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是北宋文學家曾鞏所作的一篇送別贈序。作者以議論的形式,指出某些官吏只圖個人安逸、名利,到偏遠的越地作官不願久居,因而導致那裡越加落後的原因,並列舉事實對辯護這種陋習的錯誤論調作了有力的批駁,最後滿懷深情地鼓勵和希望友人李材叔以其超群出眾的才幹治理柳州,做出政績,改變那裡的落後面貌,為偏遠的越民帶來實惠和利益。全文描敘議論均能生動活潑,清新可誦,感情充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序
  • 作者:曾鞏
  • 作品出處:《曾鞏集》卷十四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李材叔1知柳州序
談者謂南越2偏且遠,其風氣與中州3異。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車船未行,輒已屈指計歸日。又鹹小其官,以為不足事。其逆4自為慮如此,故其至皆傾搖解弛5,無憂且勤之心。其習俗從古而爾6,不然,何自越與中國7通已千餘年,而名能撫循8其民者,不過數人邪!故越與閩9、蜀10,始俱為夷11,閩、蜀皆已變,而越獨尚陋12,豈其俗不可更與?蓋吏者莫致其治教13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師而之越,水陸之道皆安行14,非若閩溪、峽江、蜀棧15之不測16。則均之吏於遠,此非獨優歟?其風氣吾所諳17之,與中州亦不甚異。起居不違其節,未嘗有疾。苟違節,雖中州寧能不生疾邪!其物產之美,果有荔子、龍眼、蕉、柑、橄欖,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屬,食有海之百物,累歲18之酒醋,皆絕於天下19。人少斗訟,喜嬉樂。吏者唯其無久居之心,故謂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為一鄉一縣,其德義惠愛尚足以薰蒸漸澤20,今大者專21一州,豈當小其官而不事邪?令22其得吾說而思之,人鹹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為越人滌23其陋俗而驅於治,居閩、蜀上,無不幸之嘆,其事出千餘年之表,則其美之巨細可知也。然非其材之穎然2425於眾人者不能也。官於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穎然邁於眾人,能行吾說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與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薦者為縣,入秘書省,為著作佐郎。今材叔為柳州,公翊為象州26,皆同時,材又相若也。則二州交相致其政27,其施之速28、勢之便29,可勝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30!其可賀也夫!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李材叔:名獻卿,曾知閬州,作者的友人。
  2. 南越:古國名,在今廣西一帶地區。
  3. 中州:中原地區。
  4. 逆:有預先猜度之意。
  5. 傾搖解馳:意指心志動搖不定,政令松馳懈怠。
  6. 爾:這樣。
  7. 中國:指建立在中原地區的漢族政權。
  8. 撫循:同“拊循”,撫慰。
  9. 閩(mǐn):建立在福建地區的古國名。
  10. 蜀:建立在四川盆地的古國名。
  11. 夷:古代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數民族。
  12. 陋:粗鄙野蠻。
  13. 治教:實行仁政措施,進行禮樂教化。
  14. 安行:安全便利。
  15. 閩溪、峽江、蜀棧:泛指道路險阻難行之地。
  16. 不測:不可揣度、探測的,意為不安全。
  17. 諳(ān):熟悉。
  18. 累歲:多年。
  19. 絕於天下:天下少有。
  20. 熏蒸漸澤:比喻經過較長時問的禮儀教化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仁義道德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21. 專:單獨掌握,文中指任一州的宮長,掌一州的大權。
  22. 令:假使。
  23. 滌(dí):清除。
  24. 穎然:聰穎不凡、出類拔萃的樣子。
  25. 邁:超過。
  26. 象州:地名,在今廣西中部地區。
  27. 致其政:推行政令教化。
  28. 施之速:施行政令迅速快捷。
  29. 勢之便:形勢局面方便有利。
  30. 也夫:表感嘆的語氣助詞。

白話譯文

談論世事的人紛紛說南越地區偏僻又遙遠,那裡的風俗習慣與中原大不一樣。所以派去做官的人都不打算長期在那裡供職,總是車船還沒上路,就已經扳著手指頭在計算應該返回的日期了。又都把那個地方的官職看成低一等,認為不值得認真乾一回。他們預先自作籌劃竟像這樣,因而到任後,全都偏斜動搖,懈怠鬆弛,沒有憂勞和勤勉的心思。這種官場習氣自古以來就這樣。否則的話,為什麼從越地同中原建立起密切聯繫已經一千多年了,但是號稱確能安撫那裡百姓的官員,只有那么幾個人呢?以前的越地同閩地、蜀地一樣,最初都屬於蠻夷聚居區。閩地、蜀地現在都已經改變了,而越地偏偏還保留著一些陋習,難道是越地習俗根本就改變不了嗎?原因是來這裡做官的人沒有誰盡到他治理教化的責任啊!唉,這也是越地百姓的不幸啊。
到越地做官的那些人,不明白由京師開封抵達越地,水上陸上的道路行走都很安全,不像閩地的溪流、通過三峽險段的長江、蜀地的棧道會出什麼意外。如此看來,被朝廷權衡委任的官員選分到遠方地區,這裡不是唯獨最好嗎?這裡的風俗習慣,我對它很熟悉,同中原也不是差別很大。日常生活,照樣不違反一般常規,未曾會生什麼別的病。如果違反一般常規就算在中原難道能不生病嗎?越地物產豐饒,果木有荔枝、龍眼、香蕉、柑橘、橄欖,花種有素馨花、山丹花、含笑花等種類,食品有海產各種物品,有多年的老酒陳醋,都在全天下獨一無二。百姓中打官司的很少,喜好嬉戲娛樂。在這裡做官的人只因他沒有長期供職的心思,因此就說這地方不能幹。如果他具備長期供職的心思,如何就不能幹呢?
古時候的人掌管一個鄉或一個縣,他那道德、仁義、恩惠、慈愛還足夠用來對鄉民或縣民薰陶升發,浸潤灑布。現在統轄範圍大的獨掌一個州,怎么能把那官職看成低一等而不認真乾一回呢?讓這些人獲知我的主張而思索一番,人人都樹立起長期供職的思想,又不把那官職看成低一等,替越地百姓洗刷掉他們的粗鄙習俗而把他們驅使到大治上來,處於閩地、蜀地之上,沒有百姓真不幸的慨嘆。這番事業在一千多年以外乾出來,那么它本身所得到讚譽的大小,就可想而知了。但是,不是他那才幹鋒芒嶄露、遠遠超過眾人的人士,卻做不到這一步。在南方做官的人太多了,我深深明白他那才幹鋒芒嶄露、遠遠超過眾人,而且能行用我的主張的人士,只有李材叔罷了。
李材叔早年就與他的兄長李公翊在同一年做官,一起通過推薦人出任縣令,升入秘書省,擔當著作佐郎。現在李材叔出任柳州知州,李公翊出任象州知州又都在同一時間,才幹也差不多。這樣看來,二州交相使州致達到極點,它那施布的迅速,形勢的近捷,能夠講得過來嗎!恐怕真是越地百姓的幸運啊!恐怕太值得慶賀啊!

創作背景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具體創作時間待考。作者好友李材叔與其兄李公翊同年登第,後又同入秘書省任著作佐郎,又同時外放廣西。李材叔知柳州,李公翊知象州。作者遂寫了這篇贈序,以為赴任的慰勉之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段,談柳州人民的不幸。臧否歷代柳州任職官吏。南越與中州從文化到經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所以很多官吏都不安心在那裡任職。作者只用幾筆,就勾畫了這些患得患失、只為自己打算的官吏的嘴臉:一是車船還沒有上路赴任,就已經在計算任滿回京的日子了,“屈指計歸日”的動作,入微地刻畫了他們迫切望歸的心情;二是都嫌官小,不值得乾一番;三是到了任上松松垮垮,沒有憂民生疾苦之心,沒有勤奮的工作精神。從官吏瀆政的角度,寫出了柳州人民的不幸。作者用比較法,從巨觀範疇,從歷史的縱橫對比中,深刻地指出瀆政官吏給柳州發展帶來的巨大危害。越、閩、蜀,一開始都是不開化的邊遠地區,但經歷上千年後,閩、蜀都擺脫了落後、貧窮,只有越,仍處在落後、不開化狀態。作者論理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從巨觀著眼,橫向比較。因為一任官吏,二、三年任期,僅是懈怠其職,其危害並不見得顯著,只有從上千年歷史的縱向對照中,才能明顯地昭示其危害,讓人信服地看到官吏瀆政,給柳州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
第二段,歷數柳州之美,以寬慰李材叔之心。這段重點寫柳州物產之美,“絕於天下”,真實地突出了柳州的自然特點。以勸勉李材叔要有“久居之心”,並為下文作者提出的,要讓柳州文化經濟發展“居閩、蜀上”,作了物質上的鋪墊。
第三段,以古之官吏的敬業精神,勉勵李材叔在柳州要大有作為。這段正面疏導,設例相諭,以古之官吏風範示人。古之官吏,即使卑至掌一鄉一縣,必盡心盡職,以德義仁愛滋潤教化人民,駁“嫌官小”的柳州知州們。作者以“令其得吾說而思之”,貌似告誡他官,事實是在委婉諷諫李材叔,要有“久居之心”、“不小其官”,為掃蕩南越的落後面貌,為南越走向文明開化,躍居閩蜀之上盡心盡力,且認為李材叔有過人之才,一定能做到這些。全段諄諄娓娓,因勢利導,措詞溫婉含蓄,讀來十分親切。儘管要求很高,但不嫌苛刻。作者不失為誨人不倦、含蓄善誘之者。
第四段,簡敘李材叔兄弟事略,以二李上任為越州之幸。作者祝願他們兄弟“交相致其政”,迅速取得政績,是為“越之人幸矣”。至此,與開頭第一一段言“其民之不宰”相呼應,表現了作者寄予李材叔兄弟的厚望。
這篇贈序反映了作者對於“為官之道”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主張,為官不管大小,應有“德義惠愛”之仁,並以此“薰蒸漸澤”百姓,亦即教化膏澤其治下的人民。他們對工作,應“憂且勤”,不能“傾搖懈弛”,松松垮垮,表現了儒家的“民為重”的民本思想。首段言越民之不幸,末段言越民之幸。文章編織縝密無隙,章法嚴謹。這是作者文章的一大優點。

名家點評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君子居其位則思盡其職,不以遠近、大小、難易分也。材叔之往柳州,或亦有不屑於其意者,故子固以是告之歟。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遞說三層,即俗情以破其見。既已寬之,實已勉之也。氣清調逸,此南豐一體,近時學曾文者多尚之。

作者簡介

曾鞏(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少有文名,十八歲入京赴試,與王安石交遊。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太學肄業,為歐陽修所賞識。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長期擔任地方官職,政績卓著。擅長散文,是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文章論證委曲周詳,風格簡練厚重,布局完整謹嚴,節奏舒緩閒雅,長於說理而短於抒情。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