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別王宣城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鮑照
- 作品出處:《謝靈運鮑照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別王宣城⑴
發郢⑵流楚思⑶,涉淇興衛情⑶。
既逢⑷青春⑸獻,復值⑹白苹⑺生。
廣望⑻周千里,江郊藹⑼微明。
舉爵⑽自惆悵,歌管⑾為誰清。
潁陰⑿騰前藻⒀,淮陽⒁流昔聲。
樹道⒂慕高華⒃,屬路⒂佇⒄深馨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王宣城:當為鮑照的一位王姓朋友,其家鄉在宣城。古人常以家鄉來稱呼有地位或有影響之人。宣城,即安徽省東南宣城郡。
⑶楚思、衛情:指忠於職守的品質或愛國之情懷,是對王宣城的高度讚揚。
⑷既逢:已經遇到。
⑸青春:指春季,因春季草木顏色青蔥而稱之。
⑹復值:又逢。
⑻廣望:放眼而望。
⑼藹:通“靄”,雲氣。
⑽爵(jué):古代一種三足酒器。
⑾歌管:同“歌吹”,即歌樂聲。管,指管狀樂器,多用竹子做成,也指該種樂器演奏出的音樂。
⑿潁(yǐng)陰:潁水南邊,此指代宋朝潁濱遺老蘇轍。
⒀前藻:指前人的詩文。
⒁淮陽:淮河北邊,此指代漢朝淮陽太守汲黯。
⒂樹道、屬路:站立於路上。
⒃華:才華。
⒄佇(zhù):久立等待,此指肅立敬慕。
⒅馨(xīn):散布很遠的芬香,此比喻聲譽流芳後世。
白話譯文
在什麼地方呆久了,就會對此地產生留戀之情。
王宣城從春到秋,不懈地將忠誠與才智獻於職守。
放眼而望,能看到千里之外,江邊晨霧靄靄,天色微明。
舉起酒杯不由的感到惆悵,這歌樂聲究竟是為誰為停的。
王宣城的文采猶如宋朝潁濱遺老蘇轍詩文的文采,政績猶如漢朝淮陽太守汲黯昔日的聲望。
世人佇立在大道中,仰慕王宣城的極高的才華和流芳百世的美名。
創作背景
王僧達為宋臨川王劉義慶的女婿,乃當時第一高門世族琅邪王氏的代表人物,詩人曾經擔任劉義慶的臨川王國臣,二人因此得以文義相交往,屢有詩相唱和。這首詩就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春,王僧達由京都建康出為宣城太守時詩人所作之別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送別詩,作者在抒發真摯友情的同時,對友人的前程寄與熱忱的期望,表示良好的祝願。
開頭兩句寫路途引起的情思。郢為楚國的國都,淇水為流經衛國的一條大河,離開郢都,渡過淇水,與友人的離開京都,其事雖不同,而離別之情則相似。詩發端二句,以“發郢”、“涉淇”所引起的鄉思,暗示送別的主題,表現送別時的難捨之情。“既逢”二句,用《禮記》“季春之月,苹始生”語,點明送別的時間。“青春盛”,同時又暗示王僧達正在青春盛年之時,這年王僧達二十八歲,所以詩如此說。
中間四句,通過送別之處江郊樹木繁密,昏暗微明的淒涼景色,引出別宴舉杯惆悵的感嘆,以至吹奏的樂曲和吟唱的曲調都帶有淒涼的情調。表現了與友人分別時的難捨難分,和對友人的無限留戀。
末四句,正面寫送別。用西漢的黃霸為潁川太守,治為天下第一,以及汲黯為淮陽太守,郡內大治的典故,說王僧達的治理宣城,將會像黃霸、汲黯一樣以仁義為本,取得良好的政績。既是對友人的臨別祝願,也表達了他對友人治理才能的信心,顯示了二人深厚的友情。
這首詩對友情的表達方式具有自身的特點。前六句主要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來透露內心的感受。後六句主要是借歷史人物的事跡來勉勵友人。深情厚意藏於“氣體”之中。讀這樣的詩,字雖易認,但深層含意卻不是一目了然的。這與鮑照寫詩多用典故有關。另外,這首詩的開頭兩句起得好。它在情感上起著統御全詩的作用。
名家點評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4~466年),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後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後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後因宮廷內部鬥爭,死於亂兵之中。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