逕頭實際,鎮委將黨課辦在例會上,認真學習講話精神,強調加強作風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一體化科學發展的需要,是做好民眾工作、構建和諧逕頭的需要,是落實反腐倡廉、保持政府良好形象的需要。會後,要求每個幹部職工結合自身寫一篇心得體會和工作計畫,並按照部門、個人兩個層面進行自查整改,認真做好“改、建”工作。“邀請服務對象集中聽取一次意見”。由鎮委書記帶領作風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到所轄的10村1居進行調研並召開了座談會。鎮對轄區內的企業進行了聯繫,發放了徵求意見表。同時邀請了各企業負責人召開座談會。此外,鎮採取建立徵求意見電子信箱、黨政領導與幹部談心等形式,廣泛徵求了鎮幹部職工對切實加強執行力、黨政班子建設和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全鎮共收集到關於農田、水利、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八個方面的意見、建議20條。“開展一次加強作風建設大家談活動”。鎮裡邀請幹部職工、鎮村居民代表、各單位負責人召開一次“我為逕頭髮展獻一計”活動,並由各部門邀請服務對象談意見、談建議。“以普通民眾身份體驗一次民眾辦事是否難”。鎮作風建設領導小組成員不定期隨機到鎮各部門服務視窗檢查服務工作情況,及時對鎮服務視窗存在問題進行整改,著重提高視窗服務效率、服務態度。同時,設立服務視窗意見箱、電子信箱,徵集各方意見。實行全鎮自上而下的績效考核激勵機制。
園區建設
明確功能分區,推進工業園區建設。作為佛岡縣北部山區鎮,鎮領導深入調研全鎮發展情況,認真分析逕頭髮展態勢,堅持走工業興鎮道路,科學劃分鎮區四大工業園,同時大力推進城北工業園、金嶺工業園融入順德北滘(佛岡)產業轉移工業園,注重圍繞玩具、金屬、印染等骨幹企業,強化產業鏈招商,引導關聯企業進園區,同時加快羅崗坪工業園、井岡工業園的建設工作,促進企業集群化發展。完善基礎設施,推進招商引資工作。通過印發《關於進一步減免部分村鎮基礎設施配套費的通知》,建立完善了新集鎮建房優惠機制,同時使開發區人流進一步聚集。開發區至清南廠的路燈亮化工程的完工,龍瑋公司排污管道的推進,逕頭11萬伏變電站擴容工程的推進,X362線、河西公路的全面動工,有力改善了鎮區的招商環境。突出重點項目,提升科學發展能力。該鎮科學確定重點工業項目27個,其中大山實業、南方華堅、龍瑋織造等列入縣計畫的重點督查項目。
特色農業
發展特色農業,加快開發第三產業。全鎮種植砂糖桔等優質水果面積達18000畝,產值達4800萬元,農業結構不斷升級最佳化。鎮委、鎮政府堅持壯大砂糖桔特色產業的同時,著重加快產業路規划動工,解決農產品運輸難的問題;落實國家惠農政策和對種植大戶進行重點支持,同時鼓勵民眾種植涼粉草、霸王花,養山羊、山兔、溫氏豬等,切實提高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