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述懷

李百藥在隋末寫於南方的詩篇,語調和風格都與魏徵的《述懷》及隋煬帝的《飲馬長城窟行》十分接近。隋煬帝厭惡李百藥,給了他一個處於偏遠南方的官職。這首詩大約寫於公元605年(隋煬帝大業元年)詩人被貶逐南方時,比魏徵的《述懷》早了十多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途中述懷
  • 創作年代:隋末唐初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李百藥
  • 年份:公元605年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途中述懷
伯喈遷塞北⑴,亭伯之遼東⑵。
伊余何為客⑶,獨守雲台中。
途遙已日暮,時泰道斯窮。
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
目送衡陽雁⑷,情傷江上楓。
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難通。
丈夫自有志,寧傷官不公。

作品注釋

⑴伯喈(jiē):東漢蔡邕的字。蔡邕(133-192),東漢文學家、書法家,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
⑵亭伯:東漢崔駰的字。崔駰(?-92),東漢文學家,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之:往,到。
⑶伊余:自指,我。
⑷衡陽雁:衡陽南有回雁峰,傳說秋末冬初,大雁由北向南飛來,至此停留下來,不再南飛,遇春而回。“雁不過衡陽”是古詩詞中一個常用的典故。

作品評析

李百藥寫過像《奉和初春出遊應令》的宮廷詩,但這首《途中述懷》與宮廷詩的全部創作原則相反,李百藥在詩里塞進兩個與他的情況相近的歷史先例,蔡邕的流放和崔駰被竇憲授予位於東北地區的卑職。這兩人都是東漢的學者。衡陽傳說是大雁南徙之旅的終點。與魏徵的《述懷》相較,兩首詩都結束於原則的肯定和道德的決心。李百藥說:丈夫自有志,寧傷官不公;魏徵說: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兩首詩在運用歷史典範及風景描寫方面也是相似的。這是李百藥在放逐和逆境裡所寫的詩歌。可見他在失意的時候常寫出脫離宮廷風格和慣例的自我表現的詩。

作者簡介

李百藥(565—648),隋末唐初詩人。身為名門子弟,經歷非常坎坷。他幼年多病,但博學強記,號為“奇童”,其父李德林隋文帝時任內史令(宰相)。皇太子楊勇召他為東宮學士;隋煬帝即位,李百藥失寵,出為桂州司馬,旋即解職還鄉里。入唐,又遭李淵猜忌,流放涇州。李世民即皇帝位,重其才名,召拜中書舍人,此時他已年過花甲。以後多次拔擢,成為李世民身旁的文學重臣。李百藥“藻思沉鬱,尤長於五言詩,雖樵童牧豎,並皆吟諷”(《舊唐書·李百藥傳》)。尤其長期外斥階段創作,寫景抒情,弔古詠懷,多失意愁苦之辭,情真調苦,感人至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