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首早期的邊塞詩,詩題一作《從北征》,“從”是隨同前往,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詩人自身;“送”是送人,末句中的壯士即是被送的友人。揣摩篇意,似以作《送北征》為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北征
- 創作年代:北朝齊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裴讓之
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原文
沙漠胡塵起,關山烽燧驚。
皇威奮武略,上將總神兵。
高台朔風駛,絕里寒雲去。
匈奴定遠近,壯士欲橫行。
作品賞析
此詩順著時間,構思平平,但層次感清晰,表現得卻很有氣勢。首句說:北方的沙漠地帶騰起了胡騎來襲的沙塵,以單純而形象的畫面,交代了戰爭的責任與敵人大舉入境的情景。從次句起,即轉寫我方的反應。次句中的“關山”,指我方北面邊防線上的關隘和山口;“烽燧”,即烽火,白天放煙報警叫“烽”,夜裡舉火叫“燧”。關山吃驚,受到震動,便舉烽燧向朝廷報警。以上二句,空間上自北向南展開,敵騎從沙漠壓向邊關,烽火從關口、山頭燒起,向內地頻傳,直至京城。其間,喊殺聲震天,烽火遍地,才一落筆,即為全詩渲染了一派陰鬱、緊張的戰爭氣氛。
三、四句接寫朝廷上下的反應。三句說皇上的決策,四句說將軍的行動。“武略”,原指軍事謀略,此處的“奮武略”,指的是出兵征討;“上將”,意同主將;“神兵”,指軍隊,意味作戰勇猛如神。皇帝的威嚴不容蔑視,決定進行討伐;主將於是統率神兵及時出征。在時間上,這二句一前一後,先有決策,而後採取行動,其間的承接關係是很明顯的。
“高台”二句,專寫“上將總神兵”北進途中所見。北方吹過一片高地,迎面撲來,從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升起寒雲,仿佛是向征人暗示前程將有新的難以抗拒的凜凜嚴寒。這二句的環境描寫很有特色,空曠無邊,原為塞上所有,酷冷奇寒,也為關內所不經見。大敵當前的嚴重形勢,艱苦卓絕的戰鬥環境,令詩的意境籠罩於一種悲壯的氣氛之間,生死攸關的一次重大考驗嚴肅地提到了從軍將士的面前。“壯士”將作何抉擇,詩人又將對壯士作何勉勵與期待呢?結尾二句作出了回答。
“匈奴定遠近”句從上下文的聯繫來看,當是指已可確定匈奴的行止、遠近。此句在結構上遙應篇首“沙漠胡塵起”,同時又作為過渡性的句子,引出壯士慷慨赴宴敵的表示。末句中的“橫行”,作褒義詞,指縱橫馳騁,在鞍馬間建功立業。末句作第三人稱敘述的語氣,仿佛是在客觀地介紹“壯士”的態度,似乎壯士真作如此想,而實際上,此詩的後四句所寫,都是虛擬的情景——當詩人送人北征時,軍隊尚未出發,絕野景色、壯士心聲之所以被表現得如此真切動人,主要是由於詩人對生活的熟悉,以及出於愛國愛友之心的對友人的真誠而熱切的期待。
此詩的敘述描寫章法井然:從敵方寫到我方,我方則由皇上而將軍而壯士;在時間上順序的同時,空間上先遠後近,近而又遠,鏡頭從沙漠拉到關山,再拉到朝廷,而後再拉向塞外。動作繁複,畫面迭變,但並不顯得煩亂;時空上時有跳躍,但並不給人以突兀或模糊的印象。感情豪放,筆力粗獷,字句之間又有如此細密的針線,此詩雖不以構思新巧取勝,卻也表現出詩人不淺的藝術工力。
作者簡介
裴讓之,字士禮,生年不詳,大約卒於北齊天保六年(555年)。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歷仕東魏、北齊兩朝,官至中書舍人,頗有政績,且以詩文知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