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將軍赴定州》是唐代詩人郎士元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是作者送人奉命出鎮邊疆之作。前四句以漢李廣相喻,寫李將軍新授節度使,萬里出鎮,出塞上軍旅。後四句寫一片荒遠雄渾景象,篇末回應開端,預祝將軍威望所至,兵不血刃。全詩布局得當,鑄詞精警高亢,風格雄壯豪邁,虎虎有生氣,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和尚武精神。命意措辭,不落俗套。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李將軍赴定州⑴
雙旌漢飛將⑵,萬里獨橫戈⑶。
春色臨關盡,黃雲出塞多⑷。
鼓鼙悲絕漠⑸,烽戍隔長河⑹。
莫斷陰山路⑺,天驕已請和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定州:州治在今河北定縣。
⑵雙旌:儀仗用的旌旗。旌:軍中大旗。漢飛將:指李廣,喻送別之友人。
⑶“萬里”句:此句意為天子命令他出征於千里之外。獨:一作“授”。 戈:此指率兵防邊。
⑷“春色”兩句:與王維《送平澹然判官》的“黃雲斷春色”句同意。關:一作“邊”,邊關。黃云:塞外的大風,捲起塵土和黃沙,猶如陣陣黃雲。
⑸鼓鼙(gǔ pí):指軍隊打仗時用的樂器,也叫戰鼓,這裡運用了借代手法,借指鼓聲。悲:形容鼓聲緊急,有酣暢之意。絕漠:遙遠的沙漠之地。
⑹烽戍:烽火和堡壘。戍:指守邊士兵及用的刀矛。長河:黃河。
⑺陰山:即陰山山脈。唐時陰山北部為突厥、回紇等族的疆域。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的統稱。
⑻天驕:漢朝稱北方匈奴為“天之驕子”,簡稱天驕。此處泛指強敵。
白話譯文
旌旗招展下的彭將軍,獨自一人領兵守衛萬裡邊疆。
春天的景色到了邊關就沒了,塞外最多的是黃色的煙雲。
激越的戰鼓聲震盪沙漠,烽火連天隔斷了黃河。
不要截斷通往陰山的路,因為強敵已經來求和。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大曆元年(766)前後,詩人任左拾遺時。當時朝中大臣自宰相以下,出牧奉使,必有錢起、郎士元二人餞行詩作,名重京畿。此詩即是其中一篇送別李將軍的作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集中體現了郎詩“工於發端”的特點。首聯“雙旌漢飛將,萬里獨橫戈”寫得極有氣勢。此詩借漢飛將比彭將軍。郎士元寄希望於彭將軍,希望他能像“漢家飛將軍”一樣,揮刀橫戈,勇往直前。
首聯塑造了詩的典型形象。借古李將軍擬今李將軍,可見作者對今之李將軍的頌揚、期許。句中“雙旌”為唐制,節鎮大將出鎮賜雙節雙旌,以之領起,益增大將威嚴。發端一聯,形象鮮明,氣勢雄偉,讓讀者展開聯想,仿佛眼前仍留有李廣當年征戰沙場的英雄形象。
頷聯塑造了詩的典型意境。“春色臨邊盡,黃雲出塞多”是寫實景,寫送別的地理環境。詩人從色彩上描摹、寫出邊陲重地的特景,勾勒了這樣一幅畫面:春色愈近邊境愈淡,以至逐漸消失了,沙塵飛揚,染盡邊塞的天空令黃雲增多了。這背景,色調灰暗,景物卻帶有邊塞的特點。清代沈德潛稱這兩句是“極警拔語”,其實是贊寫景的真實、可感、典型。頷聯寫邊塞景色,造語警拔,春色臨邊地而盡,即“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意,出塞之後,可見片片黃雲,杜甫亦有“隴草蕭蕭白,洮雲片片黃”之語,寫北地黃雲確為常見。
頸聯進而從邊塞風光寫至軍旅生涯,絕漠鼙鼓、長河烽戍,造就了寥廓的意象和悲壯的情調,戰爭畢竟不是浪漫遊戲。對句流水,由於軍威震懾,敵人入侵的烽火在黃河以北就隔斷了。這兩句是對出征後的祝願,非實景。
尾聯詩人由憶想回到現實,告誡彭將軍,連年的戰爭應該結束了,不要阻斷去陰山的路,胡人自封的天驕已請和。這就表達了詩人希望邊疆和平、安定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彭將軍未來所立的功業的聯想。“天驕請和”言邊患已弭,合前句“莫斷陰山路”而連此句的“已”字,則又見作者識見:對外戰爭在於制止侵略,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通好是十分必要的。其意與杜甫《前出塞》“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相近。至此詩旨頓現。原來前文極寫李將軍聲威,只為末聯之反跌蓄勢,而所作景語雄健中含悲涼之意,則已為此一反跌張本。因此而使本詩滋味醇厚,挹之不盡。
詩的後兩句把邊疆安定的藍圖展現在大家面前。“鼓鼙悲絕漠,烽戍隔長河”這一聯是憶,憶邊疆連年不斷的戰爭,把戰爭的場景寫得如臨其境。戰鼓聲聲,沙漠傷悲事頻傳;漢與匈奴常常烽火兵刀相見。這裡流露出詩人對戰爭的厭惡。詩人由憶想到現實,展開充分的想像,對彭將軍寄予了深厚的希望,同時表達了詩人渴望祖國和平統一、渴望漢胡和好的心聲。
從藝術上看,此詩雖屬送行詩,但絕無一般詩人送別詩的離愁哀怨、纏綿悱惻。全詩開端畫面宏偉、壯觀,在廣褒的荒漠屹立著飛將軍的形象;頷聯刻畫詩的背景;頸聯運用聯想、進一步描繪戰爭場景;尾聯收語簡潔。總之,詩人於平靜處道出內心送別將軍的不平靜。有對連年征戰的厭惡,有對彭將軍的希望,更多的則是盼望和平、安定的美景早日到來。全詩用字簡潔,用意精妙,想像豐富,形象鮮明、突出。郎士元的送人之作,時得之者以為榮,而本篇寄意深切,更非可以一般應酬詩目之,而其蒼涼悲壯之氣,又可見郎詩風亦非僅閒雅一體。
名家點評
作者簡介
郎士元(?—780?),字君胄,排行四,中山(今河北定縣)人。玄宗天寶十五載(756)登進士第。安史亂後,避亂江南。代宗寶應元年(762)授渭南尉,大曆元年(766)前後擢為拾遺,繼遷員外郎,復轉郎中。德宗建中初(780)出為郢州刺史,並持節治軍,卒於官。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新唐書·藝文志》等。工詩,擅長五律,善寫餞別應酬詩,與錢起齊名,並稱“錢郎”。“自丞相已下,更出作牧,二公無詩祖餞,時論鄙之。兩君體調,大抵欲同,就中郎公稍更閒雅,近於康樂”(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卷下)。徐獻忠《唐詩品》稱其詩“天然秀穎,復諧音節,大率以興致為先,而濟以流美。雖篇章錯雜,應酬層出,而語多閒雅,不落俗韻,其取重時流,不徒然爾。惜無大作以齊曩代高手,將非尺寸短長之恨耶”。有《郎士元集》二卷,《全唐詩》存詩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