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韓居,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韓祠路韓文公祠西側,乃華諒公及子國棟、國香、國材(林馥、若虛)建於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林國棟,字樗岩,奉雙親挈兩弟由桃都遷邑城。好學工書,以先代窮約,與季弟捐置祠田,建塾延師,一時老師宿儒,皆樂從之游。尤景仰韓公祠,移家近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近韓居
- 地理位置: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韓祠路韓文公祠西側
- 建造時間:清朝乾隆嘉慶年間
- 居住人:華諒公子孫
近韓居對聯,近韓居先賢林國棟、林馥、林顯榮,潮州志藝文志關於近韓居先賢著述記載,饒宗頤潮州藝文志有關近韓先賢著述,揭陽縣榕城鎮志有關近韓居記載,榕城區志關於近韓居資料,揭陽城坊志關於近韓居資料,《蟄庵詩存》贈晦閣先生蘭妻雀子,潮汕人物辭典有關近韓居記載,揭陽林氏人物辭典有關近韓居記載,近韓林氏文章著述,祭林文忠公文,自詠蘭妻雀子二首,邑侯貢士史朴傳,報刊媒體有關近韓居資料,懷念揭陽文化街——韓祠路(摘錄),民間軼事三則(一)綽號與特長,潮汕民間文學研究先驅林培廬,關於近韓居的幾點說明,
近韓居對聯
近聖人居瞻前忽後 韓夫子教繼往開來
近韓居先賢林國棟、林馥、林顯榮
揭陽縣續志卷之三賢能王崧李最輝光緒十六年(1890)
林國棟,字樗岩,登仕佐郎,少倜儻,年十三,見世變將起,奉雙親挈兩弟由桃都遷邑城。好學工書,以先代窮約,與季弟捐置祠田,建塾延師,一時老師宿儒,皆樂從之游。尤景仰韓公祠,移家近焉。見祠前荒蕪滿目,捐資築治之。凡事疏財仗義,邑令單可基重其行,以問禮垂型表其閭。子大榕邑武生。
林馥,字若虛,在城人,秉性敦厚謹朴,事兄如父,友於甚篤。仲兄國香屢空,與長兄分己產與之,其侄後以產轉質於人,亦弗較。長兄嫂墓地不利,為擇地遷葬焉,竭力營之。族屬有婚喪不舉者,常助之,無德色。林為邑著姓,遇爭競事,每就一言定曲直。尤尊師禮士,好勉子弟讀書,晚猶力學,手綱目一編弗輟。子顯榮有傳。
林顯榮,字晦閣,在城人,由附貢報捐訓導,性孝友。季弟乏嗣,以己子後之。誨人以孝弟為本,常謂四書五經句句皆切日用,特人不肯體會耳。每逢事物當前,輒引古語相證,聞者豁然,成就甚眾。鹹豐甲寅乙卯土寇發逆交訌,縣中舉辦團練,日夜襄事,又請兵防堵險要,邑賴以安,潮普貴嶼局延為董事,至即以心跡禱於神,數月間,為了事百二十餘件。本邑為文生公送儒學冊印金,力贊成之,以嘉惠寒畯。其子嘗遇橫禍,危如累卵,坦然不以為意,久之案雪,人以為順天安命,有難能者。暮年益孜孜於善,勸人為親慶壽,謂人肯慶壽,即可免忤逆,臨終猶諄諄弗置。生平見義勇為,如舉報蔡孝子、為陳貞女請旌,凡有繫於風化者,無不引為己任。卒年八十三,著有《廿四孝詩》、《尚書秘鑰》、《課孫四書串義》。子樹棠廩生,拱棠附生。
附(選自孫淑彥先生揭陽曆代縣長考論):
史朴(道光二十一年任揭陽令)到揭陽上任,訪故人史淵美,同往揭陽近韓居訪邑名士林晦閣(名顯榮,設教五十年,門徒采芹食餼者以百計,有著作多種),詢問民風文教諸政事。並贈林晦閣一聯:所為皆可言,君實何嘗欺我;非義不以取,阿衡業已倡公。
潮州志藝文志關於近韓居先賢著述記載
《尙書秘鑰》
淸揭陽林顯榮撰
存 《近韓林氏家範本》
據揭陽李志本傳:顯榮字晦閣,附貢生。是書因虞、夏、商、周書分四篇,各就經文廩括大義,寥寥數百言,持論平實,有同治庚午番禺何光國序。
《詩經精旨》
淸林顯榮撰
存
取國風、大、小雅三頌四章就經文括大義,亦載《近韓家范·經義述要》中。
《四書串義》
淸揭陽林顯榮撰
存
凡上下論、上下孟四篇,此外別有大學、中庸精義二篇,所謂四書串義,蓋合此學庸二篇而稱之。載《近韓家范·經義述要》中
《潮州痛心說》一卷
淸揭陽林顯榮撰
原刻本【林氏恕齋藏】
原刻無潮州二字,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光緒壬寅,鮀江同濟醫院主講吳寄人重刻本題以今名,有吳寄人序。
《宗愛文存》
淸揭陽林樹棠撰
存 印本
樹棠字蔭南,光緒歲貢。是集為蔭南孫士楷輯,凡史論、壽序、傳記都二十篇。
《璞山集》二卷
《續集》五卷
揭陽林毓琳撰
印本
《榕江詩鈔》
揭陽林培廬編
印本
集王德徽、陳雄思、雄略、周易、林枚、林毓棻、吳沛霖、余芷逸八家詩。
饒宗頤潮州藝文志有關近韓先賢著述
林氏顯榮《尙書秘鑰》 光緒《揭陽縣續志》三。
存
自古文章《詩賦》,凡有裨於後學者,無不傳也;矧夫《經》義之大哉。歲在乙丑,予忝膺簡命,司鐸揭陽。抵任後,得與合邑縉紳先生交。適廣文林君晦閣,品高學粹,嘗以素所作《書經秘鑰》相示,並囑序於予。予驟觀之,即拍案稱奇;及細為翻閱,深悉林君將《四代古今文》五十八篇,原原本本,分為四傳,皆以議論聯貫,無異藕斷絲連。至於運筆簡潔,老乾無枝,非融會全書精意,且深於太史公序事之法者不辦。後學熟讀,於壁經道理,自然窺其奧也。故勸林君速速付梓,以公同好,則《經》之可傳,不更有加於文章詩賦乎。爰牟數言於簡端,聊為鐸教之一助雲。同治庚午花月揭陽縣儒學教諭舉人番禺賓廷何國光序。光緒《揭陽縣續志三賢能傳》:林晦閣篆顯榮,在城人,由附貢報捐訓導。性孝友,誨人以孝弟為本,常謂《四書》《五經》,句句皆切日用,特人不肯體會耳。每逢事物當前,輒引古語相證;聞者豁然,成就甚眾。著有《廿四孝詩》,《尚書秘鑰》,《詩經精旨》,《四書串義》。
鍔按:林晦閣廣文,鹹同間頗以崇治正學為揭邑人所崇。所著書,自任能闡發經義之奧。其《尚書秘鑰》最為時所推許。其書凡四篇:曰《虞書》,曰《夏書》,曰《商書》,曰《周書》。每篇各就《經》文,檃括大義。寥寥僅數百言,持論平實,不以考訂見長。他如《大學精義》,《中庸精義》,《詩經精旨》諸書,其立論亦與《尚書》同一主旨。雖於《經》旨鮮有發明,然言簡詞約,意貫義賅;學者讀此,其於全《經》大義,正如披沙得金,蓋廣文意在訓蒙,非欲以著述自居也。
宗頤按:《尚書秘鑰》四篇,無單行本。載《近韓林氏家范經義述要》中。
林氏顯榮《詩經精旨》
存
宗頤按:是書凡《國風》,《大、小雅》,《三頌》,《四章》,無單行本。載於《近韓林氏家范經義述要》之末。
林氏顯榮 《四書串義》 光緒《揭陽縣續志》三《賢能傳》
存
林毓琳《先大父行狀》:道光之末,海內文人,方以靡麗辯博相高。操舉業者尤喜雜摭旁稱,蒐討隱僻,以翼幸於一得,利之趨而忘其義,華之掇而遺其實,大父慨焉。蒐集宋儒學說,成《四書串義》,以求合朱子明道教人之旨。弟子歲著錄者百數,又各秉師說以教授鄉里,傳嬗賡續,篤守矩矱。我鄉風谷淳古,學者循循雅飭,不欲違反先訓,以決清潰欲者,鹹謂淵源所自,啟自先公。豐順丁中丞雨生,至此為嶺南泰斗。則大父教澤覃及之遠,可想見也已。大父諱顯榮,號晦閣,歿於光緒某年,享壽八十三歲,由明經報捐訓導。(《璞山集》)
宗頤按:《四書串義》一書,載《近韓林氏家范經義述要》中,凡上下《論》、上下《孟》四篇,外別有《大學中庸精義》二篇,所謂《四書串義》者,當合此《學庸》二篇而成書者也。
林氏顯榮《潮州痛心說》一卷
存 光緒壬寅刊本。
吳寄人《序》:今試問為人父祖,有不愛其子孫者乎?未有也。又試問父祖之愛其子孫,有不願其足衣足食者乎?未有也。是故人生以百年易盡之身,常作千年無窮之慮者,豈好勞哉?為子孫衣食計,迫於不得不然耳。觀乎此,而為子孫者,皆當默揣祖父所以愛已之心,還而上答乎祖父矣。乃觀於我潮喪禮一節,或鬻產,或揭借,種種見費,弊端百出。其所謂報答罔極之恩者,乃所以大傷祖父之心也。夫為子孫而傷祖父之心,不孝莫甚焉。晦閣林先生憂之,為作《痛心說》。不憚繪影繪聲,窮極形容,無非欲使凡在衣食之倫,革去不孝之風,群焉奮然共勉於孝也。先生為揭陽名宿,生而穎異。其教誨子弟門生,一以入孝出悌為本,語必折衷古聖,蓋為我潮豪傑士也。《痛心說》之出,垂三十年矣,揭邑遵者十居八九,他邑知者尚少,則緣刊本之未廣布也。爰集我同人,取其原書;既正以亥豕魯魚之訛,並附記小注於簡端,用以清段落,而便初學;非敢曰知言也,務其婦孺皆一讀能解云爾。時光緒歲次壬寅春下浣,鮀江同濟醫院主講,吳寄人識。
林氏樹棠《宗愛文存》
存 印本。
樹棠,字蔭南,揭陽人。光緒歲貢。是《集》為蔭南孫士楷輯,凡史論、壽序、傳記,都二十篇。
林氏毓琳《璞山集》二卷、《續集》五卷
存 印本。
林氏,字清揚,號璞山,揭陽人。嘗講學榕江。
林氏培廬編《榕江詩鈔》
存 印本。
揭陽縣榕城鎮志有關近韓居記載
榕城鎮志卷六
商業志
民國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948-1949)榕城主要商號概況表
商號:林蕙春
經營項目:茶
地址:北馬路
榕城鎮志卷十
教育志
榕城鎮清末民初私塾調查表
塾名:近韓居家塾
時間:清末民初
塾址:韓祠路西面禁城腳
人數:10多人
創辦人:林樹棠
註:私塾應創於乾隆嘉慶年間。地址:近韓居書齋。
民國時期城區公立中學等學校情況一覽表
校名:縣立第一中學
班級:高中:7
國中:13
學生數:高中:13
國中:593
教師數:高中:3
國中:6
原校址:西環城堡城裡邊舊榕江書院即今一中
歷任負責人(校長):林堉、周南、林毓棻(清源)(近韓居) 、林鴻飛、鄭守仁、曾靖聖、楊樹榮、陳維屏
經費來源:政府撥款
變遷:前身系榕江書院,光緒廿九年改榕江初級師範,宣統二年改榕江高等國小,民三年周南報準改為“揭陽榕江中學”十九年增辦高中,乃稱今名。
備註:師生數系民卅五年統計。
民國時期城區公立國小情況一覽表
校名:縣立第一高級國小
班級:約8
學生數:約490
教師數:約20
校址:學宮東畔崇聖祠
歷任負責人(校長):鄭德初、林士楷(近韓居)
經費來源:縣府撥款
變遷:原系毓秀國小,民十七年改為縣立一高,廿九年改為元龍中心學校。
備註:師生及班數據民廿一年估計
榕城鎮志卷十一
文化志
藏書
近韓居——清·例貢林召棠築。林氏兩中潮安城“鋪票”頭等獎發家,築近韓居課子弟讀書,及三子清揚肄業上海、北京,課餘游書坊,博購群書,4年間竟逾萬卷,分門別類計24櫥,藏於近韓居。榕城解放時,清揚尚健在,所藏多以賤值流入廢品站,及文革浩劫,懼為書累,尚存若干珍本皆焚毀以盡。
註:林召棠應為林惠棠。不踐場屋。
近韓居應建於乾隆嘉慶年間。
藝文著述
尚書秘鑰
林顯榮著。本集《近韓林氏家范》則作《書經秘鑰》。同治九年(1870)番禺何賓庭云:“……林君將四代古今文五十八篇,原原本本分為四傳,皆以議論聯貫,無異藕絲連……。”據此,可窺內容編次之一斑。顯榮號晦閣,由附貢報捐訓導,築居韓祠之隅,以“小舟”名樓,植蘭壁間,雀依為巢,顯榮詠五言詩,謂“蘭妻雀子”以擬於林和靖“梅妻鶴子”事。設塾課徒50年,門徒采芹食餼者以百計,83歲偕五代門(生)周易等作三月三日暮春遊,時人有詩記其事曰:“五代經師講席開,鏗然仗履共追陪,春風沂水多佳興,盡有生徒載酒來。”子四,惠棠、樹棠及孫輩清揚等皆有著述。
註:揭陽縣續志卷之三賢能:林顯榮,字晦閣。
子七人,次子樹棠、五子惠棠,六子拱棠(沛南)。
詩經精旨
林顯榮著(據《近韓林氏家范》)。此集取《詩》國風、大雅、小雅、三頌共4章,闡述其大義。
四書串義
林顯榮著(據《近韓林氏家范》)。集林氏讀《大學》、《中庸》、《孟子》、《論語》4部書心得之作,著而成書。
二十四孝詩
林顯榮著(據《揭陽縣誌續》及《近韓林氏家范》)。
潮州痛心說
林顯榮著,吳寄人輯。光緒二十八年(1902)木刻本。
宗愛文存
林樹棠著,林士楷輯。是書集著者史論、壽序、傳記20篇。據《揭陽新志·藝文》)謂已刊。按樹棠字蔭南,顯榮長子(顯榮有著述,見前),光緒廩生,擅為傳序,其時邑中碑記壽文多出其手。
註:《潮州志》總纂饒宗頤:樹棠字蔭南,光緒歲貢。
顯榮次子。
近韓林氏家范
林惠棠輯,中華書局鉛印本。該書集榕城近韓居林族自顯榮以次祖孫數代所作傳、贊、詩、聯。中錄丁日昌父子,曾述經、習經兄弟及林枚與周子元所為詩、聯。未刊顯榮遺著。按惠棠號逢先,字召南,顯榮次子。設塾課徒20餘年。子4,季子清揚、孫培廬,有著述。
註:林惠棠:字召南,顯榮五子。
璞山集
全2卷。林清揚著,孫家哲序。汕頭仁昌書局印本。上卷錄著者所作序跋狀傳雜文,下卷集酬唱詩70餘首。清揚為顯榮孫,惠棠季子。名毓琳,號璞山,肄業上海法律大學後,又進北京中國大學。旋迴潮執教,曾執榕江中學國文教席。文宗昌黎、柳州、詩學淵明、玉溪,書法黑女,迨改習冬心。藏書近萬卷。
璞山續集
全5卷。林清揚著,林植雄、沈觀治校刊,民國三十四年(1945)鉛印本。此集錄著者序跋書說15篇為首卷,次卷為傳記、行狀、碑誌19篇,卷三雜記,箴銘、哀祭、讚頌10篇,卷四、卷五集古近體詩171首,余各卷所輯文,為研究本縣近代文化、人物、提供可貴資料。
註:話說揭陽修志(揭東地情網):《揭陽新志》志事擱置,林清揚為新志所撰寫的《藝文書目》部分後來編在他的《璞山續集》中,姚梓芳寫成的《人物傳記》也載於《秋園文抄》。
揭陽風土記
林培廬著,刊否待考。周作人贊為“自有民俗學以來所未有之作”。培廬系顯榮曾孫,惠棠長子清源之子,名植桐,曾署培庵,就讀北京中國大學時,以能文善辯稱,文章常刊京津各報,為蔡元培、胡適等所賞識。學成歸梓,執教韓山,揭中等校,暇喜採風問俗,國二十七年(1938)卒於連平客次,年僅36。
潮州七賢故事集
林培廬輯。鉛印本。集潮州後七賢明代之林大欽,翁萬達、郭之奇、羅萬傑、黃奇遇、許國佐、蕭端蒙流傳於民間之故事,整理記敘,匯而成冊。
註:上海天馬書店印行(民國二十五年七月初版)目錄
潮州七賢故事集封面張競生題、封一胡適題
(一)
序文:鄒熾昌、容肇祖、周作人、趙景深、自序(有關七賢說明)
(二)
潮州前七賢故事:許申、吳復古、劉龍圖、王老虎的故事
(三)
潮州嘉靖四俊子故事:蕭端蒙、翁萬達、林大欽、林大春的故事
(四)
潮州後七賢故事:郭之奇、黃奇遇、李士淳的故事
(五)
潮州歷代文人故事:周都爺、郭氏賢母、姚琛、李齡、陳洸、曹宗、林大有、吳殿邦、許斑主、陳英猷、鄭大進、曾剛甫的故事
(六)
附錄:潮州歷代文家大略
榕江詩鈔
林培廬編(據《潮州志·藝文》)。本集選編清末民初揭陽詩人王德徽、陳雄思、陳雄略、周子元、林枚、林清源、吳沛霖、余芷逸8家詩作。
附:
榕江詩情
高小芹、孫彧編著。1984年複印本。本集收本邑近現代詩人孫俊、丁日昌、林顯榮、謝巢雲、許希逸、林旭東、陳雄略兄弟、曾述經兄弟、周子元等24人詩作250首,依題像題畫,贈友酬唱、登高長嘯、弔古抒懷,旅程雜詠分類編次。後附詩人小傳。高小芹,出生縣屬埔田鄉,工人。孫彧即淑彥,供職縣博物館,喜庋藏,好為雜文,所作散見國內外報刊。
榕城區志關於近韓居資料
第二十一篇
第五章 藝文著錄
書經秘鑰 清·林顯榮撰。載《近韓林氏家范》。
林顯榮,字晦閣,由附貢報捐訓導,設教五十年,桃李滿天下。
詩經精旨 清·林顯榮撰。載《近韓林氏家范》。
二十四孝詩 清·林顯榮撰。據《揭陽書目敘錄》著錄。
四書串義 清·林顯榮撰。載《近韓林氏家范》。
潮州痛心說一卷 清·林顯榮撰,吳寄人輯。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刻本。
宗愛文存二卷 林樹棠著,林士楷輯。民國刊本。
林樹棠字蔭南,榕城人,光緒廩生。
近韓林氏家范 林召南編。民國上海中華書店印本。
林召南名惠棠,字逢先,榕城人,林樹棠弟,從事教育二十餘年,民國18年(公元1929年)卒。
璞山集二卷 林清揚著。民國汕頭印本。
林清揚(1893~1960),名毓琳,號璞山,就讀上海法律大學、北京中國大學,曾任榕江中學教席。本志有傳。
璞山續集五卷 林清揚撰。1945年汕頭印本。
揭陽風土記林培廬著。據《揭陽書目敘錄》著錄。
林培廬(1903~1938),榕城人,任韓山師範學校及揭陽中學教席。
潮州七賢故事集 林培廬著。民國印本。
榕江詩鈔 林培廬編。據《揭陽書目敘錄》著錄。
耒鍤集 林培廬著。1926年北京海音書局出版。(列《觱篥社叢書》之一)
第二十八篇
人物
第一章節 知名人士傳略
林清揚
林清揚(1893-1960),名毓琳,號璞山,榕城人,先後就讀於上海法律大學,北京中國大學,之後受華英中學及榕江中學之聘,擔任國文教員。能文章,尤關心地方文獻,出版有《璞山集》、《璞山續集》。能書,初學於張墨女,晚年專攻爨寶子。也喜藏書。庋藏計萬卷。
揭陽城坊志關於近韓居資料
韓祠路
北起北馬路,南至進賢門街。民國二十年(1931)前路基原是一條4米寬小溪。翌年開始填溪築路,擴建而成。長405米,寬9.7米。因路中段東側有韓文公祠而得名。具緬懷名臣先賢之豐義。丁乃潛詩讚道:“盎然一室中,·······涵養到聖賢!”(註:《近韓居大樹》作者:丁乃潛 窮巷鮮轍跡,取適棲鳥喧,昏且互侯異,晦明更期愆。盎然一室中,非秋氣相先,閱世玩喬木,涵養到聖賢。雷火所不壞,亦不客群憐,附巢雖一枝,得氣逾百年。莞爾橘中叟,超然曹洞禪,深莫測底里,賜牆短及肩。 ——《匏存室詩鈔》 )
近韓居
清代林若虛築。所謂近韓居,即其書室近韓祠也。林一銘曾跋近韓居曰:”韓今去遠矣,潮之人每引而近之。揭陽有韓廟,若虛翁書室獨近焉。非特地近,且使是室者朝夕景仰,庶幾或近焉耳。“林翁於此課子弟讀書,景賢之義殊深。
小舟樓
林若虛之子林顯榮,由附貢報捐訓導。築所居樓名小舟,植蘭壁間;有雀依蘭為巢,林氏自詠蘭妻雀子五言二首,謂與林和靖梅妻鶴子事同。顯榮撰有《書經夜鑰》、《詩經精旨》、《四書串義》、《二十四孝詩》和《神州痛心說》,番禺何賓庭序云:“林君晦閣(林之別名)品高學粹,嘗以素所作《書經夜鑰》相示,並囑序於予,予聚觀之即拍案稱奇……”
學囿
林顯榮有孫名清揚(1893-1960),喜藏書,以詩、書名世。清揚為其書室題名學囿。囿義為拘泥、局限,指見識不廣,如囿於成見,這是林清揚的自謙之題。學囿又稱清揚家塾(註:清源家塾),內藏書24櫥,萬卷之多。書學張黑女,頗有所成。著有《璞山集》、《璞山續集》共七卷,內有詩240多首。
布袋巷
布袋巷位於韓祠路西側,西至下池路。巷長50米,寬2米。巷以地形得名,巷口狹窄,巷底寬闊,似一有裝物品的布袋樣,故名。考其巷狀之演變,是元春林氏家族的祖先曾與羅吏部萬傑在京師結識。羅函令揭陽縣令劃一片官地供其建宗祠,造宗祠後存有餘地,林氏籍士紳之勢與結識之情擴地建屋。後雙方交惡,地為羅吏部奪回,拓府第於巷底,遂寬闊。林氏地縮於巷口,遂狹窄。可見宦情與紳味,薄似秋蟬翼,堪嘆實悲。
註:有近韓居而後有布袋巷,近韓居乃若虛公和父兄築於乾隆年間,詳見近韓居與布袋巷一文。
林蕙春茶莊
林蕙春是清末出現於北門街的一間茶莊,它和兩成、和合、烈記、公合幾家,都為揭陽縣城首先出現的茶店。它家店名都很通俗,而林蕙春起名即獨具濃郁香味,內涵三義:一、“蕙”與“惠”諧音,“惠”顧試茶,便能“春”風得意。因品嘗好茶,便能“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澈骨頓襟開。”(劉禹錫《西山試茶歌》賞出怡情逸趣。二、古言“佩”蕙草,可除疫,茶具醫療作用,故“蕙”之可以“春”風風人,喻茶之恩澤也。三、蕙”俗名“佩”蘭,香氣蘼蕪。“蕙”又一類為惠蘭,一莖發八九花,“春”暮始開,故語有“春蘭秋菊”。含物當具時義也,故時人有品語曰:“林蕙春茶佩蘭香”。意蘊深矣!
註:”林蕙春潤記茶莊“是于右任先生所書。
揭陽城坊與知名人士歸屬表
丙、文化類
一、國畫之鄉
民國·林清揚解元坊,韓祠路
三、文藝、教育、醫藥等文化人士
清·林若虛 解元坊,韓祠路。教育。
清·林顯榮 解元坊,韓祠路。詩文。
註:解元坊應為魁隆坊。
揭陽城坊政經文之最
林蕙春——清末縣城首現茶店之一(雨傘街)
《蟄庵詩存》贈晦閣先生蘭妻雀子
【清】揭陽 曾習經撰一卷
贈晦閣先生蘭妻雀子
人言林逋仙,無求自然足。一鶴與一梅,別成新眷屬。
我愛林逋翁,風趣更超俗。蘭妻雀子呼,遙遙接芳躅。
言真愜素心,好合曲欄曲。竟體挹芬芳,新妝照紅燭。
雪夜壁月眠,花貌想如玉。好鳥如佳兒,去來無拘束。
得食性能馴,粒粒分仁粟。乍學鸚鵡鳴,旋隨鴛鴦俗。
臭味同妻蘭,踴躍如童僕。翁乃左右顧,怡然遂所欲。
有妻結良緣,有子綿似續。韻事比高賢,神似非刻鵠。
胸懷天地寬,自處何榮辱。築樓近韓居,窗開透辰旭。
縱然小如舟,四圍花作蓐。樓前一水通,漾漾漲春綠。
藉此樂餘年,欣欣忘蹐局。況復孫曾賢,泮芹屢掇淥。
多福備箕疇,一一難紀錄。快哉矍鑠翁,高吟興頻觸。
我愛林逋翁,風趣更超俗。蘭妻雀子呼,遙遙接芳躅。
言真愜素心,好合曲欄曲。竟體挹芬芳,新妝照紅燭。
雪夜壁月眠,花貌想如玉。好鳥如佳兒,去來無拘束。
得食性能馴,粒粒分仁粟。乍學鸚鵡鳴,旋隨鴛鴦俗。
臭味同妻蘭,踴躍如童僕。翁乃左右顧,怡然遂所欲。
有妻結良緣,有子綿似續。韻事比高賢,神似非刻鵠。
胸懷天地寬,自處何榮辱。築樓近韓居,窗開透辰旭。
縱然小如舟,四圍花作蓐。樓前一水通,漾漾漲春綠。
藉此樂餘年,欣欣忘蹐局。況復孫曾賢,泮芹屢掇淥。
多福備箕疇,一一難紀錄。快哉矍鑠翁,高吟興頻觸。
潮汕人物辭典有關近韓居記載
林顯榮(1816-1899) 別名晦閣,揭陽人。由附貢捐訓導,築所居名小舟,植蘭壁間,有雀依蘭為巢,顯榮自詠蘭妻雀子五言二首,謂與林和靖梅妻鶴子事同。晦閣設教50年,門徒采芹食餼者以百計。83歲時於3月3日偕五代門生周子元等作暮春春遊,人有:“五代經師講席開,鏗然仗履共追陪,春風沂水多雅興,盡有生徒載酒來”詩說其事。著有《書經秘鑰》、《詩經經旨》、《四書串義》等。
註:林顯榮(1816-1899)有誤,大約相差10年。
林樹棠 字蔭南,林晦閣子。揭陽人,光緒廩生。曾因文字得禍被拘累年。能文,有《宗愛文存》2卷傳世。卒時57歲。
林惠棠(?~1929) 字逢先,號召南,樹棠弟。揭陽人。執教20餘年。晩年築慕韓樓為讀書所。蒐集先世遺書,刊印成《近韓林氏家范》。
林沛南(1863~1930) 字逢辰,揭陽人。晦閣子。廩貢生。7歲能為文,弱冠即游泮,文名甚藉,但屢考不中,遂絕進取之念。主講榕江書院,轉任榕中、真理、礐石等中學文科講席,與曾習經交厚。
註:《揭陽博物館藏書提要》:林沛南著,林清正編《近韓林沛南先生七十徵詩文集 》,1932年蝸廬校刊,16開,線裝,鉛印。
林沛南(拱棠)揭陽私立真理中學溯源有載:延聘和穩定名師,也是該校一個重要措施。該校的校務總結提出:“師嚴而後尊,好教師是學校的靈魂”。創校之後,揭陽名孝廉曾月椎,林君厚,撥貢生黃銘初,舉人郭玉龍以及社會賢達周伯初、陳擷龍、林拱棠、周熱吾、陳子彬、楊澹吾均曾被聘為教員。
著名國畫家謝海燕:真理中學(教國文)是廩生林拱棠、舉人林家桂。他們教《史記》、《古文觀止》、《詩經》、《孟子》等。
林清揚(1893~1960)名毓琳,號璞山,揭陽人。先後就讀於上海法律大學,北京中國大學,之後受華英中學及榕江中學之聘,擔任國文教員。能文章,尤關心地方文獻,出版有《璞山集》、《璞山續集》。能書,初學於張墨女,晚年專攻爨寶子。也喜藏書。庋藏計萬卷。
林培廬(1902-1938) 名植桐,也稱培庵,以字行。幼承家學,從父就讀於榕江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中國大學,6年後畢業。爾後任韓山師專、揭陽一中教職。1938年7月到連平,未逾兩月,竟病逝於中學校舍。通語文,留心民俗學,曾主辦過多種民俗學報,著有《耒臿集》、《潮州七賢故事集》、《揭陽風土記》等,又編有《榕江詩鈔》。
揭陽林氏人物辭典有關近韓居記載
林顯榮
林顯榮(1816-1899),字晦閣,清代鹹同間揭陽榕城人。附貢生,捐授本縣訓導,設教五十餘年,門人數百。鹹豐甲寅(1854)、乙卯(1855)土匪和太平軍交錯為犯,縣中舉辦團練應對騷亂,顯榮日夜襄理其事,又請兵防堵截險要,全縣賴以安。對經學和歷史都有深究,所著有《尚書秘鑰》、《詩經經旨》、《四書串義》、《二十四孝詩》、《潮州痛心說》等。
註:晦閣公設帳五十年,桃李甚多。1888年八十三歲,三月三日偕五代門生周子元等作暮春之游,士林傳為佳話,門生周頌詩記其事:五代經師講席開,鏗然杖履共追陪,春風沂水多佳興,盡有生徒載酒來。
林樹棠
林樹棠,字蔭南,自署林晦閣子,清代揭陽榕城人。光緒間(1875-1908)廩生。通經史。曾因文字得禍,被拘押累年。著有《宗愛文存》。
註:揭陽縣續志:“林顯榮,字晦閣,……其子嘗遇橫禍,危如累卵,坦然不以為意,久之案雪,人以為順天安命,有難能者。”
注:晦閣公次子。
林惠棠
林惠棠(?-1929),字逢先,號召南,清民之際榕城人,林晦閣次子。不熱衷科舉,終身不履考場。設教二十餘年,誨人不倦。晚年築慕韓樓以居,蒐集先世遺書並平生著作,精心編輯成《近韓林氏家范》一套。
註:晦閣公第五子。
林清揚
林清揚(1893-1960),名毓琳,字清揚,號璞山,署所居為碧悟翠竹軒。揭陽榕城人。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名詩人、書家曾習經學生。長期在潮汕任教。古文宗韓愈、柳宗元。詩陶淵明、李玉溪。書法初學《張墨女墓誌》,後專攻《爨寶子碑》,以北碑筆法入行書,古拙優雅。舉凡書稿信札,信筆寫來而字字金玉。著有《璞山集》、《璞山續集》。揭陽鄺慕歐、佘惠文、許秋嵐等為其書學學生。
林培廬
林培廬(1903-1938),名植桐,亦稱培庵。揭陽縣喬林人,幼受家庭讀書氛圍薰染,好學善讀。後就讀於北京中國大學六年,善辯說,通語文,文章常載京津各大報中。蔡元培、胡適之等人都曾稱讚他。畢業後任韓師、揭陽一中諸校教職。業餘蒐集征訪民俗民風素材,編著有《揭陽風土記》、《潮州七賢故事集》、《潮州歷代名人故事》、《耒臿集》、《榕江詩鈔》、《韓師國文講義》等。1938年7月赴連平任教,未逾二月,以病卒於學校,時年僅36歲。
註:是榕城近韓居人。《潮州七賢故事集》 鄒序:“他是晦閣先生的曾孫,樹棠先生的從孫,毓棻先生的喆嗣。”
林植忠
林植忠(1939- ),榕城區人。中共黨員。1965年畢業於中國紡織大學化學纖維工學專業。參加工作後歷任福州化纖廠技術員,揭陽糖廠助理工程師,揭陽棉紡廠工程師、質安科長、揭陽市工程檢測中心高級工程師、副主任,揭陽市科技產品進步獎評審委員等職。
近韓林氏文章著述
祭林文忠公文
林顯榮
林文忠公篆則徐,閩人,性至孝,親歿,寢笘枕塊,哀慟幾絕。家清貧,以廉潔自守,雖居高位而家屢空,公怡然自得。其抵禦外人也,為人所不敢為,終使外人魂驚魄褫。其正色立朝也,痛斥權奸,不避嫌怨,知有君,不知有身;知有國,不知有家。古人有言: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長沙豈欺我哉。是歲孟秋,公奉上諭來平西粵,殊彼蒼不弔,疾終普寧,公子扶櫬回藉,道經揭陽。公臨終遺詩云:苟利社稷生死以,敢因禍福趨避之。余讀公詩至此,仰天大哭曰:若而人者,足與宋之宗澤,漢之諸葛武侯相伯仲者也。誠如杜少陵之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者,其斯人之謂歟。余感慨悲呼而哀之,盥手作詩以吊之,敬備馨香酒醴以祭之,公靈在天,公其鑒之。
七旬歸政日,兩粵用兵時,詔自田間起,星隨路上馳,事關千載重,心感一人知,未就剿除志,中途叩闕悲。
旌頭星巳落,萬姓恨難禁,灑淚靈輀返,悲思畫戟臨,誓師元老任,盡瘁大臣心。敢效沿途祭,焚香表下忱。
自詠蘭妻雀子二首
《古今揭陽吟》
林顯榮(1 8 1 6—1 8 9 9),號晦閣。揭陽榕城人。清季由附貢報捐訓導。設教五十年,桃李滿天下。熟四書五經,善詩文。著有(<廿四孝詩》、《尚書秘鑰》、《詩經精旨》、《四書串義》等。
一
吾愛窗前壁,蘭妻擇配高。
結婚休用聘,合好有奇遭。
素質奚修飾,芬芳久頌褒。
不矜他歲稚,曷厭我年耄。
日出開妝鏡,露霈似沐膏。
美容猶綠竹,少好比紅桃。
月姐邀同伴,風姨喜欲搔。
花身懷孕否,雀躍撫兒曹。
二
子鶴風傳古,誰知雀亦然。
宿蘭同履地,尊我恰如天。
蜾贏恩猶大,螟蛉產已先。
餃余翹早集,翔久怕遙遷。
朝看隨陽出,暮來伴母眠。
知更時果報,得止屋奚穿。
養志鳴音好,承歡繞膝邊。
余和花與鳥,眷屬結奇緣。
邑侯貢士史朴傳
召南林惠棠
直隸遵化府有史朴者,少穎悟,善為文辭,事父母以孝聞。年二十八,應順天府試,舉孝廉,連捷南宮,旅次京師,三載考績,特授廣東潮州揭陽縣知縣。下車伊始,即物色故人史上舍,上舍號淵美,篆密,孝廉史晟之元孫,邑庠生史定之曾孫也,世居揭陽縣考棚街孝廉第。博聞強記,以清潔自持,愛親敬兄,視侄如子。道光循例捐,上舍赴北闈,因名落孫山,即閉戶課侄讀書,未幾侄源舜入泮宮,上舍仍杜門絕客,手不釋卷。及貢士折柬相邀,乃入縣署道賀。賓主相見,握手言歡,暢敘前日燕京邂逅之奇逢,今日何幸而得再見,言次貢士進而問曰:林廣文晦閣先生無恙乎?上舍莞爾而笑曰:林先生無恙也。先是貢士與上舍相遇於棘闈,時相契情深,相見恨晚。一日貢士詢上舍曰:君在家得有良朋否?上舍曰:難也,唯有林廣文晦閣先生其人耳,其為人也,安貧樂道,恕人責己,學無厭,教無倦,尤能孝於親,友於兄弟,行睦婣任恤於里閭,非公事不入公室,所為皆所言,所言皆所為,性剛直尚廉,介視狥利之輩如斃鼠,吾與林君總角交,不敢誣也不敢諂。貢士前在都門既聞其善行,今又喜其無恙。遂謂上舍曰:斯人也,真君子人也,吾當專誠往謁,與爾親造林先生之室,敬請林先生安可乎?上舍曰:可也。自時厥後,貢士每公餘輒蒞上舍,二人同行步詣近韓古齋,綠陰之下,登小舟樓,講經論史,徜徉園內清溪淺水,綠竹石床之間,嘯傲風月,賦詩見志,竊喜名教內自有樂地,僕僕仕途弗如也。獨不知貢士有掀天揭地之大才,燭奸如神明,蒞政不數月,案無留牘,夜無盜賊,百姓皆歡呼。後因聖廟用奎光閣、明倫堂為風雨雷所損傷,重修乏貲,即捐俸廉以倡,士民踴躍捐輸,落成豎碑,通縣悅服。辛丑仲冬,為太恭人稱觴祝壽,闔邑縉紳皆來叩賀,林廣文及史上舍亦來署作東道,貢士欣慰異常,自作詩聯優贈林廣文。閱兩載,貢士升任,由揭陽而潮陽而海陽而南海,所署皆繁缺,歌聲皆載道。後聞其子孫蕃衍,人才輩出,所謂天道無親,惟與善人有以夫。
報刊媒體有關近韓居資料
懷念揭陽文化街——韓祠路(摘錄)
文/陳曉文
韓祠路在榕城進賢門內孔廟西側,因路的東側以前有韓文公祠,故名為韓祠路。
韓文公祠為明崇禎二年(1629年)揭陽縣令馮元飈所倡建,位於韓祠路東側北段,是一座三進的大祠堂,建築規模大,前面又有韓祠廣場,因而“寬過韓祠”成為揭陽人誇讚場地寬廣的一句口頭禪。韓文公祠是紀念治潮八個月的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韓愈的祠堂。建孔廟、韓文公祠是人們尊重文化的表現。孔廟、韓文公祠位於同一條路,使韓祠路成為榕城的一條文化街。
……
清人林若虛築的“近韓居”,其名由接近韓祠而起。林翁在此課子弟讀書。饒平林一銘(嘉慶三年進士,署寧陝廳同知)曾跋近韓居曰:“韓去今遠矣,潮之人每引而近之。揭陽有韓廟,若虛翁書室獨近焉。非特地近,且使居是室者朝夕景仰,庶幾或近焉耳”。林若虛之子林顯榮,由附貢捐訓導,設教50年,門徒采芹食餼者以百計。撰有《書經秘鑰》、《詩經精旨》、《四書串義》等。林顯榮之孫林清揚(1893~1960年),曾先後就讀於上海法律大學,北京中國大學,先後受聘於華英中學和榕江中學,任國文教員,出版有《璞山集》、《璞山續集》。能書,也喜藏書,庋藏計萬卷。林清揚在《近韓居銘》中寫道:“嶺表之士,往往來集居中,近拜韓祠,思繼公學。固近韓雖窮巷陋居,而名聞遐邇。”
……
民間軼事三則(一)綽號與特長
郭篤士
林蔭南,清末秀才,終生教學,教過的學生入學(秀才資格)出貢(品學兼優的秀才報省上部登記)一百人以上。蔭南前輩對新舊學生不單講授課文,而且經常指導社會常識,所以門下都有多少工作能力,少見呆子。《封神榜》有位仙人領袖“原始天尊”,門徒都是由人體修煉,屬於道教正宗。“通天教主”則是廣收小妖水怪,屬於旁門。蔭南前輩被人加上綽號“原始天尊”,從滑稽中讚揚。
林蔭南,清末秀才,終生教學,教過的學生入學(秀才資格)出貢(品學兼優的秀才報省上部登記)一百人以上。蔭南前輩對新舊學生不單講授課文,而且經常指導社會常識,所以門下都有多少工作能力,少見呆子。《封神榜》有位仙人領袖“原始天尊”,門徒都是由人體修煉,屬於道教正宗。“通天教主”則是廣收小妖水怪,屬於旁門。蔭南前輩被人加上綽號“原始天尊”,從滑稽中讚揚。
潮汕民間文學研究先驅林培廬
汕頭特區晚報 □謝瓊霞
林培廬(1902—1938),名植桐,字培廬、培庵,揭陽桃山蘇坑(今揭東縣登崗鎮)人,潮汕民間文學研究的先驅之一。幼年的林培廬隨祖父遷居榕城,其父林清源、其叔父林清揚,都是當時名噪一時的文人名士。林培廬自幼天賦異稟,聰穎過人。20世紀20年代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後在韓山師範、揭陽一中等校任教。
早在學生時代林培廬就對潮汕民間文學非常關注,在北京讀大學時,就常有關於這方面的文章發表於京津各地。畢業後,更是致力於民間文學的蒐集整理與民俗學的研究,先後在本地和香港、天津、紹興、山西等地主編了《民俗周刊》、《民俗旬刊》、《民間周刊》等民俗書刊。工作之餘,他又致力於潮州民歌、民諺、民間故事的蒐集整理。編著了《耒臿集》、《揭陽鄉土記》、《潮州七賢故事》、《潮州歷代文人故事》)、《民間世說》、《嶺東畲歌集》、《潮州民間文學概論》、《嶺東文學史》等。這些專集,資料蒐集整理與研究成果結集兼而有之,內容十分豐富翔實,對於後人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潮汕民間文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林培廬的《潮州七賢故事》,由著名民俗學研究專家容肇祖、周作人、趙景深等為之作序。容肇祖在《序言》中寫道:“捧誦之餘,欽佩無量。故事之造成,地方風俗之習慣與崇尚,即可於說話之間,粗得一些梗概。”他的另一本書《揭陽風土記》在當時頗受推崇,曾飲譽民俗學界。其時浙江知名學者周作人給予極高的評價:“自有民俗學以來所未之有也。”
關於近韓居的幾點說明
林氏府宅近韓居建於乾隆嘉慶年間,華諒公及子國棟、國香、國材(林馥、若虛)桃都蘇坑(即今揭東頂崗桃山蘇坑)來邑城(揭陽榕城)之後建築。之後才有布袋巷。
自桃山蘇坑來邑城華諒公乾隆五十四年寫《移居序》年五十歲。
揭陽民間故事及網上引用與明朝羅萬傑府宅所述故事,皆與史實不符,二者相去百餘年,何來瓜葛。
揭陽縣誌:羅萬傑字貞卿,號庸庵,藍田人。年十八登崇正庚午舉人,甲戌成進士。年六十八卒(註: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即1613年,卒於康熙十八年即1680年)。
城坊志載近韓居,清代林若虛築(具體建築人物及時間見上),有近韓居而後有布袋巷,則與明朝七賢羅萬傑之說也就不成立。有關布袋巷之描述也不甚確切。
戱武公一世祖(閩興化府蒲田縣涵頭鄉來粵之潮州府揭縣桃都蘇坑鄉創祖),華諒公十六世祖(自桃山蘇坑移居縣城)。
揭陽縣誌:林顯榮,字晦閣,子樹棠(註:次子)廩生,拱棠附生。
林顯榮,…… 季弟乏嗣,以己子(註:拱棠)後之。
另:網上曾習經先生《蟄庵詩存》“贈晦聞先生蘭妻雀子”應為“贈晦閣先生蘭妻雀子” 詳見“揭陽城坊志關於近韓居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