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將軍詩帖

送裴將軍詩帖

傳為唐代顏真卿所書。該帖楷、行、草相混而書,書法大小、長短、肥瘦、斜正變化多端,間雜隸書筆法,氣雄力厚。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顏真卿的《裴將軍詩》以漢分為魂,融合諸體,牢籠百態,裴旻劍舞活現於魯公筆端。欲醫草之輕浮,可於此貼中求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裴將軍詩帖
  • 外文名稱:無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者顏真卿
送裴將軍詩帖,原文,流傳,考證,
作者作者

送裴將軍詩帖

顏真卿,生於公元709年,卒於公元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名臣,傑出的書法家。他在任侍御史時,為奸臣楊國忠不容,被排擠出京師,出任平原(今山東西北部)太守。當時,安祿山叛逆大唐的野心已經顯現,顏真卿就以連連下雨為藉口,修城牆、疏導護城河,暗中招兵買馬儲備糧草,做了軍事上的充分準備。在“安史之亂”乍起、河北諸郡紛紛陷落的情況下,他獨舉義旗抵抗叛軍,被附近各郡推為盟主。後來顏真卿入關,任戶部侍郎、河北招討使,唐肅宗封他為御史大夫,唐代宗封他作魯郡公。然而顏真卿的剛正、耿介為奸佞之輩所不容,一生多次被貶外任。在李希烈起兵反對唐朝廷時,宰相盧杞忌恨顏真卿的剛正,挑唆皇上叫顏真卿去勸降。顏真卿明知此行兇多吉少,但仍然以“君命也,焉避之” (殷亮《顏魯公行狀》)的崇高使命感自勵,僅攜侄子、家僮前往。李希烈勸誘顏真卿不成,又以活埋、火焚相威脅,在這種情況下,顏真卿大義凜然,痛斥李希烈,最終被縊殺身亡,享年七十七歲。朝廷得知這一訊息後,停止辦公五天,詔贈司徒,謚“文忠”。近五十年的仕宦生涯里,顏真卿恪守了儒家忠孝之道,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維護李唐王朝的統一捨身取義,成為了忠臣義士的典範。
送裴將軍詩帖
史學家范文瀾在著述中每談及於唐代書法,皆稱“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這是因為顏真卿偉大的人格融入了他的書法作品,展現出了雍容偉壯、雄渾樸厚的盛唐氣象。影響所及,由整個晚唐而至宋、元、明、清,直至現代。傳世的顏真卿《裴將軍詩》書卷,更引起人們的極大重視。這不僅僅是因為這首氣勢雄渾、詞句險絕的五言古詩使人驚嘆,更是由於它的書法藝術引起人們的極大注意。

原文

《裴將軍詩》全文共有93字:
“裴將軍
大君制六合,猛將清九垓。
戰馬若龍虎,騰陵何壯哉!
將軍臨北荒,烜(xuǎn)赫耀英才。
劍舞躍游電,隨風縈且回。
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
入陣破驕虜,威聲雄震雷。
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
匈奴不敢敵,相呼歸去來;
功成報天子,可以畫麟台”。

流傳

這近百字的詩文應由三塊碑石組成,最初只見到了兩塊。第一塊碑石為長方形,長74厘米,寬43厘米,9行,為“裴將軍”至“隨風”之間的40字。第二石為正方形, 長42厘米,寬42厘米,共有5行,應有“縈且回”至“百馬”之間的27字,實際存26字(碑石右下缺失一“高”字)。我沒見過的第三石上26字,如果按前兩石的間距排列,應至少有5行。考慮到陳設的美觀,第三石的尺寸極可能長74厘米,寬43厘米。除去《裴將軍詩》剩下的26字,大約還有30×43厘米的空間供題跋之用。這重要的傳承信息,卻無緣得見!
裴將軍(局部)裴將軍(局部)
最早看到它們是在1995年,當時只存石兩塊,已經不全。再去,只剩一塊。再去,一塊也沒有了。那時不知天高地厚,僅憑對拓印膚淺的了解,把它們做成了拓片。當時的碑刻太多,沒有時間細細清洗,兩塊《裴將軍詩》碑石表面也有許多磨損,以致拓出的效果很不理想。想來,只能說追悔莫及!
武漢的《裴將軍詩》碑石是後人翻刻的,但即使如此,也彌足珍貴了。歷史上,《裴將軍詩》有兩個傳本。一是四川南充陳氏藏曹武惠王本,白麻紙,墨跡,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本是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刻《忠義堂帖》拓本。《忠義堂帖》為顏書專集,南宋嘉定八年編集摹勒,收集的多屬精本和稀見之本。由於《裴將軍詩》的紙本、拓本上都沒有顏真卿的名款, 有人對它的真偽產生過懷疑,但絕大多數人認為它是真品。
《裴將軍詩》兩種版本的書寫內容無異,但書法體勢差別很大。武漢的《裴將軍詩》碑石,到底是以誰為祖本呢?
比較之後,可以斷言,武漢的《裴將軍詩》祖本是故宮博物院的紙本。這也切合了碑石來自北京的說法。故宮博物院藏的《裴將軍詩》紙本,無署款及書寫年月,凡20行,93字。前14行與武漢所見的碑石一般無二,共67字。我沒見過的第三石有26字,寫作了6行,比我想像的多1行,細細看,是最後的“台”字單獨寫作了一行。不過所見的兩塊碑石不象故宮的紙本那樣,滿是印鑑,見證了書卷流傳有序的經歷。兩塊碑石上只找倒一方印,唯一有的一方印,位於第一塊碑石的右下角,印文是“落紙雲煙”。
《裴將軍詩》明末曾為睢陽袁可立、袁樞父子所收藏,董其昌有題跋《顏魯公贈裴將軍詩》:“婁水王尚書家藏顏魯公《贈裴將軍詩》,余曾臨數卷,此其一也。今為伯應(袁樞)所收,伯應自其尊公(袁可立)幕府攜來。所謂“劍舞躍游電,隨風縈且回”者。目見之海上舟師,何止公孫大娘渾脫舞可助書興。余惡札益自愧矣。”睢陽袁氏府第還有大量的古書名畫與各種收藏,明末許定國誘殺高傑大亂睢州,袁氏藏品一時化為烏有。董其昌上文所記書畫是袁樞隨身攜帶的真賞之物,故在弭亂之際未遭兵燹。今人尚得寶玩賞鑒,實賴冥冥之佑。昔日袁可立巡撫登萊督軍海防之時,太康許定國曾為其手下中軍,多次蒙袁氏擢升提攜,後得以累官河南總兵。當袁可立故去十二年之際,許定國竟在其府第釀此大兵禍,並攜兵投靠後金,被後世指詬為“甚不義也”。袁府所藏,金題玉躞皆付丙丁,固已足可惜,然明王朝復辟的最後一點希望也隨之破滅,實更發興亡之嘆,袁氏父子之丹誠博雅則永照汗青。

考證

《裴將軍詩》書卷 , 最早見於著錄的是宋代樓鑰編《攻媿集》。到了清朝道光年間 , 湖南寧鄉人黃本驥增訂《顏魯公文集》時 , 收進了此詩 ,並詳加註解。他在文集卷十二注中 , 講到顏魯公古近體詩時 , 引證了《新唐書》中的一段話 。《新唐書》的列傳第一百二十七中有《李白、張旭、裴旻列傳》,載“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唐文宗,即李昂,公元827年至840年在位。裴旻,就是顏詩中所說的“裴將軍”。李白、張旭、裴旻均活動於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是什麼原因讓文宗在他們逝後下這樣一道詔書,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不過,晚唐裴敬在公元843年撰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中也印證了文宗下詔的說法。裴旻劍舞被列入“三絕”是沒有疑問的,他的技藝也應該是極其高妙的,唐人筆記中的記載似乎也為這個說法提供著佐證。唐末李冗撰的《獨異志》里有這樣一段描述“(裴旻)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電光火石之際,裴旻從容地“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下”,“觀者數千人,無不悚栗。”
斐旻曾經和幽州都督孫佺率軍北伐,為敵人包圍,斐旻舞刀立於馬上,箭矢從四面射來,“皆迎刀而斷”,敵人因而大驚逃走。(事見《新唐書》)當時的大詩人王維有詩贈斐旻——
“腰間寶劍七星文 ,
臂上琱弓百戰勛。
見說雲中擒黠虜,
始知天下有將軍。”
(《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贈裴旻將軍》)
顏真卿的《裴將軍詩》也和王維的詩一樣,是歌頌裴旻戰功的,列入了《全唐詩》第一百五十二卷,題作《贈裴將軍》。其他詩人,如岑參,寫過一首《裴將軍宅蘆管歌》,也是讚美裴旻的。
歷史上的收藏家、文人對《裴將軍詩》書卷,都有極高的評價。雖然此帖流傳不廣,罕為人見,但凡是見到此帖的人都會對它一見傾心。何紹基就曾感嘆道:“余覓之十數年不可得,今突睹之,不禁拍案叫絕!”珍愛之情,溢於言表。清代王士禎在《弇州山人稿》中對這個書卷的特點更是作了精闢的描述:書法兼有正書行書,字型兼有篆意,筆勢拙古,雄強勁逸 , 有一掣萬鈞之力。以鎚蓋印,砸印成泥;以釵劃沙,斷釵折鐵;老屋漏雨,壁痕斑斑等等特點都具備於此書卷之中。
清人王澍在《虛舟題跋》中,則對《裴將軍詩》中的內容作了更深的探究:詩中所說“ 劍舞躍游電,隨風縈且回”, 正是《獨異志》中對裴旻劍舞描述的概括。裴旻為龍華軍使駐守北平時(唐代北平在今河北完縣),北平多虎,裴旻善射,曾經一日射虎三十一隻。(據《唐國史補》)因此詩中又有“ 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的句子。“匈奴不敢敵,相呼歸去來”談的則是裴旻北伐時舞刀斷矢,嚇退奚族敵人。顏魯公的這首詩字字實錄,絕無一句溢美之詞。
這幅詩卷讓人不由頓增一股森然激烈的豪氣,仿佛處身於策馬嘶殺的古戰場,感受著劍拔弩張之勢,雄姿英發之概。詩(詩歌)、書(書法)、人(人品)的三者融合,成就了這件“奇品”。詞氣踔厲的詩、勁健雄奇的字、凜然正氣的人,千古之下,再無第二。詩卷里雜揉的楷、行、草諸體,開合縱橫,時而渾厚雄健,時而游龍飛舞,具有很強的衝擊力,可謂驚心動魄、字字逼人。這是正是裴將軍奔雷掣電之奇與顏魯公忠義激昂之氣,兩相激發而形成的。史贊顏真卿“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新唐書·顏真卿傳》),看了這幅詩卷,可以想像,顏真卿當年那忠肝義膽的氣度,確是凜凜然如“秋霜噴空,長虹貫日”。(《新唐書·顏真卿傳》)
明人王世貞評價《裴將軍詩》“書兼正行體,拙古處幾若篆籀,而筆勢雄強健逸,有一掣萬鈞之力。”詩卷中融合的各體,顧盼生姿,其間正書如泰山之鎮,巍然屹立;行草則龍虎振威,不可逼視。帖中還有的字,非常奇古。如“怛”字,本應該作“烜”,為煌赫光耀之意。但顏真卿把它的偏旁寫作豎心,“亘”寫作“旦”,寫成“怛”字,就更顯得激揚奔放。又如“歸去來”三字,筆勢連貫,結構奇特,頗象一個字。這都使人有拍案稱奇之妙。《裴將軍詩》深深地影響了後人,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何紹基、現代的沙孟海等書法大家都曾經從這個書卷中汲取了精蘊。1998年我國發行了1套2枚的虎年郵票,其中第2枚郵票的圖案選用的就是《裴將軍詩》中的“虎”字。
古人說此詩卷書法的特點是奇傑飛動,兼楷行篆籀,雄強勁逸,奔雷掣電,一舉千鈞等等,是很貼切的。它超出了顏真卿其它碑帖的書法風格之上,但又具備顏書的神髓。也正因為如此,《裴將軍詩》書卷就成了書林魂寶,為歷代書法家、收藏家所珍視。
晚唐裴敬於會昌三年,即公元843年拜謁了李白墓,在他撰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中印證了文宗下詔的說法:“太和初,文宗皇帝命翰林學士為三絕贊,公之詩歌,與將軍劍舞,洎張旭長史草書,為三絕。”文中提到的將軍是裴旻,他是裴敬的曾叔祖。
遼東九月蘆葉斷,遼東小兒采蘆管。
可憐新管清且悲,一曲風飄海頭滿。
海樹蕭索天雨霜,管聲寥亮月蒼蒼。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斷腸。
遼東將軍長安宅,美人蘆管會佳客。
弄調啾颼勝洞簫,發聲窈窕欺橫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將蘆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驚楊柳,復向園中誤落梅。
諸客愛之聽未足,高卷珠簾列紅燭。
將軍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全唐詩》卷一百九十九《裴將軍宅蘆管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