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原因分析
1、造林樹種選擇不當造成林分退化
立地條件、造林樹種選擇不當,造林違背適地適樹的原則,是導致楊樹林分退化的重要因素。我區退耕還林工程營造的楊樹防護林,部分造林地塊屬坡耕地或崗地,土壤保水能力差,加之土壤貧瘠,不能滿足楊樹生態特性的要求,導致林木生長不良。楊樹在幼林生長階段長勢還一般,但進入中齡林後,隨著對水分和肥力的需求不斷增加,由於缺水、缺肥而表現出生長衰弱,年生長量低下,形成小老樹林分和幹頭樹林分。
2、蛀乾害蟲危害造成林分退化
人工防護林,因樹種單一,生長不良,抗性又差,致使蟲害不斷發生並蔓延迅速。近幾年來,在楊樹人工防護林中,以楊乾象甲、白楊透翅蛾、青楊天牛、黃斑星天牛、桑天牛等蛀乾害蟲發生面積大,對楊樹中、近熟林分危害嚴重,並防治困難。由於蛀乾害蟲的猖獗危害,致使林木成片死亡,防護林“帶斷網破”,從而導致林木生長量減少和部分死亡。
3、理過熟造成林分退化
林分進入自然成熟期,生理機能衰退,防護效能降低,便到了更新採伐期。由於受採伐限額的影響,更新採伐延後,林分進入過熟期後,林木生長逐漸衰竭,造成心材腐朽風折,成為病蟲藏身和繁衍之地,不僅降低了林木的經濟利用價值,防護效用也不可避免地衰退。
4 其他因素造成林分退化
營造的楊樹防護林,普遍存在初植密度過大。隨著林分鬱閉,林木生長瘦弱、細小,森林生態功能等均不斷下降。楊樹為速生樹種,林木之間生長競爭激烈,相互爭奪養分和水分。加之林地立地條件差、未能及時撫育間伐,造成林地衛生狀況差,病蟲害發生嚴重,抑制林木生長,致使林分整體質量出現退化。此外,造林整地粗放、栽植技術不當、生產經營不當、病蟲害防治不及時、人為破壞、牲畜踐踏、自然因素等也是造成林分退化的重要因素。
修復措施
退化林分修復要根據不同林種、不同退化程度採取不同的修復措施。
1、科學規劃
合理栽植栽植時應根據地貌、土壤等各個條件合理規劃。主林帶基本與主風向垂直,以喬木為主;如:青楊,白楊。副林帶可選擇沙棗或其他灌木,做到喬灌結合,加強防護林的防護作用。
2、加強管理
篩選、引進抗逆性強、防風效益好、適合本地區栽種的樹種,形成多樹種的結構模式。選用良種壯苗,嚴格按照造林技術規程操作栽植,有條件的林帶用滴灌澆水,誰種樹誰收益的原則,責任到人,加強每年的所需管護力度,從而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措施,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3、採伐更新
主要針對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和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防風固沙林,本著利於新植幼樹生長的原則,避免對環境的干擾,要根據實際情況對退化林分進行修復,可採取小面積皆伐、帶狀採伐、塊狀修復等方式,伐除病木、枯死木,實現採伐更新造林。
4、撫育復壯
主要針對水土保持林、農田防護林和防風固沙林的中幼齡林。針對不同條件的退化林分,可採取相應的修複方式,如生長撫育、補植撫育、復壯改造等方式。
5、擇伐補造
主要針對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立地條件相對較差農田防護林。根據林地現有樹種分布情況確定擇伐補造方法,儘可能考慮通過補植補造來形成混交林。擇伐方式有全面伐除、塊狀擇伐、帶狀擇伐。根據擇伐方式和擇伐後形成的林隙大小,採取不同的補植補造模式,營造不規則混交林、塊狀混交林和帶狀混交林,最佳化林分結構,加速林分恢復。
影響
1、引起森林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
森林不僅蘊藏大量生物物種,更擁有多種生物生存與繁衍的生境。森林生態系統的退化,會使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減弱。過度採伐和不合理的開墾,使天然林長期超負荷過伐。而林分原始結構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態系統,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壞,引起森林生物多樣性下降、珍稀動植物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影響了遺傳多樣性及遺傳力。例如,海南島大片熱帶雨林破壞後大部分轉變為橡樹林和其他人工林,使得鷯哥.緋胸、鸚鵡、長臂猿、鼴鼠、巨鼠等樹棲或依樹木而生的動物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以至瀕臨絕跡,有的被麻雀、文鳥等地棲息動物所取代。再如,雲南熱帶森林的大量消失或由人工林所代替,使一些珍稀樹種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常見的樟屬隨著原始森林的大幅度減少而分布零星,巳見不到成片的樟樹林,有的樟屬植物種處於瀕危狀態。森林破壞易,恢復難且漫長,這將對生物造成長期的危害。
2、林地流失。
林地的流失往往與非法占用、採伐等行為相伴.由於各類工程建設、開礦、採石等原因,每年有大量的有林地被改變用途或被征占而轉變為非林業用地,有林地損失、林地被改變用途或征占用的面積數量巨大。據統計,西部地區自第二次清查以來林業用地逐年減少,第五次清查比第二次有林地減少566.5萬h㎡,減少幅度為3%,第四次清查以後,減少速度雖然有所緩和,但平均每年仍減少10萬h㎡以上。西部地區林業用地本來就少,林地不斷被蠶食,削弱林業發展的後勁,也加劇了生態狀況改善的難度。據湖南省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林地面積為1396.7h㎡,1995年的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全省林地面積為1210.7萬h㎡,比新中閏成立初期減少了185.6萬h㎡。河南省的有林地逆轉和流失也非常嚴重,1998—2003年,全省26.3萬h㎡林地被改變用途或被征占為非林地。不依法辦理使用林地手續,未批先或批少占多,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不斷發生。近年來,大量的開工建設項日非法占用林地和採伐林木現象較為嚴重。
3、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劣變、局部質量下降趨勢仍未得到改善。
森林三大效益的發揮是以森林質量為基礎的,沒有森林質暈,就沒有森林效益。雖然中國已實現了森林覆蓋率上升,森林面積和森林莆積量持續增加,森林資源總生長量和總消耗量持平,但森林生態系統局部質量下降的趨勢仍未得到改善,生態系統的結構在發生劣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劣變包括其林種組成、樹種組成、齡組(級)組成等方面。其主要表現為:
——天然林向次生林轉化。我國現有天然林11576.20萬h㎡,除不足20%為原始林外,多數均經人為破壞,由原始林變為次生林,並有相當大的比例成為低質林。森林採伐後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森林功能明顯下降。
——林齡結構低齡化,中幼林多,成林、過熟林少。過度採伐引起林齡結構低齡化,結構不合理,造成森林質量下降,生態系統退化。第五次淼林資源清査結果表明,(幼齡林+中熟林)面積占森林總面積的71.1%,熟林占口11.2%,(成林中過熟林)比例為17.7%,幼齡林、中齡林和(成林+過熟林)的面積比例接近4:4:2,蓄積量比例大致為1:3:6,林齡結構明顯偏於低齡化。在區域上這種趨勢表現得更為明顯,東南部丘陵山地森林資源低齡化的傾向更為嚴重。如中南林遠和華東地區,森林的主要成分為近期發展的人工林,林齡結構出現失衡。在華東地區幼齡林、中熟林、成林的面積比例為5:4:1,蓄積量比例為2:6:2;中南林區面積比例為5:3:1,蓄積量比例為2:6:2。這些地區中幼林的比:承占了絕對優勢,可采資源少,給森林資源的利用帶來了較為嚴峻的挑戰。
在笫六次森林資源清齊中,雖然中幼齡林比例較笫五次有所下降,由71.1%下降至67.85%,但仍占有較大的比例,並且在區域上表現得明極不均衡。在各地中,東北林岡林齡結構由於釆伐導致低齡化,成過熟林蓄積量比例下降現象尤其嚴重,其次是西南林區,但西南林區成過熟林仍占相當大的比例。其他地醫的林齡結枸成過熟林的比例均較低,也普遍存在森林質量低的問題。林齡結構低齡化,而且73%的採伐面積,54%的採伐蓄積來自於中、幼齡林,造成後備資源的浪費。
由森林生態系統的齡組結構可以看出,中國大部分森林生態系統處於退化或不成熟階段,其穩定性很差,干擾能力低下,一旦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就很容易遭到進一步的破懷甚至崩潰。
4、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程度高。
由於人口多、人類活動強度大,我國現有的森林大都呈片狀或島狀分布。而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一般都要達到其最小面積,森林的破碎化使森林的脆弱性增加,從而容易遭受進一步的破壞。
5、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程度不高。
採用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對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程度進行評價的結果表明,在中國森林生態系統中,天然林生態系統健康指數高,人工林特別是人工純林的健康指數低。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程度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和東北地區,呈現南北指數高、中間指數低的區域分布格局。其空間分布格局按照森林區劃來看,森林生態系統健康指數比較高的地區多集中在天然林區以及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地區,特別是熱帶雨林、季雨林區域,包括西藏東南部、雲南西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區,森林生態系統健康指數最高;其次是亞熱帶林區,這些地方由於水熱條件好,森林在遭受一定干擾後恢復速度比較快,但該地區是中國人工林的重點區域,特別是該地區大面積的人工馬尾松、杉木林等純林的出現,使得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受到很大的影響;再次是東北林區,物種多樣性指數、生產力不高,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程度也不是很高;而暖溫帶林岡和蒙新林區,由於森林立地條件以及森林結構等原因,其森林生態系統健康指數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