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火效應

逆火效應

逆火效應(thebackfireeffect)是指:當一個錯誤的信息被更正後,如果更正的信息與人原本的看法相違背,它反而會加深人們對這條(原本)錯誤的信息的信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逆火效應
  • 外文名:the backfire effect
  • 所屬學科:心理學
  • 最終結果:把自己的看法當做理所當然的事實
簡介,實驗,

簡介

如果更正的訊息與人原本的看法相違背,它反而會加深人們對錯誤信息的信任,這就是逆火效應,而更正信息的行為就像是一把逆火的槍,雖然沒有射出子彈,但卻“擊中”了謠言,讓更正後的(或原本)真實的信息更加沒有市場。當在人被動的接受信息轟炸時,會有一種保護自己的既有觀點不受外來信息的侵害的本能。慢慢的,逆火效應就會讓你對自己的懷疑越來越少,最終把自己的看法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事實。

實驗

2006年,密西根大學的布倫丹·奈恩(Brendan Nyhan)和喬治亞州立大學的傑森·雷夫勒(Jason Reifler)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偽造了幾則政治新聞,然後請來一批實驗對象,先請他們閱讀這則偽造的新聞,然後再給他們閱讀真實的訊息。例如,第一則新聞是美軍在伊拉克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第二篇真實的訊息是美軍在伊拉克什麼也沒發現。實驗對象中那些反對戰爭的人往往不認同第一個訊息,而更傾向於相信第二則報導;而那些支持戰爭的參與者則相信第一則報導的敘述,而對第二篇訊息嗤之以鼻。這個結果並不是什麼新發現,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支持戰爭的人在閱讀完美軍沒有在伊拉克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報導的時候,他們反而更加相信第一則假訊息了。
研究人員隨後又在別的話題上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結果又一次發現,如果更正的訊息與人原本的看法相違背,它反而會加深人們對錯誤信息的信任。更正信息就像是一把逆火的槍,沒能射出子彈,打中謠言,卻讓真實的信息更加沒有市場。
當大腦接受了一個信息後,便會本能的捍衛它不被其他與之相斥的信息所侵犯。例如證實偏見(confirmation bias)會在使你在主動尋找信息時選擇與自己觀點相同的,無視與自己觀點相斥的(詳見:《 “綠壩娘”就在你腦中 》);逆火效應(the backfire effect)則是在人被動接受信息轟炸時保護自己的既有觀點不受外來信息的侵害。慢慢的,逆火效應會讓你對自己的懷疑越來越少,把自己的看法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事實。
1976年,里根在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經常提到一個芝加哥女人長期利用社保制度漏洞騙取錢財的故事。里根說,這女人有80個江湖化名,30個假地址,還偽造了12張社保卡,用來領食物救濟,騙取多人份的醫保等等社會保障,大挖資本主義牆角。這位里根口中的“社保女皇”成為了人們議論的焦點,引發了持續30年的各種話題。然而,這“社保女皇”的故事純屬瞎編,美國當然也有人喜歡占政府的便宜,但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女人符合里根的描述。經過時間的流逝與真相的揭露,依然有很多人對此信以為真。人們依然經常提到這個不勞而獲的女人的例子來為辛苦勞動的廣大美國人民鳴不平,儘管事情的真相只需要點擊幾下滑鼠便可以知曉,但謊言卻仍是大有市場。
心理學家說,這樣的故事就像劇本一樣。我們可以決定安排劇本的情節按照自己的喜好發展。人們接受信息不是看其真實性,而是看其合不合自己的口味。雖然《華氏911》的導演邁克·摩爾(Michael Moore)抨擊各種黑幕的紀錄片大有市場,但是對他的影片嗤之以鼻的也大有人在。人們看完一則新聞或是一部紀錄片後,傾向於關注自己希望看到的內容,總結出自己希望得出的中心思想,早已不是電影本身。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奇怪、荒誕的理論會拒絕科學、理性和事實。你越是和那些偽科學擁躉講科學,他們越覺得你是欲蓋彌彰;你越是和憤青講理性,他們越是覺得你是賣國賊。同樣的,你也永遠不可能在網上贏得一場口水戰。你越是引經據典,擺事實,講道理,就越是讓電腦另一頭的傢伙更確信他的觀點;同樣的,你也會對對方的數據和論證作出類似反應,結果是雙方都不肯退讓,越來越頑固不化,誰都說服不了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