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倍增假說

逆流倍增假說

“逆流”,是指兩個並列管道中液體流動方向相反。逆流倍增現象可有旁圖所示模型來解釋。有並列甲乙丙三個管,甲管下端與乙管相連。液體由甲管流進,通過甲乙管的連線部又折返經乙管流出,構成逆流系統。如果甲乙管之間的膜M1能主動從乙管中將nacl不斷泵入甲管,而M1對水又不通透,當含nacl溶液的液體在甲管中向下流動時,M1膜不斷將乙管中的nacl泵入甲管。結果甲管液體nacl的濃度自上而下越來越高,至甲乙管的連線部達最大值。當液體折返從乙管下部向上流動時,nacl濃度越來越低。由此可見,不論是甲管或是乙管,從上而下,溶液的濃度是逐漸升高的,形成濃度梯度,即出現了逆流倍增。丙管內的液體滲透濃度低於乙管的液體,由上向下流動,丙管與乙管之間的膜M2對水通透,丙管液中的水可通過滲透作用不斷進入乙管,液體在丙管內向下流動的過程中,溶質濃度從上至下逐漸增加。從丙管流出的液體濃度要比流入時高,其最大值取決於乙管液的滲透濃度和M2膜對水通透性的大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逆流倍增假說
  • 外文名:countercurrent multiplier hypo-thesis
  • 提出者:Hargitay,Kuhn與Wirz
  • 提出時間:1951
基本原理,基本解釋,生理學解釋,結構基礎,過程,影響因素,

基本原理


“逆流”,是指兩個並列管道中液體流動方向相反。逆流倍增現象可有旁圖所示模型來解釋。有並列甲乙丙三個管,甲管下端與乙管相連。液體由甲管流進,通過甲乙管的連線部又折返經乙管流出,構成逆流系統。如果甲乙管之間的膜M1能主動從乙管中將nacl不斷泵入甲管,而M1對水又不通透,當含nacl溶液的液體在甲管中向下流動時,M1膜不斷將乙管中的nacl泵入甲管。結果甲管液體nacl的濃度自上而下越來越高,至甲乙管的連線部達最大值。當液體折返從乙管下部向上流動時,nacl濃度越來越低。由此可見,不論是甲管或是乙管,從上而下,溶液的濃度是逐漸升高的,形成濃度梯度,即出現了逆流倍增。丙管內的液體滲透濃度低於乙管的液體,由上向下流動,丙管與乙管之間的膜M2對水通透,丙管液中的水可通過滲透作用不斷進入乙管,液體在丙管內向下流動的過程中,溶質濃度從上至下逐漸增加。從丙管流出的液體濃度要比流入時高,其最大值取決於乙管液的滲透濃度和M2膜對水通透性的大小。
逆流倍增假說

基本解釋

解釋尿液濃縮與稀釋的假說,Hargitay,Kuhn與Wirz於1951年提出逆流倍增假說(countercurrent multiplier hypo-thesis)。
所屬學科:動物生理學(一級)

生理學解釋

結構基礎

皮質部組織間液與血漿是等滲的 ,髓質部組織間液與血漿的滲透濃度之比,隨著由髓質外層向乳頭部深入而逐漸升高,分別為2.0、3.0、4.0。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時,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通透性增加,小管液從外髓集合管向內髓集合管流動時,由於滲透作用,水便不斷進入高滲的組織間液,使 小管液不斷被濃縮而變成高滲液,最後尿液的滲透濃度可高達1200mOsm/kgH2O,形成濃縮尿。髓袢愈長,濃縮能力就愈強。
腎臟結構圖腎臟結構圖
腎單點陣圖腎單點陣圖

過程

由於髓質的滲透濃度從髓質外層向乳頭部不斷升高,即腎髓質的滲透濃度由外向內逐步升高,出現滲透梯度。逆流指兩個並列管道液體流向相反。髓袢與集合管的結構構成逆流系統。在外髓部,髓袢升支粗段主動吸收Na+與Cl-而不透水,則升支粗段內小管液向皮質方向流動時,NaCl濃度降低,小管液滲透濃度下降,髓袢升支粗段外組織液滲透濃度升高。故越靠近皮質,滲透濃度越低;越靠近內髓,滲透濃度越高。在內髓部,在抗利尿激素作用下,對水通透性增加,與外髓形成濃度差,水被重吸收,小管液中尿素濃度逐漸升高。內髓集合管對尿素通透性大,尿素就順濃度梯度向內髓部組織間液擴散。髓袢降支細段對水通透性大,水被重吸收。尿液濃縮。
同時還存在逆流交換系統

影響因素

影響腎稀釋濃縮機能的因素很多,如抗利尿激素、慢性腎功能不全、利尿劑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