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秀才序

《送孟秀才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序。這篇序首先直接寫第一次見到孟琯的印象,然後又描述了後幾次見到孟琯的情形,表明了自己願為他作序的原因及強烈願望,最後在文中表明了對孟琯的勉勵之情。這篇贈序敘事簡潔,用詞得當;感情真摯,耐人尋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孟秀才序
  • 作者:韓愈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昌黎先生集
  • 作品體裁: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品相關,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孟秀才
今秋,見孟氏子琯於郴,年甚少,禮甚度,手其文一編甚鉅。退披其編以讀之,盡其書無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識之矣。其十月,吾道于衡潭以之荊,累累見孟氏子焉,其所與偕盡善人長者,吾益以奇之。今將去是,而隨舉於京師,雖不有請,猶將強而授之,以就其志,況其請之煩耶。京師之進士以千數,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其要在詳擇而固交之。善,雖不吾與,吾將強而附;不善,雖不吾惡,吾將強而拒。苟如是,其於高爵猶階而升堂,又況其細者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孟秀才:即孟琯。孟琯是孟子的第三十八世孫,元和五年(810年)進士,長期在嶺南生活,著有《嶺南並物志》一卷。
⑵今秋:指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秋,亦即唐順宗永貞元年十月。
⑶度:進退有度,有分寸。
⑷手:執,持。
⑸鉅(jù):通“巨”,大。
⑹披:翻開,批閱。
⑺心存而目識:在心裡對某個事物存有很深刻的印象。
⑻道于衡潭以之荊:途徑郴州、潭州(今湖南長沙)去荊州江陵。
⑼累累:屢次,多次。
⑽善人長者:善人,有道德的人,行為善良的人。長者,性情謹厚的人。
⑾折肱(gōng):猶折節,降低身份,屈己下人。
⑿其要在詳擇而固交之:要,關鍵。譯,審慎。國,堅定,堅決。善:指這篇文章前面所說“善人”。
⒀與:親附,結交。
⒁高爵:“高爵厚祿”之省,高顯的爵位,豐厚的體祿。這裡指通過科舉求得的功名富貴。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今年秋天,我在郴州見到了孟氏後生孟琯。他還很年輕,但言行禮節很適度,有分寸,手裡拿著自己撰寫的一大卷文稿來見我。回家後我翻開他的書捲來讀裡面的文章,看完之後發現,他的文章沒有不能勝任科舉考試的,從此我就已經打心眼裡對他有深刻的印象了。這年十月,我途徑郴州、潭州,將要去荊州江陵,在那裡又多次見到了孟琯,發現與他在一起交往的都是有道德的性情謹厚的人,我因此更加看重他了。現在我將離開這裡,隨舉子們到京,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不來請求我,我也會竭力傳投些學問給他,來達成他求取功名的心題,更何況他請求我多次呢!京城的進士數以千計,這當中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對那些我認為不錯的,我常常降低身份,屈己下人。結交文友的關鍵在於審慎地選擇善者,然後堅定不移地跟他結成良好的關係。善的人,即使他不主動結交我,我也將竭力親近他;不善的人,即使他不討厭我,我也將竭力拒絕與他交往。如果你能像這樣去做,那么大概對於再大的功名也能逕步得到,又何況那些小的功名呢?

創作背景

這篇散文作於永貞元年(805年)十月,時韓愈徙江陵府法曹參軍。此時,孟琯將隨舉於京師,韓愈作序送之。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韓愈文章寫得好,歷來有“杜詩韓筆”一說。蘇軾說他內外兼修,文武俱備:“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這篇贈序是應孟琯之邀而寫的,文章雖短,卻表明:作為名熱心的教育家,韓愈積極指導後學,重視教育和培養年輕文士。
作者首先直接寫第一次見到孟琯的印象:“年甚少”,“禮甚度”。由此可見韓愈對孟琯的第一印象應該是不錯的,年輕有為,彬彬有禮,少了很多年輕人身上的那份浮躁。特別吸引韓愈眼球的是他“手其文一編甚鉅”,請求自己為他贈序。對於言行謹慎而又熱衷文章的人,韓愈都厚愛有加。果然,回家之後,韓愈迫不及待地一口氣看完了孟琯那一大卷書,對孟琯的文章評價很高一“盡其書無有不能”,認為此時的孟琯與那些舉人相比毫不遜色,這讓韓愈打心眼裡喜歡並賞識這個文壇後生了。
接下來作者又描述了後幾次見到孟琯的情形。這裡作者並未直接描寫孟琯的言行舉止,而是從側面來表現,著重寫了與他交往的對象,“其所與借盡善人長者”,這讓作者愈發地賞識他了,所謂“近朱者赤”,“人以群分”,想必孟琯也是個道德高尚的“善人長者”了。從此,韓愈對孟琯另眼相看,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正因為這樣,作者接下來表明了自己願為他作序的原因及強烈願望。一是作者將要離開此地回京城。此時作者因遭權臣讒害,被貶為連州陽山令已有三年之久,當年一月順宗即位,大放天下,“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盪垢清朝班”,韓愈已經在郴州待命了好幾個月,眼看即將有望回京,心情十分高興,作者在此階段寫了大量的詩文。二是作者獎掖後進的苦心。只要認定你是一個可塑之オ,即使你本人未提出任何要求,他也一定會不惜屈尊降貴地提點你。三則是由於孟琯本人的熱情,反覆地請求韓愈指點自己。鑒於以上幾點,作者欣然提筆為孟琯作序。
作為一篇贈序,作者接下來在文中表明了對孟琯的勉勵之情。不像其他的官員那樣,居高臨下地對普通學子誨語諄諄,作者以親身經歷來告誠孟琯: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即使是進京趕考的舉子也不例外,要取得成功,必須要有良好的溝通和交際能力。而自己即使在身居高位之時,仍能做到屈己下人。這不是卑躬屈膝,更不是阿諛奉承,而是趨善的秉性使然。要確定什麼時候屈己下人,什麼時候要有風骨,必須要做到“詳擇而固交”。對你有用的人,即使他不喜歡你,你也要竭力同他建立良好的關係;對你無用的人,即使他很喜歡你,也沒有必要有過多的來往。這樣,高官厚祿就俯拾可得了。話雖說得有些俗氣,卻是比較現實的態度,也是韓愈自己的親身體驗。韓愈考功名的經歷,對韓愈刺激很大。所以在這篇文章之中,作者以過來人的身份將半生仕途沉浮得出的經驗和教訓,轉化為對年輕學子孟琯諄諄教誨:要擇善而從,與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作者用精練的文字揭示了作序的原因及對孟琯的勉勵,對孟琯寄予了殷切希望。雖然最後的結果不太令人滿意,但是正如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所寫: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孟琯與他雖非師徒,卻如坐春風般地享受到他的教誨。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郭預衡郭英德《新版校評·修訂本·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卷1韓愈柳宗元》:“文章敘事簡潔,用詞得當。”

作品相關

後來孟琯於元和五年(810年)登進士第,僅赴舉五年而登第,在唐人看來是很順利的,不知這是否與他將韓愈的教誨銘記在心有關。不過之後孟琯並未官運亨通,反而一路被貶官,常年居於嶺南一帶,想必對此教誨未能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又稱“韓吏部”“韓文公”。韓愈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國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職。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