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笛枝苔蟲是發現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東崗嶺的泥盆紀時期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迷人笛枝苔蟲
- 外文名:Fistuliramus venustus Yang et Hu, 1965
- 形成時代:泥盆紀
- 產地: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東崗嶺
特徵描述,保存單位,
特徵描述
硬體枝狀,分叉,高40毫米,分叉前直徑為25毫米;分枝直徑為10毫米。硬體表面具有顯著的突起,彼此中心相距約3.5毫米;另外還有一組不明顯的斑點,它們的中心相距為4~5毫米。弦切面:蟲室呈圓形、亞圓形或不規則形。蟲室的大小有三種:小者最多,形狀為圓形或亞圓形,個別為卵形,直徑為0.18~0.22毫米,2毫米內有7~8個。中等大者數目較少,呈卵形或不規則次圓形,一般直徑為0.26~0.32毫米。最大者為卵胞呈不規則次圓形,為最小者的2~3倍,直徑為0.34~0.52毫米,個別達0.60毫米,數目很少,分布零散。這三種蟲室的體壁厚薄一致,為中等厚。月牙構造不顯著,在少數小形室口的一端略有加厚現象,顏色比體壁深或略淺,微突出室口,約占蟲室圓周的1/5。蟲室和蟲室之間一般被1列形狀小的,排列緊密的六邊形或五邊形的泡狀組織分開。相鄰蟲室的間距小於蟲室直徑,有時彼此相接。縱切面:蟲管由未成熟帶相背向兩側逐漸彎曲伸展,並與硬體表面正交。未成熟帶的泡狀組織多而集中,呈伸長的長方形及六邊形,長0.32~0.80毫米,寬約0.12~0.32毫米,互相連線,呈竹節狀;過渡帶的泡狀組織小,呈伸長的五邊形、長方形,長約0.26~0.44毫米,寬約0.12~0.22毫米。成熟帶的泡狀組織更小,呈寬而扁的四邊形或五邊形,排列緊密,寬0.10~0.16毫米,厚約0.05~0.08毫米,平均1毫米內有20個以上,呈迭瓦狀。橫板多集中於成熟帶,未成熟帶很少,它們呈水平、傾斜或彎曲狀,彼此相距約等於1個管徑,平均1毫米長度內有4~5條,局部蟲管內完全缺失。蟲管細,呈長管狀,多數都延伸到未成熟帶的中部,局部則開始於未成熟帶的頂端,在成熟帶局部有膨大現象。
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