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簡介
近衛莫斯科無產階級步兵第1師
即莫斯科—明斯克無產階級步兵師(榮獲
列寧勳章、兩枚
紅旗勳章、
蘇沃洛夫勳章和
庫圖佐夫勳章的近衛紅旗莫斯科—明斯克無產階級步兵師)遵照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1926年12月31日命令,在莫斯科組建,番號為莫斯科無產階級步兵第1師。
在建師十周年之際,因軍政訓練成績優異,榮獲革命榮譽紅旗(1936.12.28)。
戰爭前夕,編有摩托化步兵第6、第175團,坦克第12團,炮兵第13團及其他部隊。1941年6月30日,在
鮑里索夫地域首次投入戰鬥。經三日擻戰,殲德軍官兵約1500名,擊毀德軍坦克近60輛,消滅1個炮兵營和2個迫擊炮連。爾後,在德軍優勢兵力突擊下,被迫且戰且向
奧爾沙及其以東方向撤退。1941年8月18日起,暫稱坦克第1師。
由於全師官兵表現英勇頑強並發揚了英雄主義精神,出色完成指揮部賦予的各項戰鬥任務,榮獲紅旗勳章(1941.8.31),並改稱為近衛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師(1941.9.21)。9月末,由莫扎伊斯克地域調蘇梅地域,在西南方面軍的第40集團軍編成內,對
古德里安將軍指揮的德軍坦克集群各兵團作戰。10月下半月,因德軍進至莫斯科接近地,奉命重返莫斯科方向,並在第33集團軍編成內,於1942年1月23日起在第43集團軍編成內參加
莫斯科會戰。反攻中,協同其他兵團,收復納羅福明斯克(1941.12.26)、韋列亞(1942.1.19)、米亞特列沃(1月29日)。爾後,在
維亞濟馬方向作戰,直至1942年4月。1942年8月,其作戰指揮由坦克第3集團軍司令羅曼年科中將負責,並與集團軍其他兵團協同作戰,參加破壞德軍由日茲德拉地域向蘇希尼奇實施的進攻,11月至12月,在第20集團軍編成內參加1942年勒熱夫—瑟喬夫卡進攻戰役。1943年1月,改編為近衛莫斯科步兵第1師,5月編入西方面軍的近衛第11集團軍(7月30日該集團軍編入布良斯克方面軍),在其編成內作戰直至戰爭結束。1943年7—8月,參加奧廖爾進攻戰役,9月參加布良斯克進攻戰役。
1943年11月中旬至1944年4月,在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編成內,於
維捷布斯克方向實施進攻戰鬥。1943年12月24日,參加收復德軍防禦配系中重要支撐點——戈羅多克城及其大型火車站的攻堅戰鬥。1944年5月,轉隸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並在其編成內,於6月至8月間參加白俄羅斯進攻戰役。因全師官兵在突破奧爾沙方向德軍堅固築壘防禦中,表現英勇頑強,出色地完成指揮部賦予的各項戰鬥任務,榮獲二級蘇沃洛夫勳章(1944.7.2),又因在收復
白俄羅斯首都戰鬥(參見
明斯克戰役)中功勳卓著,榮獲明斯克師榮譽稱號(1944.7.23)。繼續發展進攻,7月9日進入立陶宛,7月13日夜間,在阿利圖斯以北從行進間強渡
涅曼河,奪取河左岸登入場,並為堅守和擴大登入場進行了激烈戰鬥。7月末,恢復進攻,並於8月4日進抵東普魯士接近地。1944年10月,參加突破德軍邊界地帶堅固築壘防禦地區,並參加蘇軍進入東普魯士作戰的戰鬥行動。由於全師官兵表現英勇頑強,並發揮了高超的戰鬥技能,榮獲列寧勳章(1944.11.14)。
在
東普魯士進攻戰役中,協同集團軍、方面軍和紅旗
波羅的海艦隊其他兵團,先後參加
柯尼斯堡(
加里寧格勒)城及其要塞和德軍波羅的海海軍基地和港口皮勞(
波羅的斯克)的攻堅戰鬥。在攻占皮勞戰鬥中表現突出,榮獲二級庫圖佐夫勳章(1945.5.28)。戰爭年代,全師有1.9萬餘名官兵榮獲各種勳章和獎章,其中15名軍人榮膺
蘇聯英雄稱號。
戰爭時期歷任師長:1941年6—8月為克列伊澤爾上校(1941年8月7日晉升為少將),1941年8—11月為利久科夫上校,1941年11—12月和1942年1—2月為諾維科夫上校(1942年1月20日晉升為少將),1941年12月—1942年1月為約夫列夫上校,1942年2—12月為列維亞金少將,1942年12月—1944年2月為克羅波京上校(1943年1月29日晉升為少將),1944年3月至戰爭結束為托爾斯季科夫上校(1945年4月20日晉升為少將)。
所獲榮譽
戰後,該師改編為摩托化步兵師。因在保衛國家事業中功勳卓著,在軍政訓練中成績優異,榮獲蘇共中央、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蘇聯部長會議頒發的紀念獎旗(1967)和列寧誕辰紀念獎狀(1970)。莫斯科有一廣場稱“莫斯科—明斯克師廣場”(1976),並建有紀念碑(1977)。