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納

迦納

亦譯加納。西非中世紀第一個大貿易帝國(興盛時期7~13世紀),位於撒哈拉沙漠和塞內加爾、尼日兩河上游之間,包括茅利塔尼亞東南部和馬里之一部分。居民為操曼德語(Mande)的索寧克族(Soninke),系北方阿拉伯和柏柏爾鹽販與南方黃金和象牙生產者的居間人(該帝國不可與現在的迦納共和國相混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迦納
  • 外文名:Ghana
  • 又名:加納
  • 興盛時期:7~13世紀
英文名:Ghana
未經證實的傳說指該帝國起源於4世紀。在早期各國王統治下的迦納政治史並不詳,最初的文字資料見於自8世紀起的阿拉伯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記載。似乎可以確定的是,到800年時,迦納已成為富有和強大的帝國。統治者稱該帝國為韋加度(Wagadu),更為人所熟知的名稱則來自迦納王的稱號ghana. 國王可強迫較小的部落服從,並向他們徵收貢品。該帝國的大部分由各屬國的君王統治,他們可能是這些部落因襲的酋長。迦納國王也徵收進出口稅和黃金生產稅,黃金是該國最有價值的商品。依據11世紀西班牙-阿拉伯編年史家阿布.歐貝德.貝克里(Abu ubayd al-Bakri)的記載,國王歡迎許多撒哈拉的北非商人到其首都;這些商人在8世紀被阿拉伯人征服後,已改信伊斯蘭教。在迦納歷史中,其首都曾屢次遷移。以11世紀的首都而言,考古學家暫定為今馬利巴馬科(Bamako)以北322公里(200哩)處的昆比(Kumbi)。
該帝國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想要控制沙金貿易,這貿易使沙漠裡的遊牧部落柏柏爾人開拓了橫貫西撒哈拉的商旅之路。黃金是與南端黑人默默以貨易貨而得,再轉運到首都,首都旁遂發展成一個穆斯林商業城鎮。黃金在該地可以交換各種必需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北非商旅向南運來的食鹽。迦納逐漸富裕,乃擴張政治控制,以併吞小國來加強其貨物集散地的地位;也併吞南部一些黃金產地以及北部撒哈拉以南的城市,如奧達果斯特(Audaghost,一個著名的市場,其後不復見)。11世紀,由於桑哈賈部族(Sanhajah)和撒哈拉柏柏爾部族組成從事聖戰的穆斯林阿爾摩拉維德人(Almoravids)軍事聯盟崛起而沒落。該活動的南翼領袖阿布伯克爾(Abu Bakr)於1054年占領奧達果斯特,經多次戰役後於1076年占領昆比。阿爾摩拉維德人對於迦納的支配只持續了幾年,但他們的行動破壞了該帝國所倚賴的貿易,而且把畜群引進乾地農耕區導致嚴重沙漠化,臣民乃開始逃離。1203年蘇蘇人(Susu)占領其首都,1240年首都被曼德皇帝孫迪亞塔(Sundiata)所毀,迦納帝國的殘餘部分併入曼德皇帝的新馬利帝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