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光歸吳》是唐朝詩人郎士元的作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張光歸吳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出處:郎士元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郎士元
- 首句:看取庭蕪白露新
作者,詩詞正文,注釋,白話譯文,賞析,
作者
詩詞正文
看取⑴庭蕪⑵白露新,勸君不用久風塵⑶。
秋來多見長安客⑷,解愛⑸鱸魚⑹能幾人。
秋來多見長安客⑷,解愛⑸鱸魚⑹能幾人。
注釋
⑴看取:即看,取為助詞,無實際意義。
⑶風塵:此處用以比喻紛亂的社會或漂泊江湖的境況。
⑷長安客: 客居長安的人,代指在官場上鑽營的人。
⑸解愛:喜愛。解,高興、開心,如“解顏而笑”。
⑹鱸魚:這裡用的是“蓴鱸之思”的典故,是思念故鄉的代名詞。故事是這樣的:西晉文學家張翰在洛陽當官,一日見秋風起,想到故鄉吳郡的菰菜、蓴羹、鱸魚膾,說“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夠適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夠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來當官呢”,於是棄官還鄉。
白話譯文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一首在秋風初起,白露未唏的時節,送友人辭官歸故里的詩。寫詩的人不能算沒名氣,但也不算特有名氣,因此只有不多的資料存世;被送別的人更沒有名氣,沒能找到任何的說明。其實就算及其有名的唐詩《送元二使安西》里的元小二,也已經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裡,僅留下了“姓元,行二”的說明,何況是這首名氣不怎么大的詩里的張小光呢,自然是無人說起了。
但是,就是這樣一首水平普普通通的唐詩,為什麼能傳唱至今呢?因為其中的想像空間和可能包含的真摯感情!
首先從前二句來看,“看取庭蕪白露新,勸君不用久風塵。”一首送別詩,說明友人是已經明確要走了,那么對於一個要離開的人,為什麼詩人還要勸他說: “天冷啦,你就好好滴走吧,別再留戀啦!”呢?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像一下,其實這位張光兄,沒有那么強烈的主觀願望想要走,但又不得不走呢?這就來了問題了,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使得他非走不可呢?一般分析,這一定不會是什麼升官發財的好事兒,而恰恰相反,反而可能是什麼破家滅門的禍事。試想:時值白露時分,炎夏已逝,秋風漸起,庭院中的露水沾濕了人的衣裳,大自然的寒冷已現端倪,而政治上、人事上的迫害可能也即將到來,這個時候,如果能走,還是趕緊離開吧,惹不起,躲一躲,總是能好一些吧。
在勸離之後,詩人接著寫到:“秋來多見長安客,解愛鱸魚能幾人。”這裡用了兩個典故,首先是長安客,長安是唐朝的都城,自然匯聚了全國各地而來的人,這些宦遊的人,“客”居長安,或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報效國家;或想要平步青雲,高官厚祿;但也肯定有很多“人生在世不稱意”的。雍陶在《長安客感》中寫到:日過千萬家,一家非所依。不及行塵影,猶隨馬蹄歸。描述了這些不得意的“長安客”們四海漂泊,流浪四方的遊子形象,大有背井離鄉的一種蒼涼無奈之感,約等於咱們現在所說的“北漂”。第二個典故是“鱸魚”,也就是張翰張季鷹的思念故鄉“蓴鱸之思”。這兩個典故用在這裡,就像在繼續開解友人:“你也不用為著離開長安返回家鄉而沮喪啦,開心點吧。你看看我們這些久為長安客的人,一個個過得漂泊孤零,哪有你這樣灑脫地回家好啊?!走吧走吧,別傷心啦。我還挺羨慕你呢,呵呵。”
在張翰的“蓴鱸之思”這個故事裡,除了思鄉,還有一點也是要注意的。當時張翰辭官前是“齊王東曹掾”,也就是齊王手下的一個屬官,而就在他辭官後不久,齊王司馬冏兵敗,而張翰正因為辭官及時,沒有被牽連,得免於難,因此世人都認為他的棄官是看準了時機而為,並不僅僅是因為思念故鄉,或者說,思念故鄉只是一個由頭,甚至是藉口。那么由此我們繼續前兩句的猜想,郎士元用這個典故來作為對友人的勸誡,是否也含有要友人“知機”的提示呢?思維一發散,真是覺得言有盡而意無窮啊!
說了這么多,你們可能還要問,你前面說的“可能包含的真摯感情”在哪兒呢?看官!要知道,明知道一個人都惹了什麼禍事,迫不得已要還鄉了,還能來送別,還能寫一首詩來送別,還能寫一首又是哄又是勸的送別詩來送別,就為了讓友人走得高興點兒、欣慰點兒!要是這還不算真摯的感情,那怎樣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