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二連盆地始新世阿山頭組上部發現的一個柯氏犀類新種——退化祖犀(Pappaceras meiomenus)。種名取上前臼齒退化之意。新種屬於中等偏小的犀類,正模(IVPP V20254)為一保存完好的頭骨化石,長約39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退化祖犀
- 拉丁學名:Pappaceras meiomenus
- 分布區域:內蒙古二連盆地始新世阿山頭組
形態特徵,所屬亞種,
形態特徵
新材料不僅保存了完好的頭骨和牙齒特徵,還首次揭示了柯氏犀類顱基部的形態特徵。研究表明,柯氏犀類與典型的巨犀類在頭骨和牙齒特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巨犀類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僅分布於亞洲。晚期典型的巨犀類在顱基部有一個獨特的特徵:鼓後突明顯增大,與副乳突近於等長並癒合。新發現的退化祖犀在顱基部具有了這一特徵的雛形:鼓後突增大,並且有與副乳突癒合的趨勢。
所屬亞種
始新世是犀類演化和分異的重要時期,四個科級分類單元:兩棲犀科(Amynodontidae)、蹄齒犀科(Hyracodontidae)、巨犀科(Paraceratheriidae)和真犀科(Rhinocerotidae),都於始新世出現。儘管在20世紀60年代,研究者們就構建了早期犀類系統學框架,但各類群之間的系統關係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基於包括古近紀犀類各類群典型代表共25個分類單元和203個特徵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柯氏犀亞科與巨犀亞科(典型的巨犀類)構成單系類群,從而支持了柯氏犀類是典型巨犀類祖先類型的觀點。系統發育分析還顯示兩棲犀科與巨犀科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並且目前了解相對較少的緊齒犀科與真犀科構成姐妹群關係。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早期犀類演化歷史的傳統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