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州藏醫藥文化博物館是一處醫藥文化類的博物館建築。
基本介紹
- 地址: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迪慶州博物館二樓
- 開館時間:2009年5月1日
迪慶州藏醫藥文化博物館位於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迪慶州博物館二樓。於2009年5月1日開館,其為“大香格里拉文化圈”發展合作理念項目。
該館的開館是迪慶州博物館與中國藏醫藥文化博物院兩館為進行全國五大藏區藏民族文化學術交流的文化合作交流的一個開基。
該館以展示藏民族文化的精髓——藏醫藥文化為主題。藏醫藥文化是高原藏族人民傳統生活、傳統人文精神和養身之道的物化表征。青藏高原先民在本土原始醫學(苯醫)經驗基礎上,將古印度醫學、傳統西方醫學、傳統中醫學加以汲取,通過藏醫學各學派相互砥礪、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發展形成一套集醫藥理論,醫療方式等一體系民族醫學。它不僅是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是藏文化中最具神奇色彩、最有科學價值、最受世人關注的精華部分,其三因、五元、六味、八性的藏醫藥學精髓將佛家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深厚哲學思想運用到醫學體系中,更增添了藏族醫藥文化的深度、廣度。
展館自藏醫藥文化與藏傳佛教的發展淵源與關聯到藏醫藥文化的發展現狀利用文物實體及圖片加之專業講解進行展示和詳細的介紹,使來館參觀的客人能全面的了解到藏族醫藥學文化的精髓。
現館內珍藏完整的《四部醫典》80副醫學曼唐一套。展廳內對部分醫學曼唐進行展覽及介紹。
曼唐:“曼”是“醫”或“藥”的意思,“唐”則是藏族文化中特有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唐卡的簡稱,曼唐就是醫學教學掛圖。它以彩圖的形式把藏醫藥學的奠基醫學著作《四部醫典》的全部內容用80幅唐卡, 4900多個小圖像形象地表達出來。
現館內分為藏傳佛教、藏民族民俗文化與藏醫藥文化發展淵源及聯繫展示區、《四部醫典》醫學曼唐(節選)展示區、古醫療器械展示區、藏藥材標本展示區及藏醫藥在當代展示區和藏醫藥文獻及產品展示區六個展示區,外加一藏醫藥文化諮詢七大板塊。
藏傳佛教與藏醫學
藏傳佛教、藏民族民俗文化與藏醫藥文化的發展關係具有很深的聯繫。藏醫學在西藏歷史長河中能傳承下來,經久不衰,與佛教的傳播關係十分密切。佛教還沒有傳入西藏以前,西藏就有本教(又名黑教)的存在和流傳,並在當時的統治階層中擁有一定勢力。本教也不是單純以宗教活動為業,本教也兼行醫。《西藏佛教發展史略》一書曾提出"本教類似內地巫覡,以占十體咎,祈福釀災,治病送死,驅鬼降神等事為主要活動"。《青海民院學報》1979年第三四期合訂本也提出"在西藏早期歷史上,醫跟巫是一身二任的,本教的巫師也兼之行醫"。卡爾梅先生寫的《本教史》一書詳盡敘述西藏本教的教主系譜、興起、傳承、教義時,引用本教創始人辛繞的話說"我們的教主還傳授了四部醫藥經典,那是'因派之本',這四部醫藥經典從漢文譯成了藏文……",到底是哪四部醫藥經典,材料中並沒有寫明,由此可見,藏醫學在佛教還沒有傳人西藏就存在了。
公元6世紀初葉,印度佛教傳入了西藏,特別是松贊乾布的兩位虔誠的佛教徒妃子(即印度的尺等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對傳播和弘揚佛教起了一定作用。隨著佛教的傳播和昌盛,藏傳醫學也隨著佛教的傳播而擴大、昌盛和發展起來了,這是因為佛教昌盛的主要標誌是寺院的修建和僧尼的增加,據《薩迦世系》記載,據清乾隆年間統計,全西藏有僧尼316,200餘人,分別由達賴和班禪管轄,這三十多萬僧尼中,就有部分人專門從事寺廟、軍隊和民間的醫療活動,他們的醫術全部來自藏醫學。隨著藏傳佛教的進一步傳播,內蒙、青海、甘肅、四川甚至雲南的許多地區,都相繼建立了喇嘛寺廟,也都有了藏醫學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這些寺廟中陸續建立了 "醫學院"(藏語稱門巴扎倉),使一部分僧人專門從事藏醫的學習和研究,藏醫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藏醫學藉助於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以五世達賴阿旺洛桑嘉措(1617--1682年即明朝萬曆四十五年生,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圓寂)的功績最為顯著,他熱衷於大力發展藏醫事業,並以宗教領袖的名義先在哲蚌寺創建了醫學眾利院,從各寺院挑選了一部分僧人學習藏醫學,學成後分派各寺院行醫。接著又在布達拉宮設立了兩處藏醫集訓堂,還派人前往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成立了醫聖雲集院,這些機構都以學習藏醫為業,並同時進行醫療活動。因此,藏傳佛教的不斷昌盛,也給藏醫學帶來了很大的發展,雖然不能認為藏醫學是佛教的依附品,要是沒有藏傳佛教的廣為傳播和昌盛,也不會有藏醫學的傳播與興旺。
藏醫藥學奠基之作——宇妥寧瑪·元丹貢布與《四部醫典》
宇妥·寧瑪元丹貢布(公元708—833年)是藏醫史上最偉大的醫學家,藏醫醫學理論的奠基人。藏語中"宇"為青松石,"妥"為頂部,"宇妥"有兩種解釋,一是青松石屋頂,即元丹貢布家的屋頂是由青松石蓋的頂。另一種說法是元丹貢布世家為醫,行醫時手持青松石的傘柄。元丹貢布為宇妥世家的第九代,其父名瓊多吉,母名法燈(系漢族),藏名沙曲宗吉美。妻子名多吉措姆。宇妥世家行醫,每代都是西藏王室的御醫,頗有名氣。"宇妥"命名於吐蕃王朝貢松貢贊時代,以前並不冠"宇妥"二字。
宇妥寧瑪·元丹貢布勤奮好學,醫德超群,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民眾把元丹貢布稱作醫王的化身,頂禮膜拜,供奉虔誠。他為了豐實自己的醫療實踐,曾幾乎走遍西藏各地,廣集民間驗方,並去印度和漢地交流醫術,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充實自己的技術基礎。
集平生精力編著了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藏語稱為"居悉"),全部《醫典》共有156章,分《根本醫典》、《論說醫典》、《秘訣醫典》和《後續醫典》,故名《四部醫典》,《醫典》約成書於公元8世紀下半葉(即公元728-833年之間)。《醫典》詳細論述了藏醫藥學的理論基礎:五元學說及三因學說、生理和解剖、疾病的診斷方法、治療的原則和方法以及用藥方法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至今為止還是藏醫學學生的必修科目。
古醫療器械展示
器械展區展出的傳統藏醫使用的32件外科手術器械,系統而直觀地介紹了藏醫藥學理論及其實踐技術。再現了2000多年前藏醫就已廣泛套用於臨床實踐的外科手術。尤其以照片的形式,介紹了數千年前藏醫就進行過的穿顱術及世界第一例眼科手術,不僅顯示了藏族先民的聰明和智慧,也充分證明歷史悠久的藏醫學外科手術技術的高超與精湛。
藏藥材標本展示
藏藥的入藥材料分為植物、動物及礦物。而礦物入藥是藏醫藥中的獨特之處,通過現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佐太”技術更使得各種礦物發生質的變化,成為有特定治療價值的藥用價值成分。而這種技術到現目前為止都還屬於國家保密技術,僅僅掌握在少部分專家或寺廟中。
藏醫藥學在當代
藏族醫學由於其特定性,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只在藏地使用,而藏醫學的理論之作的《四部醫典》至今仍未被完全譯為藏語以外的其它語言(包括漢語)。隨著藏區的解放及社會的開放,藏醫學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
國家對藏醫藥文化給予了極大的關懷,世界多個國家都設立了藏醫藥學研究室(所)。館內通過圖片對此進行詳細講解,並在藏醫藥文化諮詢版塊中特別給予願意對藏醫藥文化作深入了解的客人對藏醫的診斷及保健治療內容給予更詳細的了解。
地址: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