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沙拉村

迤沙拉村

迤沙拉村位於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東南端,距鎮政府8公里,西與白拉古村毗鄰,南與平地村毗鄰,北與大龍潭鄉接壤,東臨金沙江,與涼山州會理縣綠水鄉隔江相望,108國道和成昆鐵路縱貫全境,交通方便。該村歷史上是古南絲綢之路拉乍古渡的一個驛站,因長期的多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獨具特色、蜚聲中外的理潑民俗文化、建築文化、談經古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迤沙拉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中國四川
  • 地理位置:四川省
  • 面積:面積34平方公里
  • 人口:2245人(2005年)
  • 屬於:山區
村情概況,區位交通,自然環境,民風民俗,文化積澱,旅遊資源,景區規劃,特色小吃,歷史發展,

村情概況

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是四川省最大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幅員面積34平方公里,轄7個農業村民小組,人口518戶2245人,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6%,屬彝族中的理潑支系。該村歷史上是古南絲綢之路拉乍古渡的一個驛站,因長期的多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獨具特色、蜚聲中外的理潑民俗文化、建築文化、談經古樂。2005年9月16日,迤沙拉村經有關權威專家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評價指標體系》審核,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迤沙拉為彝語的讀音,迤,譯為漢語是水;沙,是灑或漏;拉則是下去;連線起來,大意為“水漏下去的地方”。
迤沙拉村迤沙拉村
迤沙拉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歷史。是漢族和彝族生活習俗高度融合的“中國第一彝族自然村”。
村子裡雖都是彝族,但卻有外姓漢族人。迤沙拉村地處川西、滇西交界處,建築物多江南水鄉特色,房屋戶型一般以小四合院為主,均屬土木結構,板筒瓦屋面,細部多有板壁裝飾、木刻雕花,做工精細;獨特的談經古樂,600多年來,一直在這個偏僻的彝族山村里延續著對中原文化的嚮往和追尋。

區位交通

迤沙拉村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攀枝花市位於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部,地處金沙江雅礱江交匯處,是全國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其東、北兩面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會理、德昌、鹽源三縣接壤,西、南兩面與雲南省麗江市的寧蒗、華坪兩縣及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永仁縣交界。攀枝花市是周邊地域(包括雲南寧蒗、永勝、華坪、永仁、元謀,四川涼山鹽源、德昌、會理等)經濟發展的中心。攀枝花市是連線川西南和滇西北的區域旅遊樞紐,旅遊區位比較優越。攀枝花機場於2003年12月建成通航。攀枝花至西昌高速公路已於2008年10月建成通車,攀枝花是四川省通往華南、東南亞沿海、沿海口岸的最近點,是川滇毗鄰地區的交通樞紐,交通區位也比較優越。平地鎮迤沙拉村位於攀枝花市川滇結合部,是攀枝花市的“南大門”,具有較好的地理區位和交通優勢。迤沙拉距攀枝花市中心區60公里,距雲南省永仁縣方山風景區10公里,距成都市840公里,距昆明市283公里,108國道從村口通過,攀昆高速公路2008年底通車,在平地鎮設有出口。交通比較便利。
迤沙拉村迤沙拉村

自然環境

攀枝花市地跨橫斷山系,東鄰大涼山脈,北接大雪山,南抵金沙江,地質構造複雜。地域的主幹構造為一系列南北向展布的深大斷裂、褶皺帶及斷裂。在地形地貌上,攀枝花屬於侵蝕、剝蝕的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類型。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的特點。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和複雜的地形條件,致使這裡形成以南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具有夏季長、日溫變化大,四季不分明,氣候乾燥、降雨集中,日照多,氣候垂直差異顯著等特徵。全年日照時間長達2300——2700小時,因此,攀枝花市有“太陽城”的美稱。境內有以金沙江、雅礱江為主幹的大小河流90餘條,水利資源豐富。
迤沙拉所在的平地鎮由於受金沙江乾熱河谷熱流影響,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春乾爽、夏秋多雨、乾濕分明”的氣候,年平均氣溫16℃,盛產優質水果

民風民俗

據了解,平地鎮政府將結合農業產業,全力打造生態鄉村旅遊。
整合迤沙拉村,打造十戶農家樂,修建川滇民族風情一條街等,重點構建里潑彝族第一鎮,並預計09這些旅遊項目開發出來,迎接四海賓客。
而迤沙拉村的建築文化又別具一格,民居古色古香,民風淳樸,是平底鎮重點開發項目。
該村有獨具特色的談經古樂歌舞、飲食文化,以及與涼山彝族服飾迥然不同民族服飾。

文化積澱

迤沙拉村的里潑彝人是個奇特的民族群落,迤沙拉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
里潑的“里”是指女人,“潑”指男性,里潑就是女人勤勞智慧,男人健壯勇敢。
村子裡街巷門肆、騾馬客棧,多沿明朝南京先祖來時留下的體例,家家修院落,一正兩廂,精美的瓦當、工巧的檐牙、透雕的木窗……無不透出江南水鄉的靈秀雋永。

旅遊資源

迤沙拉民族文化旅遊區位於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里頗彝族村
迤沙拉村東臨金沙江,與涼山州會理縣隔江相望,有600餘年歷史。
2005年11 月,迤沙拉村寨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正式評選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迤沙拉民族文化旅遊區由核心裡頗彝族文化山寨區、古驛道旅遊區、諸葛大營、葡萄溝現代觀光農業區等數十個景點組成。

景區規劃

本規劃的主要用地範圍西部、西北部以108國道為界,東部以村內東邊機耕路為界,南以古村落的南部以及其周圍農田為界。迤沙拉村保護規劃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為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
該規劃界定了三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為嚴格保護區,面積約為12.12公頃,建築面積約3.21萬平方米;
二級保護區為建設控制區,面積約為22.92公頃,建築面積3.58萬平方米;
三級保護區為風貌協調區,面積約83.85公頃。本規劃用地範圍主要是一、二級保護區。

特色小吃

當地特色小吃:烤全羊、炕牛肉、南瓜雞、羊肉火鍋、羊肉湯。
迤沙拉村

歷史發展

在遠古時期,迤沙拉只是一個很小的彝人部落,里潑彝人們從哀牢山沿著祖先送魂的路線逐步遷徙到這兒。為了躲避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殘酷無情的殺戮,許多里潑彝人逃難到此聚匯,並在這裡紮下根,繁衍生息。這裡,一直沿襲著彝族人虎圖騰、太陽圖騰與火神崇拜,沿襲著萬物有靈的宗教情感。
歷史的風煙輕輕飄散,多少匆匆過客,在迤沙拉留下足跡。
西漢王朝漢武帝時期(公元約135年),《史記.平淮書》載:“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餘里,以廣巴蜀。”開闢的南方絲綢之路,途經迤沙拉,並在這裡設立了驛站。遙想當年,文學家司馬相如來到古木森森的迤沙拉彝族山寨,與彝人們飲酒狂歌,擊節而舞,然後興之所致,吟詩作賦。想一想,他是多么開懷愜意!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亮南征。”蜀丞相諸葛亮為平息南夷之亂,率兵“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自安上(今屏山)由水路(金沙江)入越(籍)” 也曾路過此地。
六百多年前,明代“洪武開滇”後,一些其它民族的邊關守衛也流落於此,與當地人通婚,也融入了里潑彝人的家庭,他們帶來了新的農耕文明,也帶來了江南的建築藝術。現在,仍依稀可見迤沙拉建築的江南風格。
清代,這裡劃為“苴卻十馬”的管轄區。馬幫在茶馬夷道上來來往往,興盛一時。因而也讓迤沙拉成為方圓百里有名的馬幫落腳之地。有多少趕馬人從迤沙拉走後再無訊息,困死於異邦。那些流傳下來的小調恍惚就是見證:
女:小郎趕馬嘛走遠途,妹在路口望郎哭。男:看見妹哭嘛心裡苦,留下銀鐲才上路。
女:留下銀鐲嘛妹不要,想跟小郎走遠途。男:山高水冷嘛有螞蝗,怎么忍心妹吃苦。
女:小郎孤身嘛不放心,音訊儘快傳回屋。男:翻山越嶺嘛路程遠,趕馬的人最孤苦......
那時,有情人唱著山歌,送了一程又一程,唱著送著,三天三夜之後女子才依依不捨地返回山寨。
多少年過去了,那些飄散著美麗歌謠的驛道上,至今還不時晃悠著馬幫的鈴鐺聲響。
抗戰時期,美國人幫助修建的舉世聞名的滇緬公路(又稱史迪威公路)至今猶在,它從迤沙拉村前盤旋而過,朝大山深處蜿蜒而去。
在迤沙拉山寨旁,滔滔奔涌的金沙江日夜流淌著奔向遠方。
有時細細一想,迤沙拉是多么溫暖的所在呵。
試想一下,許多地區還在是非常封閉之時,迤沙拉已經打開大門,迎接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了。
那時,在迤沙拉山寨,夜晚的火塘一直燃燒,家家的木門都敞開著,過路人可以隨意地進入每一個彝人的屋裡,歇腳歇,暖暖手,喝上一口酒,或者抽上幾口蘭花煙。所有的彝人都是友善的,有的人被彝人的美意挽留下來,在這裡與彝人的女子結婚生子。即使一些過路人走了,彝人們也會把他們當作親戚一樣惦念;所以,有的人走了還會回來,並且永遠留在這片溫暖的土地,最後把頭顱埋在了這裡的山崗上。
如今漫步迤沙拉,陽光散開,站在幾百畝的葡萄溝上眺望,原野上清新的微風中滲入酸酸甜甜的氣味,讓人陶醉,令人著迷。老人們吸著竹煙筒,依門而坐。可以聽見彝人古樂婉約的音韻里,飄出彝族少女美妙的謠曲。
迤沙拉,仿佛一塊凝固歷史的古老岩石,又好似一幅流動異彩的美麗畫卷,生動誘人,妙不可言。
在遙遠的南高原上,在迤沙拉,相愛的人可以在這遠離喧囂的山寨搭個戀愛的窩,它是一個撫慰浮躁內心的寧靜之地,也許正是你苦苦尋找的一個安頓靈魂的溫暖居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