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重峰阮子敬南還

《送重峰阮子敬南還》是明代詩人張以寧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是作者送別同鄉友人南還所作。開頭兩句寫送行雙方的親密關係,之後兩句描述當年見到故鄉友人的喜悅,中間四句點出與友人的情誼深切與離別的苦楚,末尾兩句托朋友捎話給故鄉的魚,表達了深摯的鄉情鄉誼。詩筆樸質無華,卻又情致纏綿,結尾緊扣“故鄉水”的著想,使得詩情首尾環合,渾然一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重峰阮子敬南還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張以寧
  • 作品出處:《翠屏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重峰阮子敬南還
君家重峰下,我家大溪頭。
君家門前水,我家門前流。
我行久別家,思憶故鄉水。
何況故鄉人,相見六千里。
十年在揚州,五年在京城。
不見故鄉人,見君難為情。
見君情尚爾,別君奈何許。
送君遽不堪,憶君良獨苦。
君歸過溪上,為問水中魚。
別時魚尾赤,別後今何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阮子敬:作者同鄉好友,福建重峰人。生平不詳。
2. 大溪頭:在福建古田城南,有兩條源流,於此匯合,又名雙溪。
3. “相見”句:相見於六千里外,指在京師。
4. “十年”二句:意謂兩人曾長期相處,先在揚州,五年前又同來京師。
5. 難為情:猶言其情不堪,受不了。
6. “見君”二句:意謂有你在京,總算還能見到故鄉的人,但感情上還是受不了,你走了,我的鄉思可不知如何寄託。
7. 遽(jù):突然,驟然。
8. 良:確實,實在。
9. 為問:代問。
10. 魚尾赤:《詩經·周南·汝墳》:“魴魚赬(chēng)尾,王室如煅。”《毛傳》:“赬,赤也;魚勞則尾赤。”形容差役勞苦。此處泛指作客他鄉的憂勞。

白話譯文

你的家鄉在重峰,我的家鄉在雙溪。
你家門前的河水,從我家門前流過。
我離家已經很久了,懷念故鄉的流水。
更何況故鄉的人,在六千里外相見。
我們在揚州相處了十年,五年前又同來京師。
一直見不到故鄉的人,看見你很難控制自己的感情。
見到你感情尚且這樣,離開你,我的鄉情不知如何寄託。
送別你的時候就不能忍受,回憶你的時候實在痛苦。
你回鄉經過雙溪的時候,請為我問一問水中的魚兒。
離開的時候魚尾還是紅色的,我離開後現在怎么樣了。

創作背景

元末,張以寧由黃岩判官升任六合縣尹。因事免官,適逢戰亂,就滯留在揚州一帶,達十年之久。後被元順帝徵召入京,累官至侍讀學士。這首詩作於元惠宗至正六年(1346年),詩人應召入元大都任職五年之際,是他在京送同鄉友人阮子敬贈別所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作者家鄉大溪有兩條水流於此會合,其一便來自重峰方向。這種地理上的毗鄰源流關係,在詩中自然而巧妙地被用來譬喻送行雙方的親密關係:“君家重峰下,我家大溪頭。君家門前水,我家門前流。”這格調,這取喻,是化用了北宋李之儀名句:“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卜運算元》)詩人在化用的同時仍有創造,那就是“君家”、“我家”的兩番重複,造成的那種近鄰間的親密感,含蓄表達著共飲一江之水,休戚相關的聯繫。語意俱佳。
詩人這時別家已十五年之久,遠在六千里外的京城,不期見到來自故鄉的朋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和“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這兩種好事迭加起來,親如之何,美如之何,樂如之何。詩人將此欣喜激動之情表達得平靜含蓄:“我行久別家,思憶故鄉水。況乃故鄉水,相見六千里。”這裡的“故鄉水”非常輕靈地與上文“君家門前水,我家門前流”的“大溪”映帶,使詩情搖漾。而“故鄉”一辭,在這一解中又構成復疊。
整整十五年,“十年在揚州”,那時必定就歸心日夜思故鄉;不料接著“五年在京城”,想必卻憶揚州是“故鄉”。哪裡會想到在京城還會遇見“故鄉人”,而這故鄉人還是老朋友呢。叫人難以相信,喜不自勝,這就是“見君難為情”的意思。這裡的“故鄉人”三字,又與前一解重複勾連,詩情又搖漾一次。而“十年”、“五年”,也是一種復疊形式。以下用頂針格起,接連兩番運用加倍之法,渲染別情,使之醇濃。“見君情尚爾,別君奈何許?”這是一次加倍,從見面說到話別,容若不勝。殊不知接著又是:“送君遽不堪,憶君良獨苦”第二次加倍,從話別想到別後相思。連同上一解末二句,詩人用了一種推波助瀾的寫法:“不見……見君;見君……別君;送君……憶君”,這感情的三次浪潮追逐而起,每兩次間小有跌宕。讀來迴腸盪氣之至。
最後的一解是別開生面的。詩人請朋友捎話給故鄉的魚“別時魚尾赤,別後今何如?”它似乎是反用王維的《雜詩》“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的寫法。從中卻流露了別的信息。《詩經·周南·汝墳》“魴魚赬尾,王室如毀”,詩意一般認為是說周室不太平,人民憂勞。詩人藉此意謂當初離別家鄉,民生困於虐政。詩中還暗含韋莊《菩薩蠻》“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之義。這最後的寄語,使詩情超越了個人友誼,而指向對整個家鄉的憂念,從而升華到較一般贈別詩更高的境界。結尾“為問水中魚”,仍是緊扣“故鄉水”的著想,這使詩情首尾環合,渾然一體。
南朝樂府如《西洲曲》就形成了一種四句為解、妙於重疊、音韻流轉、一語百情的詩體,張以寧的這首贈別詩可謂盡得其秘傳。它不僅以語言質樸,情意纏綿、風神搖曳而膾炙當時;而文人贈別詩用民歌體,這一做法本身就很有新意。

名家點評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重峰送別一篇,仿太白可稱合作。”
清·沈德潛周準明詩別裁集》:“情致綿綿,神似《飲馬長城窟》詩。”
湘潭大學教授羊春秋《明詩三百首》:此詩純用白話,而情意纏綿。復疊迴環,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開端四句,令人聯想到李之儀《卜運算元》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但它在當時的影響,遠遠超過李詞。李方伯楨《題雙燕圖寄人》詩云:“君家吟溪北,我家郡北西。君家梁問燕,我家梁間棲。”周尚書忱《送人》詩云:“我家白沙渚,君家桐江頭。我家門前水,亦向桐江流。”當皆從此出,可知是作膾炙當時。”

作者簡介

張以寧(1301—1370),字志道,古田人。生於元大德五年,卒於明洪武三年,享年七十。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於世。人呼“小張學士”。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滅元後,復授其侍講學士,奉使安南(今越南),還,卒於道。家於古田翠屏山下,學者稱翠屏先生。以寧工詩,高雅俊逸,超絕畦畛。著有《翠屏集》《春王正月考》(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